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美国飞往中国北京的航班上有一位白发老人一脸向往地看着窗外的白云,他不停地向身边的人用英语表达着自己对中国的期待。这位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老人,明明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
却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真是令人不禁感到非常奇怪。

当这位老人抵达北京后,直接从卫星楼就被接到了四星级酒店。后来又从北京坐上了去往沈阳的火车,辽宁省外办知道后特派人员前去迎接,而且迎接仪式非常隆重,特意租赁了林肯车专门接送这位老人,甚至还多次想用警车开道。
到底这位老人是什么身份,能够获得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他的身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呢?
一、身份揭晓,令人激动不已
原来,这位神秘的老人是
张学良和赵一荻
的儿子
张闾琳
,他也是张学良唯一还活着的儿子,从10岁那年离开家乡,一直到今天,时隔54年才重新带着张学良的心愿踏上了故土。
当辽宁省接到张闾琳回乡的消息后,领导人都非常的重视,虽然国务院发电报要求按照一般外籍专家的接待规格来接待张闾琳,但辽宁省领导多次商议后,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和激动,决定以隆重的仪式迎接张闾琳,他们特意租用了林肯车,还以警车开道。
后来在国务院强烈要求下,撤去了开道的警车。可见
辽宁人民对张学良以及他后代的爱戴和重视。
90年代加长林肯
张闾琳下车后,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沈阳车站,激动地流下了泪水,离开家乡半个世纪的他已经记不得乡音了,甚至无法用汉语和乡亲们交流,但是在重逢的这一刻,情感却强烈的共鸣着。
此次回国,张闾琳既是参加祖国邀请的航天交流会,更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归乡心愿。
当时的
张学良已经93岁高龄
,居住在
美国夏威夷
的他每时每刻都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能长途跋涉,归国计划不得不一再延迟。
他曾经给自己的四个儿子都表达过,要代替自己回家的心愿,但后来三个儿子不幸相继去世,唯有将回国的心愿寄托在了张闾琳的身上,兜兜转转几十年,终于得以实现。
二、张学良的“得意”和“失意”
张学良曾在年轻时,就在革命队伍里分外亮眼,不仅因为他是
张作霖
的儿子,更是因为他自身出色的作战本领和用兵技能,年纪轻轻就获得了陆军炮兵上校军衔,可谓是年少有为,春风“得意”。
张学良
可惜,战争之中总是有意外发生,张作霖身亡后,悲痛的张学良顶住压力,接手了对东北三省的统治,
成为东三省的保安总司令,保卫着东北地区的安稳。
这位受人敬仰的爱国少帅,在生活上却是连连“失意”,一生娶过多位妻子,却只有原配和赵一荻为他孕育了孩子。
张学良与原配于凤至曾孕育了三子一女,
长女闾瑛,长子闾珣,次子闾玗,三子闾琪
。夫妻二人在孩子的姓名中寄托了对他们的美好期望: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之琪焉”
。可惜事与愿违,三个儿子都在张学良之前就去世了。
于凤至
长子张闾珣
曾深受祖父张作霖的喜爱,而且天资聪慧,从小就展露出不同于寻常人的才识。但他心思细腻,生性敏感,小时候时常和花草树木说话。
1938年,张学良被囚禁后,本就敏感的张闾珣受到刺激;1941年,张闾珣独自一人居住在英国,又亲眼目睹了伦敦大轰炸现场,
身边没有亲人朋友陪伴的张闾珣彻底崩溃,
被送入了精神病医院。次年,精神状况愈来愈差的张闾珣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但病情也并未明显好转。直到1975年,张闾珣辗转到了台湾,年迈的张学良经常陪儿子体检、治病,时常带他出去放风,但也没能阻挡住死神的降临。
1981年,张学良痛失长子。
相比张闾珣的敏感内敛,次子
张闾玗
则热情活泼,与张学良有着相同的爱好:骑马。
但他生活奢侈,花钱大手大脚,在张学良被幽禁,还生死未卜的时候,曾向母亲寄信索要300英镑购买汽车,可见其花钱无度。
当父母亲被幽禁于溪口,家中拮据的时候,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欠下很多债务
。如此奢靡的生活,也让他染上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他几乎是烟酒不离手,
后来因为吸烟过度,患上肺病。1986年,张学良失去了第二个儿子。
小儿子
张闾琪
