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杨子荣是1945年9月入伍的,牺牲于1947年2月23日,满打满算他在部队的时间只有一年半。杨子荣的人生也仅仅只有三十年,而这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却凝聚了他人生的所有传奇和辉煌,让他成了一位人人敬仰的英雄。

让我们看一看这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杨子荣在炊事班的表现。

杨子荣入伍后,因年龄大,最初被分到了炊事班。他挑水、洗菜、烧火、做饭、扫院子、挖军用厕所、向老百姓借东西、还东西,无论干什么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去完成。杨子荣在关外走南闯北十几年,干过各行各业,什么苦都吃过,什么人都见过,派他去炊事班当一名炊事员,确实是大材小用,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

杨子荣在炊事班除了干好本职工作,还干了一些其他工作。比如,部队渡河作战遇到困难,杨子荣就主动要求外出借船;部队每到一个地方,杨子荣就利用向老乡筹粮、借用锅灶的机会动员青年参军,一个月的时间就动员了三十多人参军,被大队评为“扩军模范”;杨子荣对东北的情况比较熟悉,与当地人比较容易沟通,为部队搜集了很多情况,比如什么地方藏着土匪,什么地方比较安全,各地方有什么风俗习惯等等。连长称他为“材料篓子”。

杨子荣在炊事班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入伍三个月就入了党。在炊事班干了半年,在一次战斗中,尖刀班的班长身负重伤,杨子荣成了班长的最佳人选。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独闯匪巢。

杨子荣带领尖刀班第一次参加战斗,就独闯匪巢,立了奇功。当时四百多名匪兵盘踞在一个叫杏树底的村子,敌我双方正在交火,一时僵持不下。杨子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劝降。因为他了解这些土匪,他们大部分都是附近老百姓,被逼无奈才当了土匪,家里都有亲人。而且我军刚刚活捉了匪首郑云峰,击溃了马喜山匪帮,连战连胜,声势日益壮大,对劝降非常有利。于是杨子荣冒着枪林弹雨,挥动着一条白手巾,一个人跑进了敌营。

土匪以为杨子荣是来投降的,没想到是来劝降的。匪兵们见只有杨子荣一个人,感到好奇,都围过来看稀奇,村民们也走出家门,想看看八路军是个什么样子。此时,杨子荣镇定自若,口若悬河,对他们讲解八路军的政策。经过杨子荣宣传,杏树底村的村民和土匪都不希望在本村打仗,外村的土匪也不希望送死。四个土匪头子,杏树底村的郭春富、康祥斌两人还在犹豫,只有外村的许大虎还在挥舞着手枪吼叫,还把枪顶到了杏树底村的邱会长脑门子上。杨子荣趁机说:“许大虎,在郭连长的村子里,哪用你来逞能?”郭春富被这话一激,大喝一声:“姓许的,别太放肆,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于是,杨子荣利用本村两个土匪头子对许大虎的不满,最后让匪兵全部缴枪投降。

杨子荣独闯匪巢劝降,虽然很冒险,但是他与土匪打交道总是能占上风,因为他熟悉这些土匪。这些土匪也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杨子荣在东北闯荡多年,接触过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熟悉他们的生活,说话总是能说到他们心里去。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向土匪头子吴二虎学黑话。

惯匪吴二虎被俘后,杨子荣找到团长,要会会吴二虎,目的是把土匪的黑话完全学会。早年杨子荣在东北的时候曾经学过一些,再学起来也不费劲。在一间小屋子里,杨子荣与吴二虎的对话神秘而有趣。

杨子荣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围成一个圈,其它三个手指伸开,问吴二虎:“这是什么意思?”

吴二虎笑了:“这是‘家里’的手势,意思是‘三老四少’。”

杨子荣摘下帽子,仰放在桌子上:“这样呢?”

“请给我吃的喝的,要东西的意思。”

杨子荣把帽子扣在桌子上。

“今天不走了,就住在这里。”

杨子荣见吴二虎说的和自己知道的暗号相符,暗暗高兴。又问:“‘什么人,到哪去’,怎么说?”

“蘑菇,溜哪路,什么价?”

杨子荣说:“找同行。”

吴二虎摸摸右腮,用食指按着鼻尖说:“嘿!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了!”

杨子荣问了吴二虎很多黑话,一边听一边在小折子上做记录。为以后与土匪面对面打交道做好了充分准备。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一人捉了三个俘虏。

这天晚上,杨子荣回到大渡川,部队已经走了。天下着雨,杨子荣连忙追赶。路过铁路,见一个扳道岔的小房,杨子荣想进去避避雨。又警觉地想到房子里会不会有土匪呢?于是拔出枪悄悄靠过去。结果,里面真有几个人在说话:“活命要紧······”“整天躲着,人不人鬼不鬼的······”“共军在身后追得那么紧······”一听就是土匪。杨子荣想,自己一个人捉他们有些难,可是走了又不甘心,一时有些犹豫。

这时候雨渐渐小了,土匪们似乎要往外走,杨子荣开始着急。忽然想到他们刚刚说的话,应该是一群惊弓之鸟,何不利用他们想活命,虚张声势,吓倒他们,再加以制服。于是杨子荣持枪侧身站在门边大喝:“不许动,我们是民主联军,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不缴枪就甩手榴弹。”里面土匪吓坏了,赶忙说:“我们缴枪。”杨子荣又问:“你们几个人?”。回答:“三个。”

