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又到年底了。去年元旦時在朋友圈裡立下的flag,現在再看,臉疼嗎?

反正也無心工作倒不如現在手握滑鼠,目視螢幕,腦袋放空,随我思考這麼一個問題:都姓“元”,憑什麼元宵節是農曆正月十五,而元旦卻反而是公曆1月1日?
這裡面大有文章呀!
《易經》中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叫乾卦,元亨利貞。“元”,代表着一個事物的初始。就像“元兇”代表首犯、“元年”代表帝王繼位的第一年。
以此類推,“元旦”應該是新年的第一天。
如果按照農曆計算,其實元旦就是春節!
且慢,打勞工站出來第一個不同意,要是把元旦和春節合并,豈不是讓一年裡本不富裕的假期雪上加霜!
别着急,咱們中國用過的曆法,又不止農曆一個,是以元旦也不隻有一天啊!
1.古六曆
據史料記載,《黃帝曆》是大陸最古老的曆法。後來黃帝的孫子颛顼将《黃帝曆》改進形成《颛顼曆》,夏、殷商、周三朝和春秋魯國又以《颛顼曆》為基礎,根據本朝或本國的特點和需求,發展出了自己的曆法。
至此,黃帝、颛顼、夏、殷、周、魯六種曆法成為中國最早的推步曆——古四分曆,又稱“古六曆”。
黃帝像示意圖
這幾種曆法雖然計算原理都是以太陽的運作規律記錄年份,以月亮的陰晴圓缺記錄月份,但對于哪一天是正月,即元月卻并不一緻。
《尚書大傳》中對幾種曆法中的元月是這麼記載的,“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
這裡涉及到一個小知識,和兄弟有“伯、仲、叔、季”的排序類似,月份也有“孟、仲、季”之分。是以“孟春月”代表“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指農曆一月。
也就是說,農曆1月1日是夏朝的元旦,農曆12月1日是殷商的元旦,農曆11月1日是周朝的元旦!
2.太初曆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最終确定采用《颛顼曆》作為正統曆法,并規定“孟冬月”為元月,即農曆十月初一為元旦。
快抄作業,假期又多一天!
這種曆法持續到漢朝初期。公元前104年,《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等人上書漢武帝劉徹,主張啟動曆法改革項目。
司馬遷牽頭給上司上了一份“項目意向書”。在意向書中闡述了修改立法的原因:正在使用的《颛顼曆》中十月初一為元月很不合理,并且計算出來的年月和實際上觀測的天象也不完全一緻。
就比如按照《颛顼曆》推算,可能某一年的中秋節,千家萬戶都準備擡頭賞月,闆凳也放好了,月餅水果也擺上了,擡頭一看,嚯,月食!這就是明顯的“曆紀壞廢”。
農曆的每個月月中,應該是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刻。而曆法上的細小偏差,就可能造成“中秋賞月食”的迷惑場面
為了讓上司能更快速地通過這個意向書,他們還不忘采用“拍馬屁”的政策,表示:上司你英明神武,堪稱堯舜轉世,開創新紀元順應天地。
漢武帝面不改色并馬上同意啟動這個項目。
他召集包括司馬遷、公孫卿等幾位朝中重臣成立“改曆特别行動組”。行動組進行了大量的計算,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且資料匮乏失敗了。
于是“改曆特别行動組”重新向漢武帝上奏,請求吸納更多的人才。
“不能為算,願募治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減,以造漢《太初曆》。”——《漢書》班固
這次“改曆特别行動組”擴大成了20多人的隊伍,給出了17種(有說18種)曆法方案,經過多次演算,最終确定了後來真正推行的《太初曆》。
傳聞這次小組的擴大及重組邊緣化了本次項目發起人之一的司馬遷,是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改曆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這也不能怨他,換誰誰不氣……
《太初曆》确定了和夏曆一樣的元月,即現在的農曆1月1日為元旦,納入二十四節氣和閏月的概念,為後世的農業生産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雖然真正使用的時間不到兩百年,但後來基本上所有的曆法都是以它為基礎進一步優化并逐漸演變成現代的農曆。
3.公曆
民國元年(即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曆作為國曆, 将公曆的1月1日改為 “元旦” ,把農曆的元旦即正月初一改稱 “春節” 。
新中國成立後也以公曆作為官方曆法,同時尊重農曆的節氣和習俗。目前大陸七個法定節假日中,有四個是農曆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旦反而是算公曆假日。
不過這都不要緊,别說小編沒提醒你,趕緊點選下方的“分享、收藏、點贊、在看”,提前去和你老闆争取假期。
要知道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元旦假,資本家們每次都是裝聾作啞,可從來都沒讓你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