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眼里,桥是最有哲理和诗意的建筑空间。
我家住在寥廓山下,山门口有座廊桥,早上晨练爬山要从桥上走过。桥横跨了公路,沿着人行道上的台阶拾级而上,站在桥上,俯视着南来北往的车流,心里就在想:他们从哪里来,又是去往哪里?
仔细一想,人生之旅本质上就是一次次告别之旅,但又有谁能象杜甫说的"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呢?
宽敞的廊桥里,春暖夏凉,冬季寒风冷雨时,有恋人依偎在栏杆上,也有身着红衣紫裙的大妈们从广场来到这里翩翩起舞,拍照留影,附近的农妇会挑来蔬菜瓜果,偶尔也有推销楼盘的女孩子,手里拿着一叠印刷得精致的宣传海报;最吸人眼球又让人不忍直视的是卖墓地的,他把陵园的位置、山水景观图片做成广告牌,站在旁边的人,既不吆喝,也不主动向你推荐,而是默默无语的目送着走过的老年人,在他眼里,看不看、问不问并不重要,反正尺早一天都会观顾此地的。
这些年,我的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每到一地,"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我感兴趣的是当地的桥,尤其是历经岁月风霜的石桥、木桥、廊桥、拱桥、残桥、断桥⋯⋯它们中间,有些桥因有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得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幸福桥、石禅桥、同心桥、鸳鸯桥、将军桥、普济桥、风雨桥、长寿桥、致和桥⋯⋯
在有关"桥"的文化记忆里,最早的是那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鹊桥会",它源于民间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路回家忽近,柳外小桥横",牛郎织女鹊桥会!
那也是一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年代,也是一个创造神话故事和童话世界的年代。传诵至今的是,在一个淡烟春草,夕阳古渡,流水孤村,小桥人家的江南小镇,梁山伯和祝英台"草桥亭"结拜,十八里相送,他们之间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也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美丽的传说感天动地,激发了世世代代的少男少女们,胸怀对高尚纯洁爱情的向往之情。男人常常对他心爱的女人说:"我们走过很多桥,它承载着我们之间不变的爱情,虽然河水汹涌,泛滥成洪,但我们在桥上融为一体"。写到这里,我在想,为什么古往今来美好爱情的故事总是发生在桥上,而不是在荷花塘边或是山茶树下呢?
我家门前的廊桥
"晨起动征驿,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只要翻开唐宋以来的古诗词,有关"桥"的诗句像星空一样璀璨夺目,引人入胜⋯⋯
我第一次读到写桥的古诗是:"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可以想象,那时的恋人,即使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距离,也只有在赶集的路上、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相遇,靠眉目传情,或是鸿雁传书,盼着柳浪闻莺、洞房花烛的时候。由此可见,男女爱情最浪漫又最有诗意的是在桥上。
远在牛车马车风车的年月里,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写下了"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那个年代,相见时难别亦难,不仅是少小弄青梅的恋人,就连茶马古道上的商人,进京赶考的书生,像苏轼一样家在西南,谋生做事在东南的官吏,相距那怕只有几十里的水路,也是古道逶迤,山峦叠嶂,更不用说千万背井离乡的游子,遥望故乡,千里迢迢,得翻过多少座山,跨过多少座桥啊!
但在唐代诗人眼里,千山万壑,"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一年又一年,不知归期是何年?相比今天的诗人,不论是探亲访友,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坐在时速3百公里的高铁上,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吗?
每次读到晚唐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我便会想起许多年前一部名叫巜廊桥遗梦》的电影。那也是在人生经历了恋情,有了家庭后,影片让人激情澎湃、魂牵梦萦;尤其是把俩颗心连在一起的廊桥见证了女主人"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的深情告白。
在有关桥的诗篇里,最著名的是唐代张继的巜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来到苏州城七里之遥的枫桥湾,见枫桥如一弯明月横跨在枫江上,抑制不住伤感的写下了这首凄美的经典诗歌。
去过姑苏城的人都看见,这是一座因水多桥多名扬四海的古城,城里连接街与街、巷与巷的是一座座有名有趣的石桥和木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写了:"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不知道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这么多的桥啊!
还有南宋绍兴诗人陆游那首经典的"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诗中的断桥是古人为在河里捕鱼捉蟹而建的桥,诗人咏的是梅,但绽放在断桥边的梅花别有一番风姿,显得更加鲜艳美丽。
云南建水双龙桥,也叫17孔
人的一生要过多少座桥,有人眩耀自己过的桥比别人走的路还长。这话多少有些夸张,但如果没有桥的话,脚下的路又能走多远呢?