,是最得张学良夫妻二人喜爱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而且十分孝敬父母。可惜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
1929年,张闾琪染上了肺结核,任由张学良请遍了世间名医,也没能挽救小儿子的生命。
张学良和于凤至亲手送走了自己的孩子,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二人体会了三遍,心灵上的折磨无时无刻不让张学良痛苦至极。
而张闾琳是张学良和赵一荻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安全,赵一荻在前去陪伴张学良前,
将儿子托付给了美国友人埃娜夫妇。
埃娜夫妇将张闾琳视如己出,悉心培育成人。
当张学良托付董显光找到张闾琳时,他已经是一名航空专家,在美国加州从事航天事业的研究工作。
三、父子重逢,获知父亲心愿
看着自己的儿子仍然健康地活着,还事业有成,张学良感到莫大的欣慰。董显光夫妇知道张学良思子心切,一直努力地为张闾琳争取回国的机会,
1957年,张闾琳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刚满一岁的儿子,前往台湾看望自己已经分别了15年的亲生父母,见到小孙子的张学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990年,张学良终于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本来想尽快回到家乡的怀抱,但被国民党百般阻挠。无奈之下,张学良和赵一荻前往美国与儿子团聚
。
张学良和家人在一起
张学良在美国享受着子孙绕膝的晚年,但还是始终放不下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一直想能回家看看,但因为各种因素迟迟未能如愿,便询问张闾琳能否替他回国。
张闾琳虽然与父母生活时间不长,但平日里很孝顺,时常带着孩子看望父母,也很是能理解父亲的思乡之情,便答应父母替他们完成心愿:
回辽宁看看
其实除了替父亲完成心愿之外,张闾琳自己也时常萌生出回国的想法。特别是张闾琳退休之后认识了一位在旧金山访问的中国航天部技术代表团专家,两人在航天方面很是有共同话题,经常彻夜畅聊。这个专家是北京人,在得知张闾琳特殊的身份之后,他真诚地对张闾琳说,很希望他有机会可以回祖国看一看,参观一下祖国的航天基地。
就这样,张闾琳心里那粒“乡土情怀”的种子在一夜之间破土而出,
“回去”
这个念头在心里久久回响,他愈加坚定了自己要回国的想法,也开始积极的争取回国的机会。
终于,1994年他收到了一封邀请他去北京参加航天技术讨论会的信件。借此机会
张闾琳带着父母的嘱托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四、终于归乡,感慨颇多
在飞机上,张闾琳既兴奋又紧张,他迫不及待地想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但又害怕自己因为不会说汉语不被家乡欢迎,幸好遇到了一位“中国通”,一路上这位“中国通”很是关照张闾琳,给他讲了不少大陆的事情,很好的缓解了张闾琳的紧张情绪。
飞机降落之后,中国外专局局长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直接将张闾琳夫妇接到了友谊宾馆进行休息,而且非常尊重张闾琳夫妇的想法,一切活动都低调进行。
刚下飞机的张闾琳
张闾琳在参加了航天研讨会后,又参观了大陆火箭、卫星等航天领域的模型和实物。看着祖国的航天技术发展速度丝毫不落后于欧美,技术又已经很成熟,甚至足以和欧美发达国家媲美,张闾琳兴奋极了,他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自豪和振奋。
研讨会结束之后,张闾琳夫妇走上长城眺望了祖国的风光,又逛了故宫感受着深蕴的文化气息,还拜访了很多父亲的故人,然后夫妇两人坐上了前往沈阳的火车。
在到达沈阳之后,张闾琳夫妇二人迫不及待地去了
父亲日思夜想的“大帅府”
。当看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仍然挺拔威严的“大帅府”,张闾琳感到十分惊喜,
他仿佛看见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父亲在里面进进出出的场景。
大帅府
当来到于凤至给赵一荻母子盖的小洋楼时,张闾琳忍不住湿润了眼眶,尽管自己记忆中已经对这个曾经的家模糊了印象,但在这一刻,儿时的回忆又都涌上了心头。
张闾琳夫妇在
“九一八事变”
纪念塔前,沉默伫立了很久,深深地鞠了一躬,想必看到这悲壮的纪念塔,张闾琳应该是感受到了自己父亲和先辈们之所以当年能够英勇奋战,是因为心中有想要守护的人民和土地的豪迈与柔情。
“九一八事变”纪念塔
张闾琳还去参观了父亲曾兼任校长的东北大学,在父亲题写的校名前合影留念,还去张学良图书馆借阅了书籍。
临走之前,张闾琳按照父母的嘱咐去了祖父的墓地——大帅陵,看着保存完好的大帅陵,张闾琳用蹩脚的汉语说:
“爷爷,我替您儿子来看您了!”
