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万银元买五个举人,鲁迅的爷爷未免也太糊涂了!

文|金满楼

明清时期,科场的严肃、严密、严谨程度堪称世所罕见,对于舞弊的惩罚也极其严厉。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科场案中,主考官、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即因涉案而被斩立决,这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杀的一品大员。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七月,丁忧在籍的周福清(也就是鲁迅爷爷)派仆人陶阿顺给浙江乡试正考官、同年殷如璋送信请托,结果当场被扣。

案发后,周福清逃到上海避匿,陶阿顺则被苏州府看押。八月初六,陶阿顺及信函等被一同解送到涉案人所在地浙江。

因为即将举行乡试,浙江巡抚崧骏立即将周福清之子周用吉和涉案考生马家坛革去功名,并通令绍兴府会稽县迅速查拿周福清。

一万银元买五个举人,鲁迅的爷爷未免也太糊涂了!

八月二十二日,崧骏向清廷上报此案,其中称:

浙江主考于七月二十七日路过苏州,周福清遣人呈递请托信函,现查明信中有纸两张:

一书凭票发洋银一万元等语;

一书考生五人,马官卷、顾、陈、孙、章,又小儿第八,均用‘宸衷茂育’等字样。

又周福清名片一纸外,年愚弟名帖一个等。

按崧骏的意见,马家坛及周用吉两人已查明并已处理,至于顾、陈、孙、章四人有姓无名,因为周福清没有到案,“殊难悬断”。

奏折上去后,光绪皇帝立即颁下严旨:

案关科场舞弊,亟应彻底查究。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着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审办。

如此一来,周福清犯下的这个案子便成为皇帝钦点的重案、要案,“苏浙地方遍处播说,守正之士咸怀愤叹”。

这时,周福清的长子周伯宜(考名周用吉,即鲁迅的父亲)仍旧被扣,自知难以脱逃的周福清只得自行前往会稽县衙投案自首,并立即被押往省城杭州受审。

一万银元买五个举人,鲁迅的爷爷未免也太糊涂了!

审讯中,周福清对行贿过程供认不讳,而其作案动机供述如下:

(周福清)探闻浙江正考官殷如璋与伊有年谊,一时糊涂,起意为子求通关节,并欲为亲友中马、顾、陈、孙、章五姓有子弟应试者嘱托,希图中式,……据讯认前情不讳,诘无预谋买求中式之人,矢口不移,案无遁饰。”

从供词上来看,除周伯宜(即周用吉)及官卷马姓考生(即马家坛)已经暴露、逃无可逃外,周福清有意撇清顾、陈、孙、章四家的干系而将整件事揽在了自己一个人身上。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还是非常聪明的。

毕竟,周福清是进士出身,只要他一口咬定“无预谋买求中式之人”并将责任全部扛上,浙江方面也不太可能对他怎么样(用刑)。否则的话,破家的恐怕就不仅仅是周家了。

据台湾史家高阳分析,周福清是在做“为人经手贿通关节”的生意,这笔生意是五户人家各出两千银子,而周福清顺便将儿子夹带在内,捡个便宜。

然而,在未与主考官有过任何接触(默契)的情况下,周福清就贸贸然地提前暗订关节并将“宸忠茂育”四字形诸纸上,如此露骨地留下铁一般的书面证据未免太过匪夷所思。

就这点而言,当年两江总督沈葆桢以“办事颟顸”的评语将周福清革职,看来大体不差。由此也可知,周福清虽然学问尚可,但办起事来真的十分潦草马虎,能力非常一般。

试想,清代乡试何其难考,录取率是何等之低!浙江乡试每次录取名额也不过百人上下,而每次参考者数千乃至过万,录取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到,由此激起的公愤先不必说,就是通关节的行情,也不至于如此之低。

据说,清末革命党健将、举人出身的胡汉民曾替人代考乡试,收取的费用是6千银元,这已经算是便宜的。而周福清以区区一万元就想买六个举人,岂不是天方夜谭!

值得注意的是,周福清给殷如璋送去的只是自写的“洋银一万元”字样的一纸“空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救了他自己的命。如果送的是可兑现的钱庄银票,那按《钦定科场条例》,周福清无论如何都将是人头不保了。

换言之,周福清当时只是期约贿赂,五家各出两千银元只是接头的费用,而这与其口供“素知各亲友家道殷实,不患无人承应,事后必有酬谢”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一万银元买五个举人,鲁迅的爷爷未免也太糊涂了!

事后,崧骏将审理意见奏报朝廷,其中认为:

周福清暗通关节,按例应该处斩,但由于其作弊未遂,所谓万元赃款也只是口头支票,并且有投案自首情节,因而建议适当从轻处理;至于廪生马家坛、生员周用吉已分别斥革,顾、陈、孙、章四姓应免查以省株累。

光绪皇帝接奏后批示:“刑部奏议”。年底,刑部拟出的判决是:“请于斩罪上量减一等,拟杖一百,流三千里。”

通常来说,刑部拟罪一般略重,然后呈交皇帝由御笔改轻,以示“恩出自上”。但周福清这案子却有些出人意料,光绪皇帝非但没有减轻而是改为加重,其颁旨云:

科场舞弊,例禁綦严,该革员辄敢遣递信函,求通关节,虽与交通贿买已成者有间,未便遽予减等,周福清著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严法纪,而儆效尤。钦此!

某种意义上说,清廷对周福清一案的严厉处置,也折射出当时清廷纲纪尚在。在历经发捻回乱、英法之役等重创后,清廷还能维持五十年不倒,或许也是制度惯性使然吧。

节选自金满楼:《细读晚清七十年》,华文出版社2021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