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清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不是不能打,而是慈禧不想打

有人说:“晚清的GDP世界第一,是日本的5倍,为什么还打不赢日本?”。

这个说法流传好几年了,但是,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首先,来说一下GDP。

“晚清GDP世界第一”这个说法,是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他的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提出来的,他说:

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GDP这个概念,是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正式提出来的,在晚清的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GDP概念,麦迪森也只是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倒推而已。

另外,即便这个数据是真实的,那也是1820年的事情,当时鸦片战争还没有爆发,大清还是天朝上国,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完全完成。

到了1894年,大清被日本欺负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身体被掏空的老人,连最赚钱的海关收入,都控制在英国人手里,还谈什么GDP。

事实上,1894年大清的年收入在9000万两银子,日本是1.5亿日元,折合银子,大概也是9000万两,两国收入是基本相当的。

那一年,美国的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晚清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不是不能打,而是慈禧不想打

其次,来说一下打不赢的问题。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打的是军事实力,打的是国家的意志,GDP很高,只是代表你略微富裕了一些而已,如果你不愿意把钱花到战场上,那你还有什么实力和对手叫板。

要论GDP,有人说北宋的GDP占到了全世界的80%,还不是照样被金国完虐,宋徽宗怎么不用一GDP掐死金太宗?

晚清被日本欺负,根本原因与GDP没有任何关系,在于两个国家的觉醒程度。

19世纪的50年代,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遭受欧洲列强的入侵,日本在第一时间就被揍醒了,积极拥抱工业文明,彻底改造自己。而我泱泱中华,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即便一次又一次地被揍,依然倔强地说:“你们这些蛮夷小邦,也太不讲武德了”。

两个被欺负的国家,两种不同道路的选择

1853年以前的日本,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制国家,虽然也有天皇的存在,但是国家大权却是掌握在“幕府”手中,就是我们经常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的“德川幕府”。

幕府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占据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其他的地方分封为“藩”,统治者叫“大名”,类似于我的“诸侯”。“府”和“藩”共同构成了日本的统战阶层,其他被统治阶层被划分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为了维持统治,德川幕府也出台了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船只和外国商船进行贸易,只允许中国,朝鲜,荷兰在长崎一个地方进行外贸交易。

这一点,和清朝高度类似,在闭关锁国的同时,保留了广州一个通商口岸。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船队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开放通商口岸,和日本签订了《神奈川条约》。

欧美资本主义的入侵,让日本的幕府统治开发发生动摇,“倒幕运动”开始爆发。

日本人也懂得“师出无名”的道理,于是,他们打出了“拥护天皇”的口号,要求德川幕府把国家大权交还给天皇。

彼时,15岁的明治天皇刚刚继位,他趁机也提出了“王政复古”的口号,与改革派一起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起了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此后,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日本走向了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晚清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不是不能打,而是慈禧不想打

1956年,在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广州打到北京,咸丰皇帝带着慈禧跑到了热河,把一屁股烂事交给了恭亲王奕䜣。

这已经不是欧美列强第一次组团欺负中国了,早在1840年,英国就已经来中国搞事情,可惜,大清皇帝都被人揍了,还想当老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损失很大,赔款就不说了,东北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国人趁火打劫了。

没多久,咸丰皇帝死了,女强人慈禧夺取了政权,她开始重用汉人大臣曾国藩,剿灭了太平天国,为大清赢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从1864年到1894年,这30年,是大清最佳的发展时机,如果能够痛定思痛,彻底改革腐朽的制度,日本将永远是中国的小弟。可惜,大清把这个大好机会给浪费了。

大清不是没有努力过,只不过没有努力到根子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就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要求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武器。

慈禧也很支持,于是,在朝廷中,形成了以奕䜣为首的改革派,砸地方上,形成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

一时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展开了。

30年间,大清确实变样了。军事上,我们有了北洋水师,有了新式陆军,有了军事学堂;工业上,我们有了电报,有了铁路,有了现代化企业;教育上,我们开办了京师同文馆,选派了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并且创办了报纸。

可以说,那30年间,中日两国是在同一个赛道上赛跑,可是,在30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国却交出了一份严重不及格的答卷。

为什么,在面临欧美入侵的时候,中日双方同时进行改革,30年后的差距却如此之大?

就日本方面而言,明治维新,是建立在日本天皇“夺权”的基础上的,日本,原本就不是天皇的日本,是德川幕府的日本,“崽卖爷田不心疼”,整,给我使劲儿的整,动静越大,越能把幕府的势力给彻底地铲除。

所以,日本天皇就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整体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内阁制度,“脱亚入欧”,彻底拥入欧洲的怀抱。

当时欧洲列强在全世界入侵,根本目的是要建立商品倾销渠道,但是,由于欧洲工业领先了全世界,很多国家还没有反应过来,包括中国在内,还没有学会欧洲人的游戏规则。

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让日本,彻底学会并应用了欧美工业化后的游戏规则,由此,也走上了列强的道路。

就大清方面而言,洋务运动,是在保持大清统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修修补补。

武器不行就进口武器,工业不行就进口工业,教育不行就出国留学,但是,大清没有认识到,他和欧美列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这一点点小皮毛,而在于整个游戏规则的改变。

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养成了自给自足的思维,但是,工业化时代,讲究是全球一体化,充分的开放和交流,讲究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贸易,而不是中国延续千年的朝贡体系。

大清和日本的差距,就在那30年间,开始逐渐拉大,以至于到最后,日本竟然也敢侵略我们了。

1894年的惨败,根源还在于思想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是大清和日本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双方30年改革后的一次淘汰赛。

