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前言:

1957年8月的一天,江西省莲花县一个叫桥头村的村庄里,突然热闹了起来。

村里的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往村头赶去,说是要迎接一位“大官”。

这位“大官”名叫甘祖昌,老家就在桥头村,小时候家穷得很,曾给地主家当过

应工

(随叫随到的那种工人)。

大伙听说甘祖昌两年前刚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新疆军区后勤部当部长,这官可比那些乡长、县长厉害得多了!

谁知到了村口一看,大家忍不住失望起来:这大官怎么一点都不威风?

没坐车也就算了,怎么还带着一群猪和鸡?

甘祖昌一家十多口,总共带了3箱行李和8只笼子,分别装了好些只猪、兔子,还有鸡。

村民们再一打听,原来甘祖昌这次回来不是探亲,而是定居。

“放着大官不做,回来做农民?这是糊涂了吧!”

群众们像是炸开了锅,谁都不相信。

没想到甘祖昌安顿好家人之后,直接就着手开荒种田。

大家这才相信,他真的是辞官回来做农民。

可这是怎么回事?甘祖昌好好的将军不做,为何偏要回来做农民呢?做将军难道不比做农民更重要?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甘祖昌少将

1、从未打过仗的将军

和其他将军不一样,甘祖昌从来没有上过前线,从22岁那年加入共产党开始,他几乎是

一直在后方做后勤工作。

1930年,甘祖昌被调到湘赣军区的一家红军兵工厂,负责采购原料、制定生产计划,由于人手不够,他还兼做会计、出纳,管理工人们的伙食。

1934年,甘祖昌所在的兵工厂被编入红6军团,离开了湘赣边区,开始跟随主力红军长征。爬雪山时,甘祖昌实在支撑不住,瘫倒在地,幸好任弼时牵着马路过,让甘祖昌抓着马尾巴下了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甘祖昌被选为八路军第120师

第359旅

供给部军需科的科长,专门负责筹集粮食、武器和弹药等。

顺便一提,这个359旅的旅长就是赫赫有名的王震将军。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正中间为王震将军

那个时候,虽然八路军也有自己的兵工厂,可不管是制造条件和技术都差得远,连原材料都很难凑齐。

就拿大炮来说吧,日本人有钢枪铁炮,美国人有迫击炮,而我们只有自制的榆木大炮。

所谓的榆木大炮,就是把一段榆木木头的中间挖空,然后装上铁管,外面再用铁丝缠紧。这种土炮的威力自然是不如敌人的。

其次还有手榴弹和地雷,大多也是自制的,用木头做手榴弹的弹柄,用铁壳做弹匣,里面再装点自制的黑火药。

就算是这么简陋的武器,战士们能分到的也很有限,所以很多人为了少消耗点子弹,只能跟日本人拼刺刀。

就像《亮剑》里李云龙说的那样:

“要是咱像鬼子那么富,哪还用得着练什么刺杀,一人抱着一挺机关枪,见人就突突,多痛快!”

对啊,要是枪炮在手、弹药管够,谁舍得让战士们打近身战?说到底,还是太穷了。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弹药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战士们伤亡惨重

。作为后勤人员,甘祖昌责任重大,他整天愁眉苦脸,连做梦都在思考怎么搞武器。

有一天,甘祖昌得到一个消息:山西平原镇有一座军火库,原本是阎锡山的,后来被日本人给占领了。里面大概有30多万发子弹,300箱炸弹,还有1000多发迫击炮弹等等。

甘祖昌一听,两眼冒光,这个军火库不大,日本人和蒋介石都看不上眼,但对于缺少弹药的八路军来说,却是一笔大大的宝藏!

甘祖昌心痒难耐,随后几天,他不止一次扮成农民,到军火库附近探查地形。

又过了几天,甘祖昌带着一帮战士,趁夜在军火库的围墙上挖了个洞。

第一天,人手少,甘祖昌他们只偷走了十几箱弹药。第二天,甘祖昌多带了些人,为了方便搬运,他们甚至还赶来了一辆驴车。

甘祖昌每次偷出一些军火,就把洞口恢复成原样,只要日军不仔细看,就不会轻易发现。

就这样,甘祖昌带着战士和群众们,

一连偷了11天,

几乎将这个军火库里的弹药搬干净,而日本人还毫无察觉。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没过几日,老百姓说附近还有一个弹药库,甘祖昌哪肯放过,又带着游击队和群众悄悄地把这个弹药库给搬空了。

这些事儿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纵然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他们竟然也没发现。

其实也是日本人大意了,他们瞧不上阎锡山的武器,这些弹药自然也没什么用,所以看守得不严,正好被甘祖昌逮到了机会。

一时间,甘祖昌盗军火库的事迹广为流传。

1939年,国民党图谋不轨,又开始制造反共摩擦,中央便将三五九旅从前线调回了陕北,甘祖昌也有了新任务:管理修械所,开办纺织厂、鞋袜厂......

