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真乌拉国与满族乌拉街的历史

女真乌拉国与满族乌拉街的历史

(乌拉街的关帝庙)

“话说乌拉”

金天德年间(1149一1153)金海陵王在一个叫“洪尼”的地方建城,取名“哈恩呼贝勒”城,元末清初又称“布特哈乌拉城”,明末建国称“乌拉国”(今乌拉亍旧亍)。

明万历廿一年(1593),由叶赫国主纳林布录为统帅,汇合乌拉国等八部人马向建州进发,在古埒山一带展开拼杀,被建州首领努尔哈赤击败,统帅被杀,乌拉国国王满泰之弟布占泰被俘。

努尔哈赤关押布占泰三年之后,为瓦解海西女真将布占泰放回乌拉,恰遇满泰父子在吉林市北锡兰城修边壕时被村民所杀,布占泰继任乌拉国主。布占泰为感谢努尔哈赤不杀之恩和复国之德,将妹妹滹奈送与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奇为妻,几年后,布占泰又将姪女十二岁的阿巴亥送与努尔哈赤为妃,努尔哈尔遂送姪女与布占泰为妻。

努尔哈赤征服哈达辉发两部后,乌拉国受到威协。便联合了叶赫,从而使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关系恶化。叶赫为了依附乌拉,便将叶赫美女东哥嫁与布占泰(后因被俘未果),后又欲附建州,又将东哥许与努尔哈赤,但东哥死话不允,更加剧了两地关系恶化。

明万历卅六年(1608),努尔哈赫发兵进攻乌拉,占领了宜罕山城(江密峰北忙牛河畔,布占泰见事不妙,恳请罕王停兵並发誓永远依附建州,並要娶罕王小女儿穆库为妻,努尔哈赤答应並撤兵。

明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先后收服了除乌拉和叶赫两部外的海西其它部落,叶赫为联合乌拉共御建州而又将东哥嫁与布占泰,布占泰倒向叶赫,並用无矢箭辱射建州三女,三女暗告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怒要征服乌拉。

同年秋,努尔哈赤出兵问罪,先攻金州城(乌西土城子),布占泰见情危机,遂向努乞和,努尔哈赤索其子为质方肯罢兵。布占泰不甘臣服,囚禁了建州二女(舒尔哈奇之女),建州举国愤怒。

转年(1613)正月,努尔哈赤率重兵进攻乌拉,克多城后在富尔哈(现富尔村)城与布占泰相遇,布占泰战败欲回乌拉城,这时乌拉城己被建州兵占领,布占泰见大势己去逃往叶赫,不久死去,乌拉国灭亡。

乌拉城中的乌拉那拉氏,人口四散,他们改姓伊尔根觉罗的“赵”姓和“那”等姓了。

女真乌拉国与满族乌拉街的历史

乌拉街名称的由来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族镇(简称乌拉街镇)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全镇西临松花江,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乌拉街镇现有27个行政村、1个街道、总人口7.1万人。

那么乌拉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东北有“先有乌拉街后有吉林”之说。

据当地史籍记载,乌拉街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乌拉街镇历史悠久,古迹传闻众多。

乌拉街最早的城池为明初(十四世纪中后期)扈伦国主纳齐布录所建,称“乌拉洪尼勒”城。明嘉靖年间,纳齐布录七世孙布颜收复附近各部,在当时叫洪尼的地方建城,将城称乌拉。内城是紫禁城,由城主和贵族居住,外城由兵与民驻居。

1613年,乌拉国为努尔哈赤所灭。后金三年(1629)年,太宗皇太极为防乌拉|国东山再起,派纳音迈图(富察氏)携家属来任“乌拉地间嘎善达”,皇太极避讳乌拉国之称,易名为“捕打海嘎善”。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乌拉城因水患,房屋建筑被毁,经当时乌拉打牲总管穆克登(富察氏)奏请,在原城之东高埠之地建筑新城。人们把老城称“旧嘎”,把新城称“乌拉嘎善”(嘎善是乡或集市的意思)。乌拉嘎善逐渐演成“乌拉嘎”,因以前“嘎”与“街”谐音,又演变成“乌拉街”,50年代推广普通话,“乌拉街”又读成“乌拉阶(街)了。

这里出的最早皇后,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生于万历十七年,是海西女真乌拉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的乌拉街满族乡)贝勒满泰之女。

女真乌拉国与满族乌拉街的历史

乌拉街的历代名称

乌拉街这个名字,乍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它与汉族的地名不一样,因它是满洲人前身女真人的语言地名。“乌拉”汉译是江、河或水岸和江岸之意。