杨子荣让他们把枪、匕首都扔出来;让他们手不离地、不能抬头、一个一个爬出来;命令他们解下绑腿,又命令最后一个爬出来的土匪把前两个捆结实;杨子荣又把最后一个土匪捆起来,然后将三个人连成一串,把三支枪的枪栓卸下来,装到兜里,空枪挂在土匪的脖子上,匕首插在自己腰间。收拾停当,杨子荣命令三个土匪顺着铁路走,自己提着枪跟在后面。杨子荣边走边问一些土匪的情况,第二天一早追赶上了部队。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善于总结剿匪经验。

连续下了几天雪,杨子荣觉得应该把自己的剿匪经验总结一下,与战士们一同分享,于是每晚都趴在灯下写啊写啊,写满了一个折子。一天黄昏,侦察排的战士都聚集到杨子荣的房间里,听他讲经验。

“一、因为刨冰不能解决吃水问题,所以匪窝多设在有暖泉的地方,多半选在阳坡的山腰上。二、认定一个固定的脚印,不要轻易放过,匪徒可能很多人踩着一个脚印走,还有中途倒穿鞋子走的,还有乱踩脚印的。三、树高林密,容易迷失方向,土匪经常在走道两旁的树上砍上印记,做路标,只要发现树上印记高低、距离、样子差不多,就是树道。四、早晨做饭的时候,烟随着树干往上升,可以登上山顶或大树观察,二十里地外都能看得见,烧的树木若油性大,气味在十里路左右都闻得出来。······”

杨子荣一连说了十多条,战士们开始补充,有的说:“进山的时候,别忘了带火种。”有的说:“我是本地人,进山冻伤了脚,要用雪搓,千万不能用热水烫,那样会把脚毁了。”房间里气氛越来越热烈,团长不知什么时候进来,坐在一边,看着这群战士,心想:这群兵被杨子荣带得真好。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活捉座山雕。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幼年父母双亡,两岁随堂兄到牡丹江,十五岁当土匪,十八岁当匪首,有几十年的土匪经历,人称“三爷”,又称“座山雕”。能征善战,弹无虚发,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善于收买人心,眼线多,鼻子灵,耳朵长,消息灵通,一有风吹草动,总是能迅速转移。张作霖、日本人都曾追捕过他,却未伤他半根毫毛。第二支队到达牡丹江后,二团曾对这伙土匪多次围剿,消灭了他的大部分人马,只剩下二三十个亲信出没山林,劫掠百姓,杀害我党干部,叫嚣“宁在山头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山头”,不肯放下屠刀。

杨子荣经过周密思考,决定化妆成土匪打进匪巢。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动,杨子荣带领五名侦察兵进入了夹皮沟,来到靠山屯。这里山高林密,是座山雕曾经活动的地方,杨子荣他们却一无所获。然后,杨子荣他们又去了蛤蟆塘。一路上,杨子荣和战士们全部用黑话说话,还学着行土匪礼,作土匪手势。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子荣他们遇到一个姓孟的工头。孟工头试探了他们两天,终于提到了“三爷”。

又过了几天,杨子荣他们见到了一个副官和一个连长,还是见不到座山雕,试探还在继续。土匪终于相信了杨子荣等人的“土匪”身份。当副官和连长带着座山雕的命令,请杨子荣他们上山时,战士们按照计划把两个土匪绑了,一路又把三个哨所的土匪岗哨一一绑了。然后将他们全绑在树上,由孙立珍三个人看着。杨子荣、孙大德、魏成友三人与座山雕斗智斗勇,制服了座山雕七个人,把他们全部捆了。

最终,杨子荣等六名侦查员活捉了座山雕等十三个土匪。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惊险,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杨子荣和战士们的超人智慧。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枪被冻住了。

1947年2月20日,杨子荣带着几个侦查员又出发了。

他们先到达梨树沟的梨树屯,在老乡家过了一夜。第二天早早出了村,进了深山老林。经过一天的侦查,确定土匪可能躲在闹枝沟一个叫孟老三的马棚里。

经过一夜的寻找,小分队终于找到了孟老三的马棚。杨子荣决定把门堵上,捉活的。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到了马棚门口,杨子荣身先士卒,一脚踢开门,大喊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寒风淹没了杨子荣的声音。杨子荣听到里面拉枪栓的声音,便扣动了扳机,枪却没打响。孙大德连忙补枪,也没有打响。土匪孟老三慌慌张张冲门口打了一枪,正中杨子荣胸口。杨子荣倒下了。

几只匣子枪吐着火舌朝土匪猛烈射击,魏成友将五个手榴弹捆在一起扔进去······

战斗结束了,孙大德抱着杨子荣心如刀割。曲波政委走过来安慰他:“你和子荣同志的枪我都看过了,是缓霜,枪被冻住了。”

孙大德呜呜哭了出来,侦查员们都围在杨子荣的遗体旁哭成一片。

话说当年英雄事,最后关头,杨子荣扣动板机,枪被冻住了

杨子荣牺牲的这场战斗,实际上是整个牡丹江地区剿匪的最后一次战斗。杨子荣的牺牲代表着牡丹江地区剿匪的结束。此后,1947年2月23日就成了牡丹江地区的和平纪念日。每年这个日子,数以万计的人都会到杨子荣的墓前祭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