修械所还好说,纺织厂和鞋袜厂是真不好弄。

当时,既没有厂房、没有织布机、也没有熟练的纺织工人,就连原材料都没有,要想办成,谈何容易。

不过,甘祖昌没有退缩,他先是找到了一个曾经学过织布的战士崔米兰,请他做师傅,开了一个织布训练班。

在他的请求下,旅长王震专门调来了20多名战士,又仿造了8架织布机,派人去山西购买了一批原料,纺织厂就这样办起来了。

大家辛苦劳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解决了全旅1万多人的穿衣问题。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1941年,甘祖昌跟随大部队进驻南泥湾。

刚到南泥湾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住的地方,只能用树枝搭帐篷,没有吃的,只能挖野菜、找榆树皮、下河摸鱼。

后来,战士们开荒种田、埋头苦干,上到旅长王震,下到炊事员,都投身于生产活动中。

陕北地区原本只种旱地,没人种过水稻。

三五九旅有不少像甘祖昌这样来自江西的,也有很多湖南战士,他们发现南泥湾水源充足,地理和气候环境与陕北的其他地方不同,便用上了在南方种植水稻的经验,尝试着开垦稻田,最终竟然成功了。

不到一年时间,南泥湾的战士们便实现了粮食自给。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解放战争期间,甘祖昌在后勤部担任部长,1949年,他作为一兵团的后勤部部长,跟随10万大军往新疆进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要想顺利在新疆站住脚,首先得解决这10万大军的吃喝问题。

如果从中原往边疆运粮食,距离太远,耗费时间太久,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运输工具。

远水解不了近渴,甘祖昌思来想去,只能在当地找办法。

他向王震将军请示,想带着战士们先行一步,到新疆打探下情况。王震同意了。

甘祖昌一行人总共分为四个小队,一队8个人,里面还有翻译,

大家骑着马,分别朝四个方向走,花了20多天才把戈壁的牧场走了一遍。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各队陆续回来后,把得到的消息一汇总,甘祖昌就高高兴兴地去找王震汇报:

“咱们有办法了!这几年都是大丰收,百姓都把粮食埋在地窖里,没让国民党部队收走。”

之所以不给国民党部队吃,是因为他们不收牧民的羊毛,不收羊毛,牧民们就没钱买盐和茶叶。

甘祖昌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请人去和苏联大使馆商量,让苏联方面先提供一批茶叶、盐等日用品,用羊毛偿还,然后,他再用银元、日用品去收购牧民的羊毛。

这么一来,牧民们发现同样多的羊毛,在甘祖昌这里换到的东西比国民党统治时期多得多。于是,牧民们纷纷用粮食去换日用品。

就这样,不仅10万大军的口粮问题顺利解决了,军队和牧民之间的情谊也更加深厚了。

当时的新疆仍然潜伏着很多国民党特务,他们囤积布匹等日用品,想要哄抬物价,借机搞垮新政权。

甘祖昌毫不手软,他号召全军战士一边节约、一边增产,硬是靠省出来的钱办了一个

军人合作社。

合作社里售卖的布匹和日用品价格要比反动派的便宜很多,对方没办法,只好跟着

降价

接着,甘祖昌又放出消息,说打算从上海调来10万匹棉布,这下那些商人更慌了,只好赶紧

卖掉自己囤积的布匹

当地的物价就这样稳定了下来。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由于甘祖昌在新疆做了不少工作,贡献很大,敌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

有一天,甘祖昌坐车去郊外的生产厂视察,路过一座30多米的木桥时,突然桥板断裂,甘祖昌连人带车跌落河中。原来,敌人早已将桥板锯断。

好在旁边有人,大家七手八脚地将甘祖昌救出来,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甘祖昌伤得不轻,嘴唇裂成三块,下巴被磕断,头部更是受了重伤。

1个多月后,甘祖昌的外伤基本痊愈,却从此落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出院以后,甘祖昌继续投入工作,知道他病情的人都劝他多休息,可他就是不听。有好几次,

甘祖昌正忙着突然就晕倒了

尤其是1953年之后,甘祖昌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哪怕是到庐山疗养,也始终不见好转。

甘祖昌心中的愧疚感与日俱增,他时常自责,觉得自己工作效率低,拖了大家的后腿。

时间一天天过去,甘祖昌心急如焚,后来,他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念头。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甘祖昌和妻子

2、“如果辞官的是我爸爸,我一定坚决反对”

1954年,军阶鉴定,在同志们的一致认同下,甘祖昌被选为正师级,后来报到上面,又被批准为准军级。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

那一日,甘祖昌身着将军服,神采奕奕。可回到家中,他却对妻子说:

“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的贡献实在是微不足道,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太高了!”

