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张贤亮在《灵与肉》中写道:“他成了被所有的人都遗弃了的人,流放到这个偏僻的农场来劳教。”古往今来,触犯了刑法都会被给予相应的处罚,受活刑比死刑更痛苦,流放更成了所有受刑犯人的噩梦。

随着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汉王朝的治国方阵,家庭关系观念与君臣关系观念混为一体,家庭和国家紧密联系,成为皇室统治国家的手段。而流放就是把犯人从家庭和国家中剔除出去,离乡背井、长途跋涉,从精神和身体上摧残犯人。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古代的流放就是将重刑犯发配到边疆或者一些荒无人烟的地方,让他们在那里劳动改造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运气好的,能够发配到一个条件不那么艰苦的地方,熬个一段时间就熬出了头,运气不好的,可能在半路就被各种折磨虐待而死。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多数押解犯人的衙役也要跟着遭这份罪,那么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衙役们为啥遇到女囚犯都抢着去送呢?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作为古代的一种刑罚,流放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调节了其他刑罚与死刑之间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增强了社会稳定性。流放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从未断绝,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流放从一种处罚策略发展成了法律条例,其作用是多方有效的,无论是对统治者、流放者还是流放地而言,都有着相似的效果。在不同时期,流放之刑都有着值得探讨的地方。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流放之刑,到了秦汉时期,流放之刑初具雏形,《云梦秦简》中也有过一段关于流放的文字记载,偷盗不满二百二十至一钱的,流放。和当时的肉刑相比,流放不算是重刑,直到汉朝,汉文帝废除了肉刑,取而代之的便是流放之刑,并且为更好的达到管理国家与社会的效果,加重了流放的残酷度。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隋唐到清朝时期,流放制度逐渐完善,唐朝在制定法律时,充分融入了儒家思想观念,而死刑是不被儒家所接受的,所以流放在此时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到了宋朝时期,出现了刺配,对犯人而言,极其残酷。明清时期,流放无论是在《大明律》还是《大清律令》中,流放都有着不同的描述,尤其是在大兴文字狱的情况下,被流放之人数不胜数。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流放无论是对犯人还是押解人员而言,都是一种折磨,而衙役们争先恐后的去干这份苦差事,那必然是因为从中可以捞得许多好处。在古代,女性地位卑微,一般的女人犯不了十恶不赦的大错,由于在古代施行株连制,九族之人往往会受到牵连,所以这些女人多为受牵连之人,这样的女人去流放,明面上与男囚犯一样严格押送,实则在暗地里有很多小门道,囚犯少受苦,衙役多捡便宜。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女人的体力不如男人,所以在押解过程中,经过长途跋涉,哪里还有力气去逃跑,即使成功,也难以生存。所以大多数女囚犯都很听话,押解的难度小,任务也比较轻松。能被株连流放的,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小门小户,这些女囚犯大多都是官家小姐,从小娇生惯养,哪能吃得了这样的苦,为了少受点罪,她们通常会给衙役送一些财物,以求能够被好好对待。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所以押解女囚属于活少,还能得到许多好处的差事,衙役都愿意干。遇到更好的人家打点,或许还会在出城门后准备马车,这些衙役还能蹭着女囚的马车去流放之地,以减轻徒步之辛苦。所以押解囚犯路途艰苦,遇到押解女囚犯这等好事,衙役们自然都抢着去送。

古代押送囚犯路途艰辛,为啥遇到女囚犯,衙役们都抢着去送?

现代虽不会再有株连九族的情况发生,但若是犯罪,对于家中后代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遵守相关规定和秩序,严于律己,端正做人才是硬道理。

参考资料:

《灵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