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关羽220年,江东孙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关羽败亡被杀,荆州全境丢失。刚刚起势的蜀汉集团遭此致命一击,国力大损。

221年,刘备称帝,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兵败于夷陵。

这一战是蜀汉彻底由强转弱的关键一战。

是否应该出兵伐吴,这一仗该不该打?各方颇多争议。

蜀汉方面:诸葛亮一向坚持吴蜀联盟,是反对伐吴的。

蜀汉的原从派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

广汉处士秦宓陈天时必无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当时的魏国魏文帝曹丕也召集群臣讨论,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众人一致认为:“蜀国不过是一个小国,名将也不过是关羽。关羽死后,蜀国内外忧惧,根本无力伐吴。”

而侍中刘晔意见与众不同:“蜀虽狭弱,而刘备欲以威武自强,势必会用兵伐吴来显示蜀汉的势力尚有进攻的余力。而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实则是父子,关羽死,刘备不能兴兵为他报仇,会落下有始无终的骂名。”因而刘晔坚持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伐吴,魏国应相机做好准备。

在众大臣都不支持伐吴的情况下,刘备是怎么想的呢?

当时的形势,刘备不仅是丢了荆州。孙权在偷袭荆州的同时,还截断了荆州和益州的联系,219年十一月,孙吴攻宜都,刘备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逃跑。宜都及五溪诸蛮夷君长皆归顺吴。吴将李异和刘阿屯占领秭归,屯夷陵,守西陵峡口。

夷陵的重要性:

陆逊曾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

也就是说,出川口的必经之路,宜都、秭归、西陵一线全部被封死。刘备如果按兵不动,默认这种情况的话,一辈子也出不了西川。只能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地头蛇,再也成不了龙。

对于一个雄业霸主来说,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那这偏狭的蜀中之地,不要也罢!

刘备是有大魄力的。别人都在想着怎么保的时候,他想的是如何取。

那么,刘备此时有没有能力打开孙吴的封锁,甚至实现复夺荆州的目的呢?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大有机会。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此时至少有三点有利于蜀汉:

其一、魏吴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刘备只要调整好策略,便能从中牟利。

荆州地处魏吴两国的缓冲带,吴主孙权之所以愿意借荆州给刘备,就是想让刘备集团能顶在抗曹的一线。所以,关羽在荆州时,孙曹是没有直接对抗的。而荆州归孙吴后,他要直接面对曹魏。根据三国时期,“谁做大,谁挨打。”的规律,下一步就是孙吴要倒霉了。曹魏绝对不会坐视孙吴变强。

而刘备偏安西川,对曹魏的威胁很小。以蜀汉的实力,即便在全盛时期想从汉中进攻关中,继而威胁曹魏政权都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建。也证明了这条路根本走不通。)曹魏不可能把蜀汉作为主要竞争对手,更不可能形成曹魏和孙吴联合进攻蜀汉的局面。蜀汉灭亡了,对孙吴有什么好处?他能从中得到什么?

所以,蜀汉此时虽弱,却似危实安。

其二、刘备打着替关羽报仇的旗号,师出有名。

刘备集团在荆州已经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影响力。荆州士民投降孙吴,很多是情非得已。所以孙吴在荆州势力并不稳固。刘备出兵有极大的威慑力。孙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做出让步,进行和谈的。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另外,刘备集团核心圈子的构成也与众不同。他是在一个“义”子大旗下构建的核心层。关羽和刘备恩若兄弟,别管是否真正结义,这个兄弟的情谊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关羽败亡后,世人的眼睛齐刷刷地落到了刘备身上。兄弟被杀了,看你怎么办。这也逼得刘备不得不出兵伐吴。否则,于世俗人心无法交代。

第三、孙刘联盟已经破裂,无法弥补。

孙刘联盟是在共同抗曹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共存关系,而刘备集团退到西川,和曹魏的接触点只有关中地区。孙刘不可能紧密抗曹。(从后期吴蜀联盟来看,实际效果也不好。)

刘备一直在考虑调整关系。220年3月,曹操去世,所有人都想不到是,刘备竟然不顾汉曹不两立,直接遣使吊唁。

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这一举动说明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刘备也在试图改变,求取和曹魏方面的接触。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刘备坚信,一旦蜀汉和孙吴战争爆发,曹魏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肯定会有所动作。而综合各方面来说,曹魏肯定会趁机攻吴。如果,蜀、魏共同攻吴,吴肯定会对蜀汉让步以求自保。

刘备的判断是正确的,在魏国朝堂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声音。

魏侍中刘晔:“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日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刘晔是坚决主张借机攻吴的,因为“蜀攻其外,魏袭期内,吴之亡不出旬日矣。”即便吴不亡也会脱层皮。

把吴国打趴下了,中原大局已定。

这也是刘备料定,曹魏不可能打蜀汉的原因,所以刘备出兵伐吴在原则上并没有大的错误。

那么,说这么热闹,为什么最后刘备败了呢?失败本身就是说明策略有缺陷存在嘛。

是的,刘备无法总体策略没错。可是天算不如人算,其中很多条件没能达成,以致最终以失败告终。刘备失败的原因有三:

一、曹魏出人意料的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侍中刘晔早就提出了“蜀攻其外,我攻期内。”的伐吴方略。而未文帝曹丕显然没有曹操的魄力,竟然没能及时出兵。直到刘备败逃,才对孙吴用兵,错过了良机。曹丕也是后悔终生。此后六年的时间,曹丕三次伐吴。直到去世前一年还在伐吴。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曹丕没有抓住伐吴的良机,也于他刚刚称帝,求稳的心态有关。

二、孙权开启了表演天赋,委曲求全,称臣求和。

孙权一听闻刘备出兵,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处于了极其危险的境地,立马开始装孙子。

先是向刘备请和。

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孙权还让南郡太守诸葛瑾利用私人关系给刘备写信求和,答应条件。真是能大能小。

八月,孙权遣使向曹魏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

刘晔提醒曹丕:“孙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孙权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曹丕完全被孙权的精彩表演欺骗了,说:“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

刘晔指出曹丕的错误,道:“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帝不听,遂受吴降。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孙权的这招装孙子成功的化解了危局。

三、蜀汉内部思想不能统一。

诸葛亮、赵云等为首的原从派一直受联吴抗曹的思想影响,坚持认为,不能破坏孙刘联盟。而蜀中当地势力,只顾偏安,根本不愿益州再发生任何战事。

刘备太心急了,对这些意见一概不停听。于是东征,还把赵云留在了江州,直到刘备失利,赵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这使本已缺兵少将的蜀汉集团雪上加霜。

刘备是否应该伐吴?看清这一点,才知道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大局观。

四、战前损将。

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汉主闻飞营都督有表,曰:“噫,飞死矣!”

凡用兵,必观人事,种种不利因素出现,刘备的伐吴已经不能成功了。

当然,战争胜败还是要取决于战场上的表现,打是能打,可打到什么程度?如何保证利益最大化,还是有讲究的。下一篇专门来聊聊刘备在夷陵战场失利的主要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