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欲成令器須追琢,過失如何不就新。試問這世上又有幾人不曾有過過錯,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雪花,正如世界上沒有人不曾走過彎路,哪怕是那些獲得過豐功偉績的偉人也是一樣。

廖運周就是其中一人。他本性不壞,甚至可以被稱作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愛國青年。他先後在北伐戰争、南昌起義中表現出色。為趕走外來侵略者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然而,盡管懷有一顆愛國之心,他起初卻并沒有選擇正确的道路,而是繞了不少彎路,直到戰争就要結束,他才猛然發現自己原來已經偏離了自己最初的理想,但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隻要肯誠懇地認錯并且悔改,無論何時都不算晚。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他下定決心要棄暗投明。于是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他身為第110師的師長,毅然決然地帶領自己的部隊發動起義。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人民就像是推動船隻劃動的河水,沒有他們,一個國家永遠無法富強起來。無論如何,廖運周都不希望站到人民的對立面上,他希望與人民萬衆一心,共同建構美好社會。是以他毫不後悔自己的舉措。那麼這位曾經的師長最後是什麼結局?

廖運周:一腔熱血,報國青年

廖運周于1903年出生于安徽,他與所有的熱血青年一樣,渴望成就一番建設。恰逢此時外敵入侵,國内形勢迫在眉睫,他積極投身于革命事業,為了國家的未來而奮鬥。然而,不久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所處的軍隊并非如同自己想象的那樣一心為民。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為了争名奪利,不惜違背誓言,棄百姓于危難之中。

而像廖運周這樣一心為人民服務的良将反而遭到了他們的排擠。這時的上級嫌棄他不會阿谀奉承,而身邊的同僚們則認為他是“假清高”,對他不屑一顧。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此時的他感到分外迷茫,自己本就不是為了名利而加入軍隊,純粹隻是想要為國奉獻才做出此舉,為何在他人看來自己的舉措毫無意義?時間一長,廖運周漸漸對此軍隊心灰意冷起來,對自己的未來也是擔憂不已。

廖運周:偶逢知己,棄暗投明

在1927年,他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認識了當時舉杆發動革命,号稱為人民牟利的革命軍将領。盡管二人的陣營不同,但是這并不妨礙兩人一見如故。

在交談中,廖運周漸漸了解到了自己所謂的“敵人”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樣,他們是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僅僅隻做出口頭承諾。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而革命軍将領也對他頗為贊賞,盡管二人曾經兵刃相見,然而二人的思想觀念極為相同,他也希望為革命增加火種。于是他向廖運周提出邀請,邀請他加入他們陣營。

而此時的廖運周也明白自己現在所處的陣營不過是一幫烏合之衆,沒有人是發自肺腑地為國家和民族考慮,這與自己最初的夢想背道而馳

于是,他爽快地答應了對方的邀約,并且承諾繼續留在軍中為他們傳遞情報。這才有了之後的淮海戰役起義活動。

廖運周:緻命一擊,取得勝利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在1948年,革命軍即将取得勝利的黎明前夕,敵方依舊苟延殘喘,企圖扭轉局面,殊不知這一切已經塵埃落定,沒有人可以阻止曆史的腳步。

正當敵軍抱有魚死網破的心态時,作為第110師師長的廖運周在這次淮海戰役中毫不猶豫地爆發了起義,帶領着自己的部下們殺出重圍,與革命軍一同圍攻敵人。

最終失去一切的敵軍抵不住猛烈的攻勢,隻能倉皇而逃。至于有人疑惑為何廖運周起初不離開軍隊,加入革命軍。這其實是革命軍的明智之舉。如果廖運周貿然離開敵軍,那麼不僅僅是他自己可能遭遇不測,就連與他接應的同志都可能引來災禍。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其次便是他呆在敵軍中也可以幫助我軍傳遞資訊,提供重要情報。要想一鼓作氣打敗敵人,那麼及時的情報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内應的他在其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潛伏的這十幾年來,他為我軍提供了不少至關重要的資料,為大陸能夠如此迅速地打敗敵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此之後,廖運周也擁有了一個幸福美好的結局:他先是率領軍隊參加渡江戰役,掃平剩下的殘餘軍隊。在中國徹底迎來和平以後,他也沒有閑着,而是就此投入中國的建設事業中。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他身為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先後擔任幾所軍官學院的校長,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良将。

他也積極地參與大陸體育事業的發展,提醒世人要注重身體素質鍛煉。

為了杜絕他人對大陸的嘲諷,改變自身體質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隻有依靠自己,而不是僅僅想着如何依靠他人,憑借他人的力量耀武揚威,大陸才能迎來最後的勝利。

在1996年,廖運周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三歲。

小結:

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亡羊補牢總是為時不晚,廖運周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并沒有選擇一味地沉淪,而是及時抽身,選擇正确的道路。這也是為何他曾經犯下過錯,可是人民群衆依舊愛戴他,這是因為他不僅僅是發自真心為人民着想,也是因為他願意彌補自己的過失,而非一錯再錯。

是以,我們也應該倍加推崇他知錯能改的态度,誰也不是聖人,自然會有頭腦發熱的時候。

犯錯并不可怕,畢竟這是在所難免的。不過可怕的是一個人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不僅沒有虛心悔改,反而任由自己放縱,自暴自棄。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敢于正視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不足,有勇于解決問題的勇氣,這樣的人也足以被稱之為“英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