也正是从那以后,甘祖昌不止一次向组织打报告:

“我的身体已不允许继续再担任领导工作,请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好再为乡亲们做点贡献”。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甘祖昌的辞职申请书

当时,甘祖昌的职务是

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

他的报告打了一次又一次,组织上都没有批准。一直到1957年,萧华同志到新疆视察工作,甘祖昌当面向其提出申请,这一次,组织上终于批准了。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家人从新疆出发返回江西。临行前,他嘱咐家人,行李能少带就少带。

全家14口人,行李总共才装了3个箱子,还有8只笼子,里面是甘祖昌执意要带的家禽家畜优良品种,有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15只来航鸡。

按照甘祖昌的想法,行李可以少带,但这些家禽的优良品种一定得带回去。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回家之后,甘祖昌手把手教孩子们拾粪、割草。

屋子后面有座虎形山,甘祖昌嫌荒着可惜,就动员全家人一起去开垦。

弟弟洪昌不同意,说这座山上的土质不好,种不出来庄稼。

甘祖昌连连摇头,不是土质不好,是用的方法不对。

要说土质,当初南泥湾的比这还差,后来庄稼不是照样长得好?

甘祖昌结合在南泥湾开垦时的经验,

先把表层的土深挖出个五六寸,放在一边,再往下深挖一尺多,然后用表土覆盖在上面,施点农家肥。

那年冬季,甘祖昌挥汗如雨,用断了六七把锄头,硬是开出了一片荒地。

等到第二年春天,地里长出了个头不小的大萝卜和大番薯。

乡亲们一看,这个方法还挺管用,大家也争先恐后地去开垦荒山。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后来,甘祖昌又带着孩子们买了些树苗种在山上,连续四年,他种下了上千棵果树,成活率在百分之95以上,原本的荒山就这样成了“花果山”。

好不容易等果树长成,可以结果子了,没想到甘祖昌又给孩子们下了命令,

不许他们去山上摘果子吃,

因为他已经把这些果树无偿地交给了集体。

父亲怎么这么傻?孩子们虽然不理解,但是也不敢不听话。

1972年冬天,甘祖昌在生产队建起了一个农业科学试验小组,接着,又组建了一个公社农科所。

他心里明白,

要想让粮食产量提上来,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

在甘祖昌的领导下,大家一边研究、一边推广,终于成功将粮食亩产量从300多公斤提高到700多公斤。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正当百姓们的日子好过起来的时候,县里的一些干部却动了歪脑筋。

最初,他们想搞一个“新村图”,让农民都搬迁到山上,大伙自然是很不愿意。

甘祖昌听说后,风风火火地赶到县里,冲着干部一顿责骂:

“现在百姓们还很穷,好不容易过上点好日子,你们又开始大拆大迁,难道要大伙都去喝西北风不成!”

甘祖昌的话让那些居心不良的干部无地自容,其他本就不赞同搬迁的干部,一看有甘祖昌撑腰,个个都精神了起来。

后来,又有人诬赖甘祖昌,说他开荒、种果树、养猪是在带头搞资本主义,甘祖昌气得大吼,硬是将他们骂了回去。

虽然不做将军了,但国家照常给甘祖昌发工资,待遇标准和他在部队时候的一样。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甘祖昌没有把这些钱当成是给自己的,他每花一分钱都要仔细掂量。对吃的穿的,他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可对于支援家乡建设、帮助困难群众,他从不吝啬。

附近有个大队想要修水库,钱不够,打算向国家贷款。甘祖昌得知后,拿出600块钱,大家深受感动,决定自力更生,最终靠自筹资金,成功建起了水库。

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70年代中期,甘祖昌拿出自己的积蓄,协助公社办起了农机厂、水泥厂,还举办了拖拉机手培训班。

改造农田、修水库、建发电站、筑桥铺路......

