天天看点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作者:周到客户端

教育是国之大计、民族根本。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给校外培训乱象这一顽瘴痼疾下了一剂猛药,中小学生课后“军备竞赛”的车轮被拉下重刹。

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是为劝学而不是为刷分。曾几何时,动手实践、创新思考,对于奔忙于学科班的孩子们,竟显奢侈。如今,课后的时间重新还给了孩子,怎样度过才能不荒废大好时光?

这就对校内外的课后服务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学校作为主阵地下足功夫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对街道和社区发出呼声——办好“家门口”的课后服务,让孩子们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发展艺体美特长、尝试科学实践、锻炼劳动技能。

“双减”落地的半年来,沪上街道社区已经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未来,如何满足更广泛的居民需求、更加高效地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课后服务功能体系,我们倾听了家长、学生的想法,也向对此投以关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了采访。

家长诉心声

预初家长吴女士:社区带来归属感,希望增设素质拓展、辅导答疑

“看,这是我们的美育课程,非常棒!还有社区公众号,每周都会推送‘双减’小课堂,有小实验、手工制作、简单的烹饪,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给了我们很强的归属感。”

提起这半年来参加的社区活动,家住临汾路街道的吴女士赞不绝口。她的女儿何苗正在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读预备年级,以往,何苗的课后时光几乎被语、数、英培训班占据,而自去年“双减”以来,她告别学科班转而自主安排课后时间,社区的一系列活动则为她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在认可的同时,母女俩也表达了期待:“希望社区能增设学习辅导,对参加课后托管的学生进行作业答疑解惑;加强素质拓展,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开设戏剧小组、社团活动等;针对参加较晚时间段的学生,安排观看电影、演出以及听专家讲座这样集体性的活动。”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双减”之后,何苗有了更多时间参加社区活动、发展美术特长

双职工家庭王先生:时常加班较晚,倡导志愿者互助晚间托管

宝山区的王先生家是双职工家庭,遇到夫妻双方都在加班的情况,回到家中已经到了八九点,而学校的延时服务最晚六点结束。尽管家里的老人隔三差五可以来帮忙照看孩子,但一不能辅导作业,二来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如果社区可以招募一些志愿者,比如我们这些家长、热心居民互帮互助,为孩子们建立一个晚间托管的班,辅导辅导作业,这样加班较晚的时候,可以拜托社区帮忙多照顾一会孩子,我们也能放心。”

家长担任志愿者,已经有人来主动“打样”:宝山的铂金华府社区的韩爸爸,积极报名成为家长志愿辅导员,制订了一系列3-14岁儿童的公益课程,如自制“电影放映机”、寻找“无脊椎动物”和“缓步动物”、“探访小区夜精灵”等。

二宝妈高女士:希望有更丰富的体育锻炼场地、阅读空间

闵行区的高女士家中,上一年级的儿子正好赶上“双减”落地,上学期她报了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不过高女士发现,入冬以后天黑得较早温度又低,从学校回来要走两公里的路,如果家门口三百米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会更方便。

“一来是希望提供类似学校那样的托管服务,开辟运动场所给学生,比如乒乓球案、篮球场、羽毛球场,有一两位志愿者老师带领孩子们;再来,如果能设立一个读书角更好,不仅哥哥有去处,我也能带着妹妹在这里读读书。” 高女士说。

代表、委员谈建议

上海市人大代表、大宁国际小学校长徐晓唯:多主体课后服务扩宽学生视野

徐晓唯提出,课后服务不能仅在学校一个“小生态”里进行,它应当是多主体推进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为孩子提供良性的、开阔的成长环境,共同参与其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唯分数论的教育焦虑,营造回归教育本质的社会氛围。

“在社区,各种年龄层次的孩子可以互相交往,高年级带低年级。有的孩子在学校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而在社区能展现学长风采、示范引领弟弟妹妹,也能让自己更加自律,有更高的获得感。孩子之间形成他们的交往规则,使得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徐晓唯认为,青少年需要更宽广的活动空间、社交范围,释放其成长需求,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社区可以提供这样的环境。

