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说起来贪官,众人对此深恶痛绝,所以清官和贪官是对立的,谁也看不惯谁,谁都想干掉谁。

在明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贪官在为清官服务。

贪官出钱又出力地给清官去跑官,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为何在明朝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呢?

有人宁可在京城做七品的小官也不想到地方上做三品高官,为何会如此呢?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一、 海瑞的官场之路

提起海瑞,想起他的就是清正廉洁,办实事。

他曾在浙江当过官,到了那里大肆整顿官场,整改官场的歪风邪气,很多人看到海瑞非常害怕。

当时朝廷准备派人到浙江看地方官员的政绩情况,那些贪官觉得这是自己翻身的机会。

如果朝廷有人要下来的话,自己就可以直接给他们送礼,巴结这些人,

不用再专门派人去往京城送礼。

这些贪官知道,即便是把礼送到了京城,这些官员也不一定能记得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他们觉得,只要自己接待好京城来的官员,让他们吃好喝好玩好,肯定能升官发财。

可海瑞跟这些人想的不一样,他给这个官员写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你每到一个地方,一顿饭就得花费三四百两的白银,这到底是你的想法还是地方官员自作主张呢?

京官看到海瑞的信之后非常生气,可是又很无奈,总不能明面上说是自己的意思吧。

又没有办法处理海瑞,只得咬牙切齿地取消行程。

把银子已经准备好的大臣一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恼怒,官大一级压死人,对于海瑞的如此做法只能默认。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看到海瑞的如此作为,那些官员明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恨得要死,经过一番商讨,打算把海瑞给解决掉。

可是海瑞为官清廉,又没有做任何不好的事,没有把柄想要处理根本是不可能的。

海瑞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百姓们非常拥护他,也不贪财,政绩也非常好,那些人就反其道而行,把清廉作为攻击海瑞的“把柄”,用政绩把他调离。

我们不能明面上治你,是不是可以把你调出这个地方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升官。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这些人就把海瑞捧了起来,说他能力强,政绩也好,肯为百姓办实事,在这个小地方屈才了

经过这些人的一番运作,终于把海瑞调走了。

当时朝廷给的名义是“有其他重用”,竟是平调江西,江西的官员就遭殃了,他们见到海瑞也非常害怕。

海瑞到了江西也没有改变初心,到了那里更是大刀阔斧,让那些官员苦不堪言。海瑞还让人对土地重新做了规划,这触碰了贪官的利益,

这些人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贪官中也有跟浙江官员联系的,通过通信,他们知道了海瑞为何会调到浙江的原因,觉得浙江的办法非常好,也可以学习那套方法。

就这样,这些贪官又开始为海瑞出钱出力,给他跑官。

海瑞到了江西的地方上还没正式大显身手,又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到了京城,还做成了户部主事。

不知道这是海瑞的幸运还是不幸,贪官给他升官,只因他“太能干”。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二、 明朝的制度

除了官员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官场的制度。

明朝建立之后,中书省被废除了,朱元璋让人成立了“三司”部门,

这些部门后来造成了地方权力的分散,更是形成自己的集团中心。

前期是这样的,明朝中期的时候,朝廷信不过三司,又不断派下官员去地方巡视,三司的权力明显不如明初,

这就造成了地方上的权力不集中有些混乱的状态。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开始的时候,京城权力大外地权力轻的情况并不明显,到了明朝中期,这种情况跟皇帝有一定的关系。那时皇帝更注重科举,比如考中前三甲,一二甲会留在朝廷中央担任职务,三甲被安排到地方上,成为地方官。

这些人在地方任期到了之后,也会被调到京城。

一切以京城为中心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就是所有人才会全都倾向政治中心,也就是京城。

地方上如果没有进士,那就由举人之类的来替补,官员的素质肯定不会高到哪去。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那个时期,是一个有阶层的年代,如果你是一个进士,肯定看不上那些举人,觉得自己的地位比那些人高。

哪怕这些人当了官,这种情况也没有减弱,地方官自然而然就会受到轻视。

在史料中记载过,明初最开始的时候,不论你是京官还是地方官都一视同仁,还有完整的制度会给他们互相调动,三司的权力也是一样的。

对待地方官的态度也一样,从不会因为他们的出身而看低他们。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到了明朝中期,官场风气发生了大的变化,

有好些人宁愿做七品的御史和事中也不愿意外放,做参政之类的官,

甚至有些人对此非常忧虑,甚至患得了抑郁症。

还有一个是明朝的俸禄,无论你在地方任职还是在京城任职,俸禄是没有变化的。

拿得俸禄一样,更愿意在京城任职,毕竟接触的阶层不一样。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有些人为官清廉,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即便这样也不愿意到地方上跟人同流合污,他们情愿在京城待着,这样不怎么得罪人。

当然,海瑞是一个特例,他真的想做实事,谁知碰到了别人的利益,众贪官只能想办法给他升官。

三、 清朝的官场

到了清朝之后,这种现象才慢慢有所改变。雍正登基之后,把朝廷的制度做了一些改变。比如一个七品官,不管是在京城还是地方上,拿的俸禄是一样的。

为了改变明朝的这一现象,雍正帝就吃了养廉银政策。

明代官场怪象:为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当时有的人会选择去地方任职,这样朝廷会有额外的银子发放,这就是养廉银。

很多人会选择去地方,毕竟有额外的钱可以拿,人的心里也会比较平衡。

四、 总结

明朝官场的怪象跟当时的制度,还有皇帝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看似权力集中,实则混乱,真正做事的人得不到发挥,只会造成地方上的混乱,为以后埋下隐患。

这种怪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种情况积重难返的情况下,灭亡也是早晚的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