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向前评传07/谢谢老慈禧,谢谢阎锡山

徐向前生于1901年11月8日。

其时,大清马上就要完蛋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先到大同,又转往太原。因德国军队打至五台县附近的龙泉关,接着逃往陕西。

因为慈禧太后逃亡队伍的搅动,在当时相对闭塞的山西反倒更能感受到这种时代气候。

山西地瘠民穷,加之连年干旱,百姓生活本就苦不堪言;慈禧太后路过时又大肆搜刮,更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负担。这种现实苦难的不断加深更加深了这种对时代大气候的感知。

徐向前评传07/谢谢老慈禧,谢谢阎锡山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里说,自己小时候虽然还不懂得什么,“但从人们的议论和神情中感到,恐慌,忧伤,不满,渴望改变现实的黑暗状况,成了生活的主调。只听老人们说:世道要变了!”

越早感知到便能越早作出反应。

到辛亥革命时,山西跟陕西一样,算是响应比较早的省份。可以说,当时山西也算是领风气之先的。

特别是年轻人,在大时代风气的熏染下,也更早地开化,更早地行动。徐向前在沱阳高小读书时,他们小小的永安村就有三个保定军校的学生。

这些学生回家时,常到沱阳学校教学生们唱歌、爬杆、耍木枪等。

类似这种情形,其实不在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他们带回来的新风气,新资讯,这对徐向前这种十多岁的孩子,有一种很好的启迪作用。

徐向前十岁开始读书,这一年正好辛亥革命爆发。尽管是在乡间私塾,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依然引起了震动。

私塾先生告诉学生们:山西的都督是阎锡山,河边村人氏。以后又听说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赶走了皇帝。然后孩子们还剪掉了鞭子。

这种种变化,作为一个孩子当然不可能知道它的意义,但一种巨大的变动已然搅动了平静的内心。

徐向前在私塾读了两年,然后转到东冶镇上的沱阳高小。

沱阳高小源于1905年赵长庚创办的新学堂。因位于滹沱河北岸,后来取名沱阳学堂。

学校教师中多为进步人士,其中赵公庵、李栖鹃、王建基为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

1906年,山西省同盟会员在东冶镇沱阳学堂集会,由东京回国的荣福桐传达总部指示,宣传革命,酝酿起义。

所以,沱阳学堂并非一般学校,革命风气浓郁,甚至在校培养学生军,而且这些学生军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真是排上了用场,组成保安队,维持社会治安,保卫新政权。

1912年春,沱阳学堂迁至西梢门灵应寺,改称沱阳高等小学校。

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除了能接触到反应新气象的课程,关键还能接触到新思想。

徐帅回忆:“这所学校办得比较正规。课程以语文、算术、英语等为主课,还设有历史、地理、格致(理化)、修身等课程,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新气象。”

“进入这个学校,使我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

应该说,有了这样的见识,思想得到启蒙,在以后的读书和生活中,其所见所闻、所学,才可能以另外一种角度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徐向前当然很喜欢这个学校,但后来因为秀才父亲觉得儿子在这里荒废了文章,徐向前重又回到私塾。然后辍学,做学徒。

1918年4月以后,阎锡山推行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普及教育启迪民智。

徐向前评传07/谢谢老慈禧,谢谢阎锡山

(阎锡山)

普及教育就得有大量师资,因此在1919年,阎锡山创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一直没间断读书的学徒徐向前顺利考入这所公费学校。

阎锡山很重视这所学校,委任其“军师”兼密友赵戴文为校长。

赵戴文,晚清秀才,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山西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宏文师范学校,后来做过山西省政府主席。此人颇有见识,能文能武,他的尽心竭力,确实将这所学校办出了水准,办出了特色。

徐向前评传07/谢谢老慈禧,谢谢阎锡山

(赵戴文)

这所学校具有准军事教育的性质。因为阎锡山除了要培养师资普及教育外,也寄望于培养一些军事人才,以备抗衡其他军阀,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

课程安排的紧凑而丰富。在一般的新式课程之外,根据实际需要也加入一些其他课程。

主要有军事、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还有音乐、体育、美术等。在非主课里边,还有武术课,教些各路拳术。

学校不仅设军事课,学生生活也半军事化,一入校就发军衣、皮鞋、绑腿等军用品,完全是军人装束。

军事课讲解军事基本知识,并进行军事训练。

在这里,以后将横扫山西的徐向前第一次接触到军事。

另外,从思想上,也开始真正思考一些问题了。

徐向前是1919年入学,入学不久,“五四”运动爆发。

知识青年汇集的学校是新思潮激荡的主要阵地,这所由阎锡山控制的准军事学校也不例外。

学生们走出校门,游行示威、宣传演讲。徐向前虽内向持重,“守规矩”,但仍然跟着别人走街串巷,贴标语,听演讲。

在这种热烈的潮流中,越是沉默内敛往往越能更好的观察更深切地体会。

徐帅回忆录中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我的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逼着我想一些问题。闲暇时间,我不再象从前那样,热衷于读小说了,而是注意看一些与政治形势有关的书刊。”

应该说,正是在这所学校,徐向前在军事上,思想上,都得到了重要的启蒙。

徐向前评传07/谢谢老慈禧,谢谢阎锡山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旧址)

所谓时势造英雄,个人的发展和成就离不开时代的风云际会,徐向前元帅当然也是如此。而一些历史细节,也在深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妨想象,假如不是慈禧太后仓皇逃窜,搅动了山西静如古潭的社会风气,阎锡山等山西人可能就不会得风气之先;

假如不是阎锡山等人风气之先,野心勃勃,可能就没有民国初年山西的政治风气;

假如没有山西的政治风气,徐向前之类的年轻人可能就不会那么早得到知识和思想上的启迪;

假如没有这种启迪,即便我们相信某种必然性,那一个秀才的儿子,一个学徒,在成就理想成就自己的道路上也将更多磨砺更多曲折,起码也会错过很多时代的机遇。

最简单的,假如没有国民师范的受教育经历,徐向前都达不到报考黄埔军校的学历要求。

不能否认个人能动性,不能否认必然性,但时代和环境,在历史深处深刻影响着这种必然性实现的过程和形式。而这种过程和形式,从个人层面讲,可能就意味着一切。因此,为一个绝世名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呈现,我们不妨也谢谢慈禧太后,谢谢阎锡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