,还专门用相机为父亲拍下了陵区里的一草一木。
大帅陵
期间,很多张学良的旧友听说张闾琳回来了,纷纷来看望两人,张学良的老部下刘鸣九还特地送来了两瓶家乡的好酒,希望张闾琳给自己的老领导张学良尝一尝。
沈阳市领导还特意在少帅府酒家安排宴席,为张闾琳准备了张学良和赵一荻最爱吃的菜品,
祖国人民让张闾琳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张闾琳多次热泪盈眶。
在国内整整呆了十三天后,张闾琳带着家乡的特产和满载乡景的相机回到了美国,和父亲张学良讲述着在祖国的见闻。
张学良听后非常激动,自己多年的遗憾终于不再是遗憾,回国的心愿终于在儿子的身上得到了实现,激动的张学良亲自题了
“鹤有归巢梦,云无出岫心”
寄给东北旧部,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家的心愿。
短别一年后,张闾琳夫妇再次在父亲的嘱托下来到东北,参加阎宝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阎宝航是张学良的老部下,也是我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领导人。
在张学良被囚禁后,阎宝航曾多次奔走营救
,不论是于公还是于私,张学良都非常想亲自参加阎宝航的诞辰纪念,但奈何阻碍太多,只得让儿子和儿媳代替自己出席。
阎宝航
在这次的回国期间,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给张学良送上了一盒雨花石,盒子里装的是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
千古英雄张学良
,重庆红岩村纪念馆也赠与张学良两柄龙凤手杖。
同年六月份,
阎宝航的后代阎明光
还专程来到夏威夷,给张学良祝寿,并且表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期盼着张学良能早日回家。但张学良心里却清楚地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以前是身体能力,但客观阻碍太多,
如今是已经经不起长途跋涉的折腾,没有力气回国了
老年张学良
1996年,在爷爷的影响下,张闾琳的儿子
张居信
考上了北京大学。品学兼优的张居信在北大毕业以后,2004年担任了东北大学的兼职教授,从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爷爷张学良当年的事业,继续为东北大学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只可惜张学良能没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幕。
2000年,赵一荻病逝,本就身体抱恙的张学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次年10月,也离开了人世,享年101岁。
虽然张学良很是长寿,但是他常说自己的生命被定格在了1936年
。在1936年这个特殊的岁月里,张学良为了抵御日寇,保卫家园,多次向蒋介石谏言出兵抗日,但均遭拒绝。爱国心切的张学良发动了
“西安事变”
,
此后便遭到了国民党的囚禁。
张学良葬礼
也许在
“千古英雄张学良”
的心里,自己只有在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活着,后来辗转于美国台湾的平静晚年生活,对不能归乡的爱国名将来说,未免不是一种精神折磨。
但我们的祖国不会忘记张学良,更不会忘记他为祖国所付出的一切,漂泊半生的张学良终将长眠于故乡怀抱里,他的爱国精神和思想情结也将被我们铭记于时间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