乌拉街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古代记载的“肃慎氐”就是满族的远祖肃慎。这从乌拉街杨屯大海猛出土文物“偌矢石怒”得到的实物可以佐证。但有关乌拉街的名字,至今可见的文字记载,而是从元代开始,显然,每个名字的记载都有它的成因所在。

一、乌拉夷:此各字走乌拉街元、明两朝称谓的一种。“夷”是明朝人们对女真人的蔑视、污蔑的称呼。把当时的海西女真有“江夷”和“山夷”之分,沿江称“江夷”,靠山称“山夷”。

二、乌拉卫:明朝初,实行“以夷治夷”的策略。永乐年间(1406年)设立“奴尔干都司”,“卫”为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乌拉卫是“奴尔干都司”下属的一个“卫”。

女真乌拉国与满族乌拉街的历史

三、乌拉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西女真各部蜂拥掘起,各自独霸一方,自立为王。扈伦国纳齐布录的六世孙布颜建立乌拉国,史称“扈伦四部”。(乌拉、叶赫、哈达与辉发。)

四、布特哈乌拉:“布特哈”是满语“渔猎”之意。明万历年间(161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率兵灭了乌拉国之后,采取了怀柔政策,封了原乌拉国王布占泰第八子、自已的亲外孙洪匡为“布特哈乌拉贝勒”来管理乌拉地区的行政而得其名。

女真乌拉国与满族乌拉街的历史

五、打牲乌拉:清朝于1648—1909年的260多年间,在今乌拉街设立隶属于清庭内务府的“打牲乌拉总总衙门。其职能是以筹办朝庭所需的各种贡品为主。打性乌拉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简称。

六、乌拉城:源于明代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国遗存城池。从乌拉杨屯大海猛墓葬群及出土的一些文物上看,此城应建于渤海国时期。

七、乌拉街:后金三年(1629年)皇太极派讷音富察迈国(现乌拉街满族镇官通村“将军傅”的五世祖。)携眷属来乌拉城任“乌拉地面嘎珊达”,后易名“捕达海嘎珊”,后因水患移址今乌拉街镇址。旧址称“旧街”,因“嘎”与“街”谐音,故称乌拉街(gai一声)了。

八、乌拉洪尼勒城:女真语,意为江边要塞之城。是明代扈伦国的城池,在今旧街村。

九、大乌拉虞村:在高土奇“扈从东巡日录”中称“大乌拉虞”村。

十、大乌拉:清代称吉林城为“小乌拉”,称乌拉城为“大乌拉”。

十一、乌拉街乡公安村:清亡后,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吉林府政为吉林县,全县划十个乡公安区,乌拉街乡公安区是其中之一。

十二、乌拉街第一公安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吉林县改为永吉县而下辖而设。

十三、乌拉街警察署:曰伪时期所设。

十四、乌拉镇:建国后的1953年所设。管辖乌拉街区域内行政事务。

十四、乌拉街人民公社:1958年设。

十五:乌拉街滿族镇:开放改革后的1984年三月改公社为镇辖。

女真乌拉国与满族乌拉街的历史

“乌拉地方的满语地名”

乌拉街:原读音“乌拉嘎善”。“乌拉”是汉语“沿江”,“嘎善”是“乡、镇”,合起是“沿江的乡镇”。

亚复:汉语“菜园子”。(约8公里)

哈达湾:汉意“江河遇山而转弯处”(南约30公里,属吉林市)

金珠:满语“金洲俄佛罗”,汉义“生长杨树的地方”。(南约20公里,现属吉林市)

汪拉玛:汉义“针”或“针狀。(本镇)

查里巴:汉意“江岸缓坡漫弯处”,又有译“茨茅草”。(本镇)

阿拉:汉意“小山岗”。(东约十公里)

公拉玛:满语“古拉玛浑”音转,汉意“兔子”。(本镇)

弓通:满语“古噜图恩”音转,汉意“高埠处岛子”(本镇)

乜司玛:满语“尼什哈”音转,汉意“小鱼”。(本镇)

郎通:满语“拉拉图恩”音转,汉意“岛子未端”(本镇)

大口钦:汉意“蝌蚪”,(东北约20公里,吉林市龙潭区所辖)

崴子:汉意“转弯处”。(南约20公里。龙潭区所辖)

莽卡:汉意“沙丘”。(北约20公里属长春九台)

塔库:汉语“胖头鱼”。(北约20公里属九台)

舍岭:汉意“泉子”。(北约20公里,属九台)

龙棚:汉意“象腰刀的江漫弯处”(北约20公里,属九台)

博尔哈通:汉意“柳条通”。(北约20余公里,属九台)

舒兰站:汉意“果实”。清时驿站。(东北约25公里,属舒兰。)

苍石:汉意“喜鹊”。(东北约20公里,属舒兰。)

作者富察晨枫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