甘祖昌回乡的那29年中,总共修建了3座水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他做出的贡献数不胜数。

截止到1984年,甘祖昌的工资收入加上原有存款总计102452元,而用于国家建设的支出就有79032元,占总收入的70%多。

顾大家就顾不了小家,在乡亲们中间,甘祖昌深受敬重,在家里,亲人们难免有些埋怨。

不说别的,单单是辞官回乡这件事,就让人难以接受。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3、“不帮忙也就算了,还拆台”

其实,当初甘祖昌有了辞官回乡的念头之后,也怕妻子不同意。谁知,后来和妻子一商量,她的回答竟然是

“你去哪儿我就跟着到哪儿”

甘祖昌感动不已。

妻子龚全珍老家在山东烟台,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学生。甘祖昌后来递交的辞职报告,就是妻子帮忙写的。

龚全珍跟随甘祖昌回乡之后,很多人替她感到不值。“你是大城市出来的,又是大学生,怎么将军说回乡你就跟着回?农村多苦啊!”

龚全珍微笑道“回乡搞建设是老甘的心愿,我应该支持他”。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龚全珍老人

就这样,龚全珍跟着丈夫回到了乡下,做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

在甘祖昌去世十多年后,龚全珍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一个小朋友写的,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龚奶奶,听了甘爷爷的故事后,我很佩服他......说实话,如果丢官的是我爸爸,我一定会坚决反对并且质问他,更不会同意他去农村当农民的。要那样,我的日子会多难过啊!”

是啊,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父亲做大官?不过,

以甘祖昌的脾气,就算没辞官回乡,他对孩子们的要求也会是一样的严格。

甘祖昌的大儿子名叫甘锦荣。甘祖昌还在新疆做后勤部长的时候,甘锦荣曾经从老家前来投靠父亲,想让父亲给自己安排个轻松的工作。

甘祖昌二话不说,直接送儿子去打铁,半年后看他身体扛不住,又安排他去学开拖拉机。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初心》甘锦荣和甘祖昌剧照

后来,甘锦荣跟随父亲回乡,看别人家的父母都给儿女盖房、买家具,他很羡慕,也想让父亲给自己盖一栋新房。

儿子的要求让甘祖昌陷入了沉思。

当天晚上,甘祖昌把孩子们都叫来,严厉地批评了大儿子,顺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留下物质财富、让后代不劳而食,那是地主资产阶级的继承观,自己是绝对不会给孩子们留下安乐窝的。

这种觉悟背后的精神境地,恐怕现在很少有人能达到。

在甘祖昌的带领下,每个孩子都要参加生产劳动,谁都不能偷懒。

甘祖昌的大女儿甘平荣想参军,就求父亲出面帮忙,甘祖昌不仅不帮忙,还特意交代军区的领导,说女儿的左眼近视,不一定合格,让他们体检的时候严格把关。

不帮忙也就算了,还拆台,甘平荣气得直哭。

甘祖昌的二女儿甘仁荣因为表现优异,被推荐上大学,甘祖昌得知村里有个贫困的退伍兵也想上大学后,硬是将女儿的名字改成了那个退伍兵的。甘仁荣伤心不已,母亲只能劝她

“仁荣啊,他比你更需要这个机会。”

那些年,甘祖昌在家里养了10多头猪,孩子们每天割草喂食。谁知到了年底,甘祖昌将这些猪全都卖给了国家,一家人过年时连肉都吃不上。

甘祖昌的几个弟弟一气之下,提出了分家。

他们说,

原本想着跟甘祖昌在一起还能享点福,没想到过得还不如别人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1985年,甘祖昌旧病复发,被送到县医院紧急抢救。住院期间,新疆军区专门派人来探望他,并提出为甘祖昌在南昌盖房子,让他去那里定居。

甘祖昌连连摆手,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想让国家在自己身上多花钱。

次年,春节刚过,甘祖昌病危。弥留之际,他嘴里依然念叨着要买化肥、买农药、不要房子......

那一年的2月25日,这位为国家和集体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战士,结束了他光荣的一生,终年81岁。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后记:

战争年代,甘祖昌虽然没有亲上战场,却是前线战士们的坚实后盾。

和平时期,甘祖昌放下荣誉扎根乡村,带领乡亲们一步步走向富裕。

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先辈,我们国家才越变越强,越来越有力量!

谨以此文纪念甘祖昌少将!

参考文献:

1、 龚全珍著. 我和老伴甘祖昌.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4.01.

2、彭霖山著. 将军农民甘祖昌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3.10.

3、刘南方著. 将军级农民:甘祖昌传.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8.01.

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官回乡后遭挤兑,他的回应让人敬佩

本文原创首发于

@茅舍品史

,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