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水浒里的这个人,在所有好汉中都相当醒目。他大肆结交江湖上的豪杰之士,就连身负罪责的逃犯,他都敢收留在家中。上梁山后,他直接排到第10位,执掌全山寨的钱粮后勤。梁山被招安后,不少人心灰意冷地重返江湖,得到官职的好汉也很少有善终,连大头领宋江都死于一杯毒酒,而他却安然辞官返乡。这位最幸运的好汉,正是柴进。而他有恃无恐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家里有一张“丹书铁券”,能免于罪责。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这种物件又被称作“免死金牌”,先秦时没有这种规矩,直到刘邦取得天下后,感慨于一起创业的老人,才正式颁发给立功最多的功臣。这东西在汉代时还没有免死的权限,只是作为给功臣子弟的赏赐,作为封赏凭证和荣誉记录。汉代大约有100多人拿到了丹书铁券,活到老死的也就一巴掌的数。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南北朝时代,金牌才真正有了免死的功能,还能世代相传,受到大臣们的“一致好评”。隋唐以来,能得到铁券的越来越多,但也没听说过谁能真正免死的。刘文静早在李家太原举兵时期就加入了李渊麾下,为唐军的事业建勋不少,一度坐到了宰相的高位上。然而,因为被小妾举报谋反,李渊毫不客气地处决了这位蒙冤的功臣,说明铁券实在没什么用。唐朝能拿到金牌的仅有一位,便是后来钱家始祖的钱缪,但钱家从来没用过,只是作为收藏传承下去。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宋朝和元朝没有这种制度,到明朝,朱元璋又将其复兴了。他一共大封了34位功臣,其中就有6位公爵,不但爵位、官职、赏赐一样不缺,每人按照自己的功劳,还拿到了不同级别的金牌。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朱元璋仿照钱家的那块,权限稍有缩减,同样规定持有金牌的功臣本人,可以免死2次,就算是传承到子孙后代,他们依旧可以免死1次。这是皇帝亲口许诺的,君言重于九鼎,于是大臣们高高兴兴地收起来了。他们自己倒是没有主动犯罪的心思,主要是这东西能为子孙后代谋得一份安定。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历史学家们统计了所有人的经历,除了常遇春这种死的早的,或是像汤和这种非常知趣,提前告老还乡的,这14位“幸运儿”之外,绝大多数功臣都被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处死了。而且朱元璋非常喜欢“斩草除根”,杀死功臣一人还不满足,往往喜欢肆意株连,最多的一次甚至有超过3万人被连诛。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没人想死,很多功臣临死前肯定会拿出这个金牌,不说给自己免死2次这种殊荣了,就算是免1次,那也相当了不得。然而,朱元璋根本不会顾惜这个,该死的就得乖乖去黄泉报到,手里拿什么都没用。难道是皇帝脸皮厚,言而无信吗?表面上看并不是这样。朱元璋处决了如此众多的人,他们当然背负着天大的冤屈,但并不能指责皇帝不守信。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为了防止假冒,同时也要做出一种庄重的礼仪感,丹书铁券按照虎符的样子,也分为两部分,一半藏在皇宫秘库,另一半才会由功臣自家收藏。兴奋的功臣们自然不会详细去端详这个宝物,他们往往都忽略了上面刻的5个字:“除谋逆不宥”。也就是说,谋反这种大罪,是不会被算在保命的范畴之中的。当然,也没人想要谋反,不过这种罪名的“最终解释权”,就是皇帝本人说了算的了。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即便是在所有功臣中,李善长也是当之无愧的功勋第一。他是难得的奇才,除了能带兵打仗外,文书政治也非常精通,被封为官职最高的左丞相,连他的儿子也娶到了长公主。李善长本身很大,气量却很小,得罪了不少人。在胡案中,李家就被牵扯进去了,全靠家里出了个驸马,加上李善长多年的功勋,才得以免于诛杀。不过,他的宰相也干不下去了,只能退隐返乡。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不过,几年后,或许是皇帝想起来了,他直接派人带着圣旨,要把“谋反”的李善长一家满门诛杀。绝望的李善长知道自己逃不过去,拿出金牌,祈求免家人一死,但骄横的御史却指着金牌上的5个字,冷笑着挥起了屠刀。除了早已流放边境的驸马夫妇外,李家上下70余口,没人逃过这次劫难。

得了丹书铁券的人,几乎都是全家覆灭,他们没注意到上面有5字

事实上,免死金牌这种东西,只是皇帝与功臣之间一种表示信任的凭证。只要皇帝不想容人,再珍贵的保命道具都不管用。冤死者还无从说理,毕竟皇帝并没有违背诺言,他们全是以“谋反”的罪名离开人世的。至于这个罪名包涵的范围有多广,那就只有皇帝本人清楚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