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作者:颜威的历史观

伊恩·麦克尤恩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床第之间》《阿姆斯特丹》《赎罪》《星期六》《水泥花园》等。

他的小说主要聚焦谋杀、乱伦、爱欲、异装癖、侵犯儿童、家庭破碎、精神崩溃、暴力、吸毒、酗酒、勾引、混乱的伦理等这些敏感又阴暗的题材。主要目的是反映人们表面祥和及自鸣得意的生活后面所隐藏的不可预见的危机。这些个人危机就是社会危机的缩影和体现。个人危机背后就是社会危机。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礼崩乐坏、道德衰退、家庭解体、伦理失常、暴力文化、突破底线等等,背后折射的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不加节制的纵欲、人际关系的扭曲、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性扭曲等痼疾与困境。比如《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处女作。这部小说聚焦的是英国社会的种种情爱伦理危机:乱伦、性虐、男权压迫和性爱艺术庸俗化等。而这些主题在他的另一部小说《水泥花园》中继续上演。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水泥花园》

《水泥花园》这部小说的主线是杰克和朱莉这对姐弟的乱伦关系。

杰克的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患上了某种不明原因的病,健康每况愈下。为了不使四个孩子被福利机构领走,母亲坚持不去医院,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

母亲去世前交代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政府有关部门就会进来接管照顾他们。在母亲过世后,杰克和17岁的姐姐朱莉、13岁的妹妹苏为了不被接管,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里。之后4个孩子在家里自由平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杰克和朱莉之间渐生情愫,并发生了乱伦。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杰克和朱莉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然而在这个关键期,父母双亡,他们在没有父母和长辈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地处理自己在发育过程中碰到的情感和欲望的困惑,任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原始欲望生根发芽,最终导致了乱伦的悲剧。

我们再看麦克尤恩的另一部小说《赎罪》。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赎罪》

《赎罪》这部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寂静的生活。塔利斯府邸地处偏远,主要人物远离喧嚣,享受着安逸闲适的生活。唯独塞西莉娅不满这样的生活,觉得生活太过寂寞平静,总想寻求刺激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战争和死亡敦刻尔克撤退中的罗比,更是饱受战争的摧残,经历了生死考验。

第三部分则主要是布里奥妮的赎罪。医院里的布里奥妮每天都在和伤残者打交道,目睹了血淋淋的死亡。被现实和战争分开的恋人塞西莉娅和罗比重逢,而布里奥妮试图得到他们的原谅。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小说的主人公是布里奥妮。她是一个充满遐思,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敏感细腻的人。管家的儿子罗比·特纳在塔利斯先生的资助下与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在剑桥接受大学教育,并一起毕业。这两个年轻人两小无猜,彼此暗生情愫,只是不曾互相坦白。

一天,塞西莉娅当着罗比的面褪去外衣跳入池塘中,这被布里奥妮看在眼中。就在同一天,罗比写给塞西莉娅的信经由布里奥妮转交。由于强烈好奇心的驱使,布里奥妮偷看了此信。阴差阳错,罗比留给布里奥妮色情狂的印象。还是在这一晚,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罗拉·昆西遭人强暴,布里奥妮武断地指证罗比是罪犯,罗比因此被捕入狱。但塞西莉娅坚信罗比无罪,她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等待着罗比昭雪洗冤。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五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服刑的罗比加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塞西莉娅也应征入伍。布里奥妮经历这些事情之后一直生活在愧疚当中,为了惩罚自己,她放弃了去剑桥求学的机会,参加了军队医护工作。她想主动向罗比与塞西莉娅道歉,可是残酷的战争先后夺去了罗比和塞西莉娅的生命,留下布里奥妮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中不得赎罪。

《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说的是两个人克莱夫·林立和弗农·哈利戴。二人在大学时代就是好朋友,工作后二人又同为莫利的旧情人。前者是享有一定声望、被委以创作千禧年交响乐重任的音乐家,后者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的主编。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成为莫利情人的事实并没有伤及他们的友情,相反,这个事实使他们结成了一个鄙视莫利丈夫的同盟,关系似乎更进一步。不过莫利的死使克莱夫和弗农深感世事无常,而莫利死前因身体功能失控所承受的屈辱与尊严的丧失也使他们触目惊心,于是二人约定:如果二者中的一方看到对方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则有义务帮助对方结束生命。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可以选择允许“安乐死”的阿姆斯特丹进行。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不过随着情节的推进,克莱夫和弗农都面临了自己事业的危机与挑战,做出了令对方齿冷的选择:克莱夫为了自己的音乐创作而对发生在身边不远处的一起强奸案置若罔闻,弗农则背弃了自己曾经作为反主流文化斗士的自由理想、为了提升自己主编的报纸的销量刊登了外交部长加莫尼的异性装扮照。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加莫尼是莫利的另一位旧情人,这些照片正是莫利的作品,是莫利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价值的精神写照。克莱夫和弗农对照片是否刊出的观点截然相反,导致二人的争执与决裂。最后,两人都认为对方已经道德沦丧、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尊严,他们不约而同来到阿姆斯特丹,结束了对方的生命。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混乱的男女关系,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这是一个什么社会?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故事背景

麦克尤恩生活在二战之后,二战之后英国依旧繁荣,英国依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过此时,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人类心灵已经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所侵蚀。人类的精神出现贫困,展现出了荒原般的情感世界。

礼崩乐坏、道德衰退、家庭解体、伦理失常、暴力文化、突破底线等在工业文明中不断上演。繁荣背后是人类的生存困境。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

工业化忽视了人的内在性,人成为效率的牺牲品,成为标准空间主宰下的被动的麻木的机器。工业化、城市化使得权力与资本渗入城市的血液之中,缔造了庞大的景观帝国。景观支配着人们的一切。

景观背后隐藏着权力对主体的监视。符号图像反客为主,将主体驯化为被动的接受者,冰冷的媒介只负责呈现,拒绝反馈,从而使观众的任何反应都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自说自话,景观只听从权力机构发号施令。

作为景观的媒介用貌似丰富多样的节目做诱饵,将观众吸引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待到个体已离不开以媒介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时,权力已暗中完成了对主体意识的规训,实现了虚与实的易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