另外,她还提出,“双减”过后,就更要求学校把精力用在“提质”上,由专业的老师来研究作业品质提升、考试方式改革,以实现减轻负担不减教学质量。在学生课后个性化服务上,学校开设了一些社团、拓展了许多活动,对丰富孩子的发展非常有益,如果社区也能在资源、保障上投入进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是很欢迎的。

“以往社区也有爱心暑托班,一些做的比较好的还拥有自己的‘青年中心’提供志愿者支持,那么是否能在学期中的课后时段拓展服务,将社区内的退休教师,运动、艺术、科技爱好者,爱心人士等动员参与进来。”徐晓唯说。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科技成果档案资料馆副主任吴冈:打造“家门口”的创新实验室

今年两会,吴冈提出打造“家门口”的青少年科创辅导站的建议。

“一个民族需要创新力,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呢?只靠做题是不行的,要从小培养孩子应知应会,就是既要懂知识,又能动手做。”吴冈回忆,自己曾经教女儿物理就是带领她动手自制实验工具,琢磨怎样连接电线能让灯泡亮起来,从而理解串联、并联,并应用于生活。

在调研中,他从一份抽样调查中发现,超过66%的学生认为需要步行可达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超过61%的学生认为平台最好直接建立在社区。结合自己的教育心得和在上海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工作经验,他越来越觉得,应当把创新实验室带到孩子们身边,让青少年随时都能在步行可到的范围,探索实验、发挥想象。

他还建议通过全市层面的协调,结合中学生现有的科技创新课程学习,多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比赛、科研讲座小组合作、设计性实验以及科研项目训练等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想象力,搭建统一的青少年“家门口”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共创共享,并对社会公众开放,由社会来监督经营主体的运营状况。

“我们可以借助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室的场地,在提供日常的实验空间和器材的同时,发动社区里的热心志愿者、蓝领手艺人、教师、科研工作者来到这里,做孩子们的导师、为孩子们带来知识分享。”吴冈指出,可通过配备志愿者(导师团)队伍作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导师团队的重要补充,弥补现有导师缺乏和覆盖面不足的问题。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建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芮海燕:社区资源“联动”,全市统筹安排

作为民建华建委员会主委,芮海燕今年的提案是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未来校园和社区空间规划的建议。

“5+2模式需要社区做好有益补充,而社区就是解决课后服务 ‘最后一公里’问题,家长对此是表示欢迎的。只是对于师资、课程方面的内容有所担心,因为家长并不希望是简单的托管,更希望能学一项小技能,能交一些好朋友,能担一点小责任。”

芮海燕认为,社区课后服务必须做好社区资源的“联动”,并由全市相关部门统筹安排组织实施。各区根据实际情况梳理本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各界人才的资源,做好统筹调配和盘活工作。她提出,以“共建、共学、共享”的指导思想,邀请具有“特色组织和一技之长”的志愿者,聘请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作为导师,同时引进社会组织,以第三方购买服务的形式将课程资源引入,从而提高社区课后服务的水平和多样性。

想要在全市优质均衡地推开社区课后服务,芮海燕觉得,应当“加法”和“减法”同时进行。比如说,我们的社区都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站”“党群服务中心”,两者做“加法”工作,共同打造“社区课后服务大课堂”。场地有了、资源有了,服务的价值就提高了。而有了这样的“加法”,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得到了有效的精简,这样的”减法”不仅让社区工作者减轻负担,也可以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上海邮区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作业辅导与体育运动并进

全国人大代表柴闪闪是一位二宝爸,大宝今年12岁,小宝马上要读一年级。作为一名父亲,他提出了对社区课后服务的期待:

“对于双职工家庭,加班比较晚的没精力辅导孩子作业,有些作业完成不好,家长可能又会想办法花钱上一些暗中开办的辅导班,很可能滋生新的教培市场。那么,社区作为就近的便民服务区,是否可以提供一些课后作业辅导?比如吸纳大学生勤工俭学来做志愿者。”

柴闪闪在和家长们沟通中发现,大家对社区抱有很高期待,除了课后作业辅导,还希望能组织孩子开展运动、优秀文化典故讲解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社区的老党员、老教师等号召进来,良性互动。

