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8年淮海战役,发动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欲成令器须追琢,过失如何不就新。试问这世上又有几人不曾有过过错,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雪花,正如世界上没有人不曾走过弯路,哪怕是那些获得过丰功伟绩的伟人也是一样。

廖运周就是其中一人。他本性不坏,甚至可以被称作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青年。他先后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中表现出色。为赶走外来侵略者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然而,尽管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他起初却并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而是绕了不少弯路,直到战争就要结束,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偏离了自己最初的理想,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肯诚恳地认错并且悔改,无论何时都不算晚。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下定决心要弃暗投明。于是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他身为第110师的师长,毅然决然地带领自己的部队发动起义。

1948年淮海战役,发动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人民就像是推动船只划动的河水,没有他们,一个国家永远无法富强起来。无论如何,廖运周都不希望站到人民的对立面上,他希望与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构建美好社会。因此他毫不后悔自己的举措。那么这位曾经的师长最后是什么结局?

廖运周:一腔热血,报国青年

廖运周于1903年出生于安徽,他与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渴望成就一番建设。恰逢此时外敌入侵,国内形势迫在眉睫,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然而,不久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处的军队并非如同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心为民。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为了争名夺利,不惜违背誓言,弃百姓于危难之中。

而像廖运周这样一心为人民服务的良将反而遭到了他们的排挤。这时的上级嫌弃他不会阿谀奉承,而身边的同事们则认为他是“假清高”,对他不屑一顾。

1948年淮海战役,发动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此时的他感到分外迷茫,自己本就不是为了名利而加入军队,纯粹只是想要为国奉献才做出此举,为何在他人看来自己的举措毫无意义?时间一长,廖运周渐渐对此军队心灰意冷起来,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担忧不已。

廖运周:偶逢知己,弃暗投明

在1927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当时举杆发动革命,号称为人民牟利的革命军将领。尽管二人的阵营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人一见如故。

在交谈中,廖运周渐渐了解到了自己所谓的“敌人”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他们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仅只做出口头承诺。

1948年淮海战役,发动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而革命军将领也对他颇为赞赏,尽管二人曾经兵刃相见,然而二人的思想观念极为相同,他也希望为革命增加火种。于是他向廖运周提出邀请,邀请他加入他们阵营。

而此时的廖运周也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阵营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没有人是发自肺腑地为国家和民族考虑,这与自己最初的梦想背道而驰

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对方的邀约,并且承诺继续留在军中为他们传递情报。这才有了之后的淮海战役起义活动。

廖运周:致命一击,取得胜利

1948年淮海战役,发动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在1948年,革命军即将取得胜利的黎明前夕,敌方依旧苟延残喘,企图扭转局面,殊不知这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没有人可以阻止历史的脚步。

正当敌军抱有鱼死网破的心态时,作为第110师师长的廖运周在这次淮海战役中毫不犹豫地爆发了起义,带领着自己的部下们杀出重围,与革命军一同围攻敌人。

最终失去一切的敌军抵不住猛烈的攻势,只能仓皇而逃。至于有人疑惑为何廖运周起初不离开军队,加入革命军。这其实是革命军的明智之举。如果廖运周贸然离开敌军,那么不仅仅是他自己可能遭遇不测,就连与他接应的同志都可能引来灾祸。

1948年淮海战役,发动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其次便是他呆在敌军中也可以帮助我军传递信息,提供重要情报。要想一鼓作气打败敌人,那么及时的情报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内应的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潜伏的这十几年来,他为我军提供了不少至关重要的资料,为大陆能够如此迅速地打败敌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此之后,廖运周也拥有了一个幸福美好的结局:他先是率领军队参加渡江战役,扫平剩下的残余军队。在中国彻底迎来和平以后,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就此投入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1948年淮海战役,发动起义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他身为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先后担任几所军官学院的校长,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良将。

他也积极地参与大陆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醒世人要注重身体素质锻炼。

为了杜绝他人对大陆的嘲讽,改变自身体质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依靠自己,而不是仅仅想着如何依靠他人,凭借他人的力量耀武扬威,大陆才能迎来最后的胜利。

在1996年,廖运周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小结: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亡羊补牢总是为时不晚,廖运周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并没有选择一味地沉沦,而是及时抽身,选择正确的道路。这也是为何他曾经犯下过错,可是人民群众依旧爱戴他,这是因为他不仅仅是发自真心为人民着想,也是因为他愿意弥补自己的过失,而非一错再错。

因此,我们也应该倍加推崇他知错能改的态度,谁也不是圣人,自然会有头脑发热的时候。

犯错并不可怕,毕竟这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可怕的是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不仅没有虚心悔改,反而任由自己放纵,自暴自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有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这样的人也足以被称之为“英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