对于甲午战争,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一炬。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陆地战争,大清输得也是一塌糊涂。自从叶志超从朝鲜逃跑后,日本渡过鸭绿江,逐步攻占旅顺,已经严重威胁了京津安全。

晚清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不是不能打,而是慈禧不想打

对于北洋舰队的损失,清廷其实是不心疼的,无非是再花点银子建设就行了,但是,对于日本人攻入东北老家,甚至要突破山海关了,这对于慈禧来说,才是心头大患。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才紧急启用恭亲王奕䜣,开始与日本商谈和解。

当时中国真的就没有继续战斗的能力了吗?未必。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有一个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大清,并没有举全国之力与日本抗衡,南方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调动过来,甚至连“兄弟部队”,南洋水师,福建水师都按兵不动。

慈禧为什么不敢接着打了,不是打不动了,而是她不想打了。

“保大清,不保中国,保满洲,不保中国”,这就是慈禧的指导思想。赔款?可以,割地?可以,但是有一条,不能动了我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家地位。

有人会说:“你别冤枉慈禧,慈禧可没说过这句话”。说没说过不重要的,事实上,她就是这么干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她就是通过恭亲王奕䜣与洋人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保证了她的上位;甲午战争,也是因为日本人快要打过山海关了,她才赶紧议和;八国联军侵华,她跑到西安避难,在得到洋人保证不杀她,还让她当太后之后,她才让李鸿章去北京签订条约。

被揍了三次,签订了三次卖国条约,慈禧改变了吗?并没有。

庚子事变之后,大家意识到,光搞洋务运动是没用的,必须要改变体制,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于是,立宪派出现了,呼吁大清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立宪的行动倒是开始了,可是慈禧定下了一个调子:“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这跟以前有什么区别?而且,还给立宪定下了一个“数年”的期限。很明显,慈禧的意思就是“我死了以后你们随便改,但是,我在的时候就别想动摇我的统治”。

按照西方的制度,废除了科举,举办了新军,设立了议会,但是,一旦涉及朝廷核心权力,就会阻碍重重,光一个军机处,就废除不了,更别提什么组建内阁,废除皇权了。

即便是1908年慈禧去世,接班的载沣,依然沿用的是这套思路,张口就是“大清,是咱家的大清”

从根本上,他们就没有意识到“大清,只是我巍巍中华的一部分,满人,只是我华夏子孙的一部分”,让你们管几天事儿,你们就真把这华夏大地当自己家了

除了慈禧的“自保思思想”外,大清的腐朽也真的烂到家了。

首先说朝廷里。

为了给自己弄个养老的风水宝地,慈禧开始花大力气修建颐和园,成了当时朝廷里的“一号工程”,也成了最大的一个油水部门。

每年投入巨资修建那块破地方,甚至连北洋水师的军费都给挪用过去了,李鸿章一申请军费,翁同龢就两手一摊:“我要是有钱,不就拨给你了吗”。

北洋水师号称是“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可是,谁又能知道,北洋水师整整5年都没有采购新的武器,明明知道“速射炮”是水师必备的大杀器,但是就是没钱买。

反观日本,天皇主动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发展海军,甚至还放下狠话,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要把钱用到军事上。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发展到7个师团,现役兵力7万人、预备役23万人;建成了拥有大小军舰31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6万吨的一支近代化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正是慈禧60大寿的日子,她为此精心准备了几年的时间。当前线正在打仗的时候,她却连看了3天大戏,还说:“谁要是让我今天不痛快,我让他一辈子不痛快”。

如此腐朽,大清焉有不败之理。

再说基层上。

你知道平常的北洋水师是怎么训练的吗?别人说:“我是指哪儿打哪儿”,北洋水师说:“我是打哪儿指哪儿”。

什么意思?发射炮弹前,预量好码数,百发百中,所谓的演习,不过是一场“演戏”罢了。

由于常年没有战事,北洋水师的兵舰变成了朝廷大员们的“专车”,有的兵舰居然开展了“第三产业”,有的搞运输,有的搞走私,有的搞旅游观光。

将领们更是带头腐朽,聚众要钱都是小事儿,甚至在威海卫大战后,来远号管带邱宝仁,威远号管带林颖启居然登岸去寻花问柳。

有这样的水师,如何打胜仗。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什么敢这么嚣张

明治维新很成功,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后遗症,那就是以日本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由“武士”统治,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依然是日本的统治阶层,他们被称为“华族”。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妄图征服中国,朝鲜,统一亚洲,称霸世界。

日本首先拿来练手的,就是朝鲜。

晚清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不是不能打,而是慈禧不想打

1882年,趁着朝鲜内乱,日本出兵朝鲜。此后,又觊觎台湾,琉球,并最终在1894年与大清爆发正面冲突。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大清是被动地应战,而日本是主动挑事儿,甚至在大清宣布和日本正式开战后,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竟然激动地说:“大清终于和帝国进入战争状态了”。

甲午一战,日本赢了。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日本的带头大哥,日本人的和服,是从大唐引进的,日本文字,包含部分中文,日本的府藩制也是学习中国的分封制。

胜利,大大刺激了日本的胃口。

1904年,日本又主动挑战沙俄,日俄战争爆发,因为地处远东,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未完全修好,俄国补给困难,最终败给了日本。

以一个弹丸小国,单挑了大清和沙俄两大帝国,而且还都打赢了,这不能不让日本的军国主义沸腾。

1914年,日本主动参与一战,战后获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31年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挑战美国,1945年被打回原形。

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重新跻身为世界经济大国。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仍然存在,右翼分子美化二战,抹杀历史,参拜“神社”。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现在,百年征程,雄狮觉醒,中国已经不是晚清,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