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时间过得飞快,又到年底了。去年元旦时在朋友圈里立下的flag,现在再看,脸疼吗?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反正也无心工作倒不如现在手握鼠标,目视屏幕,脑袋放空,随我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都姓“元”,凭什么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而元旦却反而是公历1月1日?

这里面大有文章呀!

《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叫乾卦,元亨利贞。“元”,代表着一个事物的初始。就像“元凶”代表首犯、“元年”代表帝王继位的第一年。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以此类推,“元旦”应该是新年的第一天。

如果按照农历计算,其实元旦就是春节!

且慢,打工人站出来第一个不同意,要是把元旦和春节合并,岂不是让一年里本不富裕的假期雪上加霜!

别着急,咱们中国用过的历法,又不止农历一个,所以元旦也不只有一天啊!

1.古六历

据史料记载,《黄帝历》是大陆最古老的历法。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将《黄帝历》改进形成《颛顼历》,夏、殷商、周三朝和春秋鲁国又以《颛顼历》为基础,根据本朝或本国的特点和需求,发展出了自己的历法。

至此,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成为中国最早的推步历——古四分历,又称“古六历”。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黄帝像示意图

这几种历法虽然计算原理都是以太阳的运行规律记录年份,以月亮的阴晴圆缺记录月份,但对于哪一天是正月,即元月却并不一致。

《尚书大传》中对几种历法中的元月是这么记载的,“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

这里涉及到一个小知识,和兄弟有“伯、仲、叔、季”的排序类似,月份也有“孟、仲、季”之分。因此“孟春月”代表“春季的第一个月”,就是指农历一月。

也就是说,农历1月1日是夏朝的元旦,农历12月1日是殷商的元旦,农历11月1日是周朝的元旦!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2.太初历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最终确定采用《颛顼历》作为正统历法,并规定“孟冬月”为元月,即农历十月初一为元旦。

快抄作业,假期又多一天!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这种历法持续到汉朝初期。公元前104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等人上书汉武帝刘彻,主张启动历法改革项目。

司马迁牵头给领导上了一份“项目意向书”。在意向书中阐述了修改立法的原因:正在使用的《颛顼历》中十月初一为元月很不合理,并且计算出来的年月和实际上观测的天象也不完全一致。

就比如按照《颛顼历》推算,可能某一年的中秋节,千家万户都准备抬头赏月,板凳也放好了,月饼水果也摆上了,抬头一看,嚯,月食!这就是明显的“历纪坏废”。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农历的每个月月中,应该是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刻。而历法上的细小偏差,就可能造成“中秋赏月食”的迷惑场面

为了让领导能更快速地通过这个意向书,他们还不忘采用“拍马屁”的策略,表示:领导你英明神武,堪称尧舜转世,开创新纪元顺应天地。

汉武帝面不改色并马上同意启动这个项目。

他召集包括司马迁、公孙卿等几位朝中重臣成立“改历特别行动组”。行动组进行了大量的计算,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且资料匮乏失败了。

于是“改历特别行动组”重新向汉武帝上奏,请求吸纳更多的人才。

“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汉书》班固

这次“改历特别行动组”扩大成了20多人的队伍,给出了17种(有说18种)历法方案,经过多次演算,最终确定了后来真正推行的《太初历》。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传闻这次小组的扩大及重组边缘化了本次项目发起人之一的司马迁,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改历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这也不能怨他,换谁谁不气……

《太初历》确定了和夏历一样的元月,即现在的农历1月1日为元旦,纳入二十四节气和闰月的概念,为后世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真正使用的时间不到两百年,但后来基本上所有的历法都是以它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并逐步演变成现代的农历。

3.公历

民国元年(即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作为国历, 将公历的1月1日改为 “元旦” ,把农历的元旦即正月初一改称 “春节” 。

新中国成立后也以公历作为官方历法,同时尊重农历的节气和习俗。目前大陆七个法定节假日中,有四个是农历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反而是算公历假日。

不过这都不要紧,别说小编没提醒你,赶紧点击下方的“分享、收藏、点赞、在看”,提前去和你老板争取假期。

元旦三天假不够放?不要紧,元旦其实有好多个!

要知道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元旦假,资本家们每次都是装聋作哑,可从来都没让你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