除了写桥的诗句,印象深刻的是电影巜卡桑德拉大挢》,一名感染了鼠疫细菌的恐怖分子窜到一列火车上,国际警局控制了火车,为了防止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决定在火车驶上"卡桑特拉大桥"时将其炸掉。在我看来,以其说是炸火车,不如说是炸桥,让带着鼠疫的火车坠入峡谷深渊,才能达到不留丝毫隐患的目的。
不知影片是纯属虚构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如果真有其事,那么今天已经残缺不全的"卡桑德拉大桥"会以它独具传奇经历的残缺之躯,引来亿万人的目光,尤其是在黄昏日暮时,它那"断桥薄暮一笛风,古岸草色落照中"的残缺之美,凄凉的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瞬间!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这是诗圣杜甫跋山涉水游玩修觉寺时写下的诗句。诗人站在桥上,望着湾湾的河流,鱼儿在清澈的水中,岸边是山花烂漫的旷野,鸟儿在水面树梢上自由的飞翔,放眼望去"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的山川动植是那么的令人赏心悦目。
"雨里鸡呜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这是多么甜蜜美好的人间景象啊!
当祖先们走出山洞,逐水而居,用双手盖起了第一间茅草屋,在水面上架起了第一座木桥,也就用智慧写下了第一首建筑哲理诗,它像凝固的音乐一样感天动地,从此开始了不惧风雨、不畏艰险的文明之旅。
千百年来,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生崇尚美好爱情的心愿不变。在我们青春荡漾的时候,虽然生活疲惫不堪,当烦恼困难的时候,不管生活是那么沉重艰熬,但人间有爱,她激励鼓舞了我们,是"相拥轻沾云鬓泪,鹊桥舒袖舞婆娑"的美好梦想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巅。
记得年少时常听母亲说,人要多做"牵线搭桥"、"成人之美"的事情,意思是让俩个互不相识的男女青年走到一起,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不做棒打鸳鸯、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伤风败俗之事。这是母亲一生尊崇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翻开我们的成语词典,虽然有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但也有遇水迭桥、修桥补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些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直到今天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我每天去买菜的农贸市场在一个"三步二道桥"的地方,当听这个名字,就叫人瞬间彷佛回到了"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桥的历史远早于家庭乃至城市形成的历史。
有了桥,才有了乡村的农贸市场,虽然简陋吵杂、喧闹无序。在这里,你卖你的,我买我的,囊中羞涩不是耻辱,,腰藏万贯也不是罪恶;我每天粗茶淡饭,你山珍野味,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民以食为天,都是"默默平淡人,济济善良心。倦倦勤劳事,巍巍无愧身"。
为了生活,世世代代的人们架桥铺路,忙忙碌碌奔波劳碌,只求阖家团圆、孩子健康成长、平安欢乐,过上"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安宁生活。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生长在滇东高原,十里以外,群山逶迤,峰峦叠嶂,山路崎岖十八弯。我羡慕生活在江边的人们,喜欢去往有大江大河的地方,那些地方水多桥多,历史文化渊源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令世人敬仰。
去年夏天,在广西柳州,一个被百里柳江抱怀而过的城市。那天从早到晚,我独自一人沿着柳江看两岸风光。想起当年在柳州做官的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诗中的柳州是"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这应该是对柳州山水风光最为形象的写照。
今天的柳州,对我来说,最赏心悦目的是观望柳江上的大桥,一个人静静的坐在江边,感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恢弘气势。尤其是在暮色黄昏中,江面上一座座造型独特、姿态优美的大桥,庄严神圣,如一条风姿妖娆的彩虹,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桥是凝固的音乐,唱响在南来北往的旅人心里,是相聚与告别、是追求与梦想、是"八百里山河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收此处楼台"的美好生活的体现。
从柳江一路往北,来到黔东南舞阳河上最古老的"祝圣桥",它是南方丝绸之路和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湘黔公路必经之桥,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在漫长的岁月里,"老屋古岸谁家在,桥头浮云处处愁",祖先们走在乡间小路上,伴着牧童的歌声,听着古寺庙里的钟声,"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祖祖辈辈过的是一溪桥,一茅店,一鱼船的宁静简朴的生活。
那也是一个"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的农耕文明时期,诗人历经了长途跋涉,从东到西,风里雨里,孤独的身影,远看只是茫茫归途中的一小点,走近了,他是天地一圣灵,昂首挺立在桥上,透过一江东逝的春水,眺望到了高天流云外辽阔壮丽的山川景色,回家的路还远吗!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桥是人类用石头创造的另一种自然景观,神韵隽永,是人类走向成熟的标志。不同年代的桥,造型千姿百态,它见证着人类从一村一户走出深山峡谷,迈向城镇繁荣的发展道路,象征着不同年代的文明,烙印着祖先们代代传承,走向进步的艰辛历程!
一部桥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是从桥上走来的!(图片2、3自拍,其余来自网络)
叙利亚境内底格里斯河上的古石桥,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