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67年前这场惨烈的战斗,诠释了什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1953年5月底,志愿军第六十军一八零师五四一团奇袭方形山,全歼守敌一个营,占领并巩固了绝大多数阵地。唯独5号环形阵地上,激烈的争夺战还在继续进行着。

5号环形阵地,是一个面积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土山包,它位于方形山阵地的最前端,距离韩军第五师主阵地949.2高地只有200来米。

一旦敌人控制了它,就可以俯视志愿军阵地,监视志愿军的一切行动。而志愿军占领了它,就能直接威胁敌人主阵地的安全。

因此,志愿军攻占方形山之后,5号环形阵地便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67年前这场惨烈的战斗,诠释了什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1953年5月29日夜,二营六连奉命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区,来到5号环形阵地接替二连,坚守在阵地最前沿的是一排。

这天晚上,敌人没有进行反扑,又是乱发了一些炮弹。有战斗经验的一排长王德光当即判断出:敌人失败后决不会善罢甘休,必有一场残酷的战斗。他立即动员战士们争分夺秒,连夜抢修加固工事,准备迎接后面的战斗。

次日拂晓,敌人果然开始了火力急袭,5号阵地上顿时硝烟弥漫,弹片纷飞。敌人的战斗机群也突然出现在阵地上空,紧擦着树梢疯狂地俯冲扫射。轰炸之后,紧接着敌人出动了一个连的兵力从山上冲了下来。

67年前这场惨烈的战斗,诠释了什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坚守在阵地最前沿的二班勇士们,严阵以待,沉着应战。敌人越来越近了,新战士陈治国低声问道:“班长,打吧?”

班长张治富摇摇头说:“别急嘛,沉住点气等敌人靠近了再打。”直到敌人逼近至只剩二十几米时,张治富才喊了一声“打!”

战士们把集束手榴弹和爆破筒猛掷向敌群,紧接着冲锋枪、轻机枪、步枪一齐开了火。敌人被这猛然一击打倒了一大片,狼狈不堪地退了回去。

阵地上一阵沉默之后,敌人又出动了两个连的兵力,在迎面100多米的松树林里集结,准备再次向志愿军发起进攻。

67年前这场惨烈的战斗,诠释了什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王德光也来了个将计就计,他立即命令各班:“二班从正面往下压,一、三班两翼迂回包抄敌人。”

二班在正面阵地前沿沉着应战,待机出动;一、三班分别从阵地两侧悄悄地运动过去,潜伏在左、右翼侧的小丛林中,待机行动。

敌人在又一阵炮击之后,密密麻麻地钻出了树林,小心翼翼地往前蠕动着。爬到志愿军阵地前约50米处时,一个军官模样的家伙把手一挥,一群群敌兵便端着枪,叽哩哇啦地向前冲去。

眼看敌人就要冲过来了,二班还是不开火,过了几秒钟,“叭、叭、叭”三发信号弹腾空而起。突然间,敌人两侧后枪声大作,一下子乱了阵脚的敌人扭头就跑。

67年前这场惨烈的战斗,诠释了什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二班的勇士们一阵火力追击后,立即跃出阵地,端着刺刀冲杀了下去。志愿军这三面夹击的攻势,打得敌人鬼哭狼嚎,匆忙逃窜。

没过多久,敌人的大炮又发狂了,重型轰炸机群也飞抵志愿军阵地上空,开始了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

韩军第五师三十六团团长孤注一掷,派出了全部家当——约两个营的兵力,以代号“鸡头山”的步兵营为前锋,妄图以重兵集团冲锋一举突破志愿军阵地。

敌人黑压压的一片向5号阵地扑来。王德光一面组织火力反击,一面发出了炮击的信号。不到一分钟,志愿军的数十门大炮怒吼了,向敌群地毯式地反复急袭了三分钟,炸得敌人无处藏身,死伤遍地。

67年前这场惨烈的战斗,诠释了什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不一会儿,敌人在报话机中发出了哀鸣,一个连队报告说:“只剩下五个人了!”

敌重兵强攻被打垮之后,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又组织残兵,不顾死活地轮着向5号阵地猛冲。在指挥官的手枪驱赶下,敌兵蜂拥而上,冲在前面的被打倒了后面的又被逼上来。

由于寡不敌众,志愿军阵地右翼被敌人突破,二班也被分割开来。班长张治富所在的战斗小组三面受敌,他虽然身上三处负伤,却以顽强的毅力忍着伤痛,猛力跃出战壕,端着冲锋枪向敌人横扫。

右侧的两个战斗小组向敌人猛甩了几排子手榴弹,紧接着也纵身跃出战壕,同敌人展开了残酷的白刃战,每一位战士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算豁出命来,也一定要坚守住阵地!

67年前这场惨烈的战斗,诠释了什么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一人不怕死,百人难抵挡,经过一阵激烈的冲杀,敌人支持不住了,被赶出了阵地。

敌人的反扑屡遭惨败之后,恼羞成怒,就用飞机炸、大炮轰。尽管志愿军的工事被摧毁殆尽,5号阵地也几乎被炮火翻了个遍,但志愿军战士们仍然利用弹坑作掩体,继续抗击敌人的反扑。

就这样,志愿军这个排与数十倍于我之敌激战一天,先后打垮敌人一个连到两个营的十七次进攻,打得敌人死伤累累,牢牢守住了阵地。仅班长张治富一人就杀伤敌人百余名。但志愿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整个一排到最后只剩下四名战士。

毫不夸张地说,67年前的这次战斗,真正诠释了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