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2020年7月,一场“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偌大明亮的展厅里,1500多件带着泥土气息的器物被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以最朴素的方式,介绍着鲁地农村的“衣食住行娱”,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久违的乡土记忆。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展览入口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山东面花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舞狮道具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柳编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博山大鱼盘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郯城镟木玩具·棒棒人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馍馍磕子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被抛下的“过时”的传统手工艺品和它所代表的“落后”的乡村文化,而今竟出现在中国最顶级的博物馆中,和历史文物一样被平等对待,唏嘘之余,又觉感动。

这是国家层面、主流语境对民间文化价值的认可和尊重。

以民俗、民艺、民间文学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生存智慧,是人们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形式的总和,在长久的时间里,它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也涵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奠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灵魂底色。

正因为如此,展览中这些热烈鲜活的,朴素稚拙的,神秘浪漫的民间手工艺品,即便和我们有着地域和年代的差异,看起来依然亲近熟悉。

这些展品主要来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在1998年创办的中国民艺博物馆。这是一家以抢救、保护、传播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馆中近万件民俗藏品,都是他多年民间考察中一件件“捡拾”回来的。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及团队的田野调研地图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乡野考察部分图片

从八十年初跟随王朝闻编撰《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开始,到师从张道一先生,将民艺学作为博士研究方向,到与冯骥才一起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再到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民间艺术的设计转化、科研与创作······

近四十年里,潘鲁生一直行走在乡村的土地上,挖掘梳理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进行民艺理论研究,逐渐构建起中国民艺学学科体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部分民艺研究学术专著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刊《民艺》杂志

也是基于行走中对乡村文化价值和现状的深刻了解,他先后提出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民族传统工艺精准扶贫”等理念都成了今天非遗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的重要方法。

继“记住乡愁”展览之后,今年年初,潘鲁生又带着自己的民艺藏品来到了国家博物馆。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山东高密剪纸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木版年画福本子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刺绣枕头顶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少数民族花带纹样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山林猛虎”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陕西社火马勺脸谱

左右滑动查看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左上:陕西蚩尤面具 左右下:藏族面具 右上:贵州傩戏面具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高密扑灰年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采茶春牛图/ 江苏桃花坞年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王虎坠之冯彦下山/ 山西临汾年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镇宅神鹰/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连年有余/ 天津杨柳青年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天姬送子/ 广东佛山年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山东菏泽泥玩具“孩儿模”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河南淮阳泥泥狗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上海金山农民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彩印花布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哈萨克织毯

在对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和理论研究之外,艺术出身的潘鲁生还从它的艺术价值出发,探索着民艺在当代更多的可能性。

展览中便有他近些年吸收民间艺术养分创作的一系列当代艺术作品。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风调雨顺/ 纤维手绣 2006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百福骈臻/ 纤维手绣 2006年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门神/ 装置 2007年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天地/ 纤维手绣 2020年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福佑众生/ 纤维手绣 2007年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元气淋漓/ 瓷板彩绘 2014年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福虎镇宅/ 纤维手绣 2006年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五彩妙语/ 瓷板彩绘 2015年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影子/ 漆画 2014-2015年

纤维、陶瓷、漆画,门神、彩墨、鲁班线,其中既有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运用,更有对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色彩体系和精神内涵的传承。

在潘鲁生眼中,民间艺术从来不是当代艺术家需要打破的桎梏,恰恰是文艺创作者取之不竭的灵感沃土。从中可以触及到中国人内心深处共通的情感密码,也能找寻到中国艺术家在世界艺术语汇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展览标题“到民间去”,是他半生民艺之路的工作态度和心得体会,也是他对文艺工作者的热切呼吁:

走向田野,关注民间。

文字:特约撰稿 吴怡

图片:吴怡

编辑:知乐

回顾阅读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唐山有戏 | 灯影里的经典故事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市场化中的乾州布玩具

潘鲁生:记住乡愁,到民间去

年画里的“九九消寒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