他还提到,为了减少“小眼镜”的出现,孩子们课后运动的时间应当得到保证,社区的运动场所和课程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据他观察,目前的资源相对集中在街道一级的层面,比如一些球类运动场地的需求,距离较远的家庭,初中生还可以结伴而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在社区更安全、方便。因此,如果能在社区层级开辟更多的体育锻炼场地,将能更好满足学生课后运动的需求。

社区在尝试

“数字家园”精准捕捉需求

在临汾路街道,像小何苗那样受益于丰富社区活动的孩子还有很多。去年以来,静安在全区14个街镇推进社区少先队改革试点工作,临汾以此为契机,推进“童心协力”社区少先队工作品牌。活动阵地就近就便、功能互补,如将辖区银行、辖区医院、辖区公共服务场所等59个实体点位纳入校外实践地图;以8个青春社区为核心辐射20个居民区,小朋友自主参与设计打造一批带有儿童色彩、青春元素的户外空间。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此外,街道借助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设的“民情日志·数字驾驶舱”“智慧临小二”等智能化平台作用,帮助精准捕捉需求、优化服务供给、有效动员激励。比如,对1000多万条民情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精准定位社区双职工家庭、小朋友、资源分布情况;再如,分析哪些社区活动参与度更高更受欢迎,以更好优化活动。

在临汾路375弄青春社区,有了“智慧临小二”应用,居委会全天不打烊,尤其是线上“约空间”功能让亲子家庭周末、晚间也能错峰享用乒乓球室、社区活动室、亲子阅读室、舞蹈房等公共空间,多了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考虑到家长及孩子的需求,临汾在星城花苑小区居委会率先引进了五子棋机器人、乒乓球自动发球机等智能设备,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周末生活。

有家长表示:“自从居委会添置了这些运动娱乐设备,真的帮家长大忙了!以往只能去附近的运动场馆,现在即便家长有事无暇陪同,孩子们也可以在小区打球、下棋,既安全又能结交小伙伴。”

探索“一起成长”15分钟服务圈

2021年秋季,徐汇区天平社区学校积极响应政策,推动资源的融通共享,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开展各类科技、体育、艺术等几大类活动,打造健康有益的“一起成长”15分钟服务圈。

每周六,社区学校开设青少年科创、AI课程、智能物联、陶璐娜激光射击·脑动课程、青少年网球、亲子收纳实操等为期三个多月的课程。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十一小长假期间,以“弘时代精神、扬非遗魅力、传红色基因”为主线,组织开展了“亲子绘本阅读”、“成语故事戏剧表演”、“赏影配音‘悟初心’”、“幸福亲子时光·儿童收纳”、非遗·五谷杂粮拼画等一系列亲子活动项目。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社区学校还借助天平“名家坊”的优势,为辖区学校提供优质文化资源进校园,“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书法课走进辖区八所中小学校;少儿拉丁、成语故事戏剧表演进小学和幼儿园,不断扩大学校的教育供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

“社区小先生制”赋予少年责任感

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宝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强调“教做学合一”。如今,宝山小先生不仅活跃在校园,更通过课后服务的平台,走向社区,青少年“双减”效应的幸福生活圈已然形成。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作为“社区小先生”的示范点,铂金华府小区依托活力楼组建设,让少年儿童走出家庭、走向楼组、融入社区,开展“楼组小先生”项目。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7月28日,居住在社区的老党员向孩子们讲述自己艰苦援疆的故事,并勉励队员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社区中队辅导员主持下,还举办了铂金彩虹理事会(社区少先队中队)小理事选举。十位竞选的少先队员发表竞选宣言,自信大方、热情洋溢,展示自己优势与特长,表达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的心愿。

“双减”后,社区课后服务如何做得更好?家长诉心声,委员代表来建议!|上海两会时间

半年来,沪上社区课后服务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而我们能讲的有限。做好课后服务,街道社区工作者已经带着使命感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两会期间,来自各界的关注与建议,将帮助社区集合智慧、联动资源,切实解决家长所急、社会所需,助力未来教育减负提质。

来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