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文 | 米粒妈

自从米粒爸在暑假管了一次作业后,就被剥夺了辅导学习的权利,具体见《多亏了爸爸,儿子又在深夜哭着赶作业》。

前两天米粒做作业,又想起暑假被爸爸坑的经历,忍不住唠叨了两句。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米粒爸面子上挂不住了,掏出手机翻出一个页面给米粒看,“你知足吧,看看这个爸爸,你就知道你是多么幸福了”。

原来,米粒爸对标的是南京的博士”虎爸“。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拔苗助长“式教育

他叫吴斌(化名),博士毕业,家里有一儿一女。儿子7岁,刚读小学一年级,女儿5岁,还在幼儿园。

他亲自给两个孩子上课,教他们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你没看错,就是中学和大学要学的文言文和高等数学。

孩子学不会,他就让孩子学到深夜,生气了还辱骂和殴打孩子。无奈之下,吴博士的妻子只能向法院求助。

在此期间,公安机关、妇联、学校老师都介入了协调过程,希望能通过协调,让吴博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吴博士坚持认为自己没问题,而且这都是自家的家务事,与旁人无关。

事实摆在眼前,吴博士在教育孩子时,存在辱骂、贬低孩子的精神侵害行为,这属于家庭暴力的一种。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最终,法院签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吴斌对妻子、子女及相关近亲属实施家庭暴力。

米粒妈特别想问问这位博士,你上小学就会高等数学了吗?还是你觉得,高等数学这玩意,会刻在你的基因里,遗传给你的孩子?

拖着孩子学到深夜,孩子学不会就辱骂贬低,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接受程度和感受,

在多方面介入调解后依然执迷不悟,觉得自己做得没错,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权力,把孩子当成的私人物品,这种想法更是自私到可怕。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吴博士这样的“拔苗助长”,真是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难以想象两个弱小的孩子,是如何战战兢兢学高等数学的。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实现“目标"后的迷失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焦虑经常是一条龙:上好小学,考好中学,考好大学。

对好大学的追求,是很正常的,谁不想去顶级学府深造呢?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米粒妈在湖北老家有个表弟,虽说湖北高考不像山东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关注度高,竞争也是很惨烈的。

表弟学习成绩还可以,在班级属于中等偏上,学习挺刻苦。

从早到晚学习,基本不玩游戏不看电视,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一所211大学。

到了大学,没有老师家长天天盯着学习,表弟一下子有了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开始没日没夜的玩游戏,白天逃课晚上通宵。

结果到期末考试,好几科都挂起了红灯,其中就包括吴博士教孩子学的高等数学。

好在表弟及时醒悟,控制游戏时间,按时上课补课补考,这大学才算顺利读下来。

睡在他上铺的兄弟就没有表弟的觉悟了,大学4年都交给了游戏。游戏段位是高升了,到毕业挂科太多连学位证都没有。

表弟和他舍友绝不是个例,高中刻苦学习,到大学又“报复性松懈”,荒废了大好年华。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米粒妈在《儿子全校前三,女儿顶级女校,她却跟孩子道歉,写下悔过书》写过韩国“教育家”李柳南。

李柳南是小学校长,一双儿女在她的教育下,成绩非常优异。本身就是优秀老师,再加上儿女的优秀,李柳南的教育经验被很多家长追捧。

可突然有一天,正读高三的儿子,说什么也不肯去学校,没多久女儿也退学了,李柳南的人生顿时坠入低谷。

她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才发现在孩子的教育上,她犯下了大错。她只顾着培养成绩优秀的孩子,却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因素。

米粒妈是觉得啊,考上好大学很重要,但好大学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好大学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还是在孩子自己。

如果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有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动力,孩子自然可以充分利用好大学的优势资源,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但是,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身处最高等的学府,他也可能会迷失自己。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养娃的最高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焦虑,是因为孩子的成长偏离了我们的期望。

就像教一年级孩子学高等数学的虎爸,他觉得自己家孩子就应该精通高数,才对得起“博士子女”这个光荣称号。

所以,在孩子学不会的时候,他就失控了。

教育不是按照说明书给小树施肥浇水,不是让小树按我们修剪的方向生长。

不管是拔苗助长的博士爸爸,还是一门心思提高孩子成绩的李柳南,他们都想让孩子按照他们选定的道路,用他们提供的捷径,取得他们期望的成就。

但孩子不是橡皮泥,随你想捏成什么形状,他有自己的特性,自己的思想,他也有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看得我胆战心惊:博士爸爸逼5岁孩子学高数

米粒妈想起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过的一段话,“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注重培养孩子健全而优秀的人格。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过,他接待过很多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得了“空心病”。家长们用焦虑鸡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了精神科医生那里。

什么是空心病呢?

一位19岁的来访者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小岛上,不知道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要得到什么东西,经常感到恐惧。19年来,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经常有家长会说,等孩子考上大学,他也成年了,以后就靠他自己,我的责任也清了。

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似乎就功德圆满,可以功成身退了。但问题是,孩子在18岁之前只学会了考试的术,丝毫不懂做人之道和为人之法。

此时的他是不健全的,因为有父母的全力保驾护航,才得以顺利进入大学。

当他开始独立生活时,问题才开始暴露出来,到底是孩子不争气,还是父母没尽责呢?

最后,米粒妈想说,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心填满,他才不会失去方向。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