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众所周知,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国,毛泽东同志带领家人一起干革命,因此整个家族有六个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尽管如此,胸宽可吞吐天地的伟人却几乎从未流露出悲切之情
,而同样饱尝丧失亲人痛苦的儿子毛岸青,却有着与伟人父亲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人见到晚年时的他经常流泪,那么他的内心深处掩藏着什么痛苦呢?

01 苦难童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华夏风云激荡,各种势力正在激烈地相互博弈,革命的风暴蓄势待发,
就在这个时刻毛岸青来到了世界,他的人生不可避免地要打下时代的烙印。
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喷薄而出。有人在奋笔疾书,有人则磨刀霍霍,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革命中来,
天生的革命家毛泽东怎么可能待在家中儿女情长?
安源的煤矿、广州的农民讲习所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母亲杨开慧追随着父亲,一家人可以说是颠沛流离聚少离多。在这种条件下,尽管母亲用母爱尽力为孩子们遮风挡雨,但他们还是相当不幸的。
可是,这一切并不是结束,
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
积极参与革命事业的母亲杨开慧不久英勇就义,父亲毛泽东又不能家庭革命两全,兄弟三人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之中。
孩子们在大哥岸英的带领下只能流落街头,自己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多年以后岸英在回忆起那不堪回首的往事时说,他们当时和流浪中的三毛没什么区别。
三个加起来不过二十岁的孩童在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街头尝尽人间冷暖,吃饱穿暖不敢想,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教育自然就谈不上了
。栖身屋檐下,捡食垃圾中;莫道伟人子,魔都小报童。这就是他们当时境况的写照。
一次在街上卖报,幼小的岸青被一条消息所震惊,他亲爱的三叔毛泽覃在斗争中牺牲了!
悲痛万分的他在电线杆上写下了几个哥哥教他的大字,打倒敌人!可是,字还没写完,
冲过来一个特务把瘦小单薄的他打翻在地,拳打脚踢。等哥哥赶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地上昏迷不醒。
虽然万幸活了过来,可是折磨他一生的病痛就此扎根,他再也没能彻底恢复。
刚才说过,他的一生注定要留下历史的印记。西安事变和迫在眉睫的日本入侵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岸青兄弟二人的命运也因此有了转机,组织上安排他们去苏联学习和生活,
岸英岸青告别了让他们心酸的上海。
02 兄弟情谊
来到莫斯科后,组织上安排他们进入了国际儿童院。当时,
经过十月革命后二十年的努力,苏联已经基本上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能力开始更伟大的事业。
因此,国际儿童院的条件是相当不错的,软硬件设施基本齐备,兄弟二人在历经多年的苦难后终于过上了人的日子。
在此期间,他们的身体逐渐强壮,学习方面更是突飞猛进,他们决心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更让人高兴的是,他们和离别多年的父亲也重新建立了联系,虽然炮声隆隆硝烟四起,伟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也始终牵挂着儿子。
莫斯科、延安两地飞鸿不断,百忙中的父亲想方设法通过文字带领孩子们走上革命道路。
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1941年夏天爆发的苏德战争再一次改变了兄弟二
人的生活轨迹。
二十年的扩军备战把德国打造成为一架高效的战争机器,在不费吹灰之力灭亡曾经的列强法国以后,
希特勒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建立千年帝国野心的最大障碍就是苏联。
为把欧洲从法西斯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全体苏联人民都投入到战争中去,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自然也不能例外,
而在哥哥岸英看来,这正是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斯大林总算同意了他到前线与红军一同浴血奋战的请求。
尽管不甘人后的弟弟也想奔赴战场,然而糟糕的身体状况只允许他用另一种方式去贡献力量。
同其他莫斯科群众一样,岸青不顾严冬的寒冷在郊区挖战壕,所有人抱着同一个信念,绝不能让德国战车进入红色心脏。
送弹药,救伤员,为部队演出鼓舞士气,弟弟和其他留下来的同学们在后方进行着特殊的战斗。
此刻的他们虽然天各一方,但是命运之绳把二人在精神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互相的鼓励让二人战胜了一切困难,更把兄弟之情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年以后,兄弟二人再次面临战争的考验,这次,哥哥却没能带着闪亮的军功章从前线归来,岸青失去了他最后一个兄弟,
这个二十多年唯一与他相依为命的亲人。
即使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打击也是难以忍受的,何况岸青是一位身心受伤的人?文字已经无法描述他的悲痛,而他必须承受这一切。母亲,叔叔,哥哥…… 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摧毁着他的意志。内心深处的煎熬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03 人生幸福
哥哥的永别让岸青十年之后才从痛苦中逐渐恢复过来,现在父亲是他唯一的亲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和三十年前一样,父亲属于整个中国,他无法像常人一样全力照顾儿子。于是,替儿子寻找一位生活伴侣就是毛泽东作为父亲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1960年,岸青从苏联治病回来,在组织的关照下,他留在气候适宜,景色宜人的大连继续恢复。
一天,哥哥岸英的岳母张文秋带女儿邵华来大连度假,和岸青的见面自然也是日程的一部分。
说来也很有意思,平生沉默寡言的他和邵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恰巧路过大连的罗瑞卿大将也非常乐意成人之美,
他让人给岸青送去了当地名吃,邵华岸青对此赞不绝口。
甚至在晚会之后,邵华提议二人再去厨房品尝一番,渐渐地,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的另一半。
风雨过后是彩虹,在经历过半辈子苦难之后,岸青的生活中终于有了温暖。
妻子年轻活泼,知性而又美丽,岸青低调平和内涵丰富。他们互敬互爱,彼此牵挂,虽然有点晚点,但还是搭上了幸福的列车。
所有知情人都知道,这一切来得是多么地不易。
除了在编译局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党和国家工作以外,夫妻俩尽情享受应得的人生美好。
他爱读书,她喜艺术,二人珠联璧合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直到1970年他们的爱情之花结出了果实,
毛家的第三代降生了,他就是伟人的孙子,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解放军少将毛新宇。
至此,毛岸青的人生终于得到了圆满,伟人的血脉得到了延续。
垂髫之时丧失母爱,不及而立永别兄长,年到不惑幸识佳人,将近半百终获贵子…… 毛岸青的每一步走得都是那么地艰难。
1976年父亲的去世和与此关联的一系列故事为他的晚年涂上了别样的色彩。
曲折复杂的经历以及他特殊的人生感悟,汇聚在内心深处,早年的不幸,一生的遗憾,对亲人的思念,所有这些让晚年的岸青倍感遗憾。
朱华不再,吾谁与归。
他的心理和健康状况使得家庭成为不可替代的心理支撑,和家人平时打麻将玩牌九,
营造一点欢乐,是他避免陷入感伤的不二选择;
而在夜深人静或者某些特殊场合,实在压抑不住情感的时候,他只能通过眼泪来释放自己,独自想念自己的亲人。
毛岸青的一生是过去一百年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一个侧面,它像镜子一样让我们有机会去丰富认识世界的角度,同时也认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