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眼裡,橋是最有哲理和詩意的建築空間。
我家住在寥廓山下,山門口有座廊橋,早上晨練爬山要從橋上走過。橋橫跨了公路,沿着人行道上的台階拾級而上,站在橋上,俯視着南來北往的車流,心裡就在想:他們從哪裡來,又是去往哪裡?
仔細一想,人生之旅本質上就是一次次告别之旅,但又有誰能象杜甫說的"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傷"呢?
寬敞的廊橋裡,春暖夏涼,冬季寒風冷雨時,有戀人依偎在欄杆上,也有身着紅衣紫裙的大媽們從廣場來到這裡翩翩起舞,拍照留影,附近的農婦會挑來蔬菜瓜果,偶爾也有推銷樓盤的女孩子,手裡拿着一疊印刷得精緻的宣傳海報;最吸人眼球又讓人不忍直視的是賣墓地的,他把陵園的位置、山水景觀圖檔做成廣告牌,站在旁邊的人,既不吆喝,也不主動向你推薦,而是默默無語的目送着走過的老年人,在他眼裡,看不看、問不問并不重要,反正尺早一天都會觀顧此地的。
這些年,我的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每到一地,"記曉葉題霜,秋燈吟雨,曾系長橋過艇",我感興趣的是當地的橋,尤其是曆經歲月風霜的石橋、木橋、廊橋、拱橋、殘橋、斷橋⋯⋯它們中間,有些橋因有一個美好的民間傳說得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幸福橋、石禅橋、同心橋、鴛鴦橋、将軍橋、普濟橋、風雨橋、長壽橋、緻和橋⋯⋯
在有關"橋"的文化記憶裡,最早的是那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鵲橋會",它源于民間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傳說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路回家忽近,柳外小橋橫",牛郎織女鵲橋會!
那也是一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年代,也是一個創造神話故事和童話世界的年代。傳誦至今的是,在一個淡煙春草,夕陽古渡,流水孤村,小橋人家的江南小鎮,梁山伯和祝英台"草橋亭"結拜,十八裡相送,他們之間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是家喻戶曉的,也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美麗的傳說感天動地,激發了世世代代的少男少女們,胸懷對高尚純潔愛情的向往之情。男人常常對他心愛的女人說:"我們走過很多橋,它承載着我們之間不變的愛情,雖然河水洶湧,泛濫成洪,但我們在橋上融為一體"。寫到這裡,我在想,為什麼古往今來美好愛情的故事總是發生在橋上,而不是在荷花塘邊或是山茶樹下呢?
我家門前的廊橋
"晨起動征驿,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隻要翻開唐宋以來的古詩詞,有關"橋"的詩句像星空一樣璀璨奪目,引人入勝⋯⋯
我第一次讀到寫橋的古詩是:"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可以想象,那時的戀人,即使是"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的距離,也隻有在趕集的路上、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相遇,靠眉目傳情,或是鴻雁傳書,盼着柳浪聞莺、洞房花燭的時候。由此可見,男女愛情最浪漫又最有詩意的是在橋上。
遠在牛車馬車風車的年月裡,北宋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寫下了"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至今讀來蕩氣回腸,感人肺腑。那個年代,相見時難别亦難,不僅是少小弄青梅的戀人,就連茶馬古道上的商人,進京趕考的書生,像蘇轼一樣家在西南,謀生做事在東南的官吏,相距那怕隻有幾十裡的水路,也是古道逶迤,山巒疊嶂,更不用說千萬背井離鄉的遊子,遙望故鄉,千裡迢迢,得翻過多少座山,跨過多少座橋啊!
但在唐代詩人眼裡,千山萬壑,"曾與美人橋上别,恨無消息到今朝"。一年又一年,不知歸期是何年?相比今天的詩人,不論是探親訪友,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坐在時速3百公裡的高鐵上,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嗎?
每次讀到晚唐詩人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我便會想起許多年前一部名叫巜廊橋遺夢》的電影。那也是在人生經曆了戀情,有了家庭後,影片讓人激情澎湃、魂牽夢萦;尤其是把倆顆心連在一起的廊橋見證了女主人"我活着的時候,屬于這個家,但願死了以後,屬于他"的深情告白。
在有關橋的詩篇裡,最著名的是唐代張繼的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來到蘇州城七裡之遙的楓橋灣,見楓橋如一彎明月橫跨在楓江上,抑制不住傷感的寫下了這首凄美的經典詩歌。
去過姑蘇城的人都看見,這是一座因水多橋多名揚四海的古城,城裡連接配接街與街、巷與巷的是一座座有名有趣的石橋和木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寫了:"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不知道還有哪一座城市有這麼多的橋啊!
還有南宋紹興詩人陸遊那首經典的"驿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詩中的斷橋是古人為在河裡捕魚捉蟹而建的橋,詩人詠的是梅,但綻放在斷橋邊的梅花别有一番風姿,顯得更加鮮豔美麗。
雲南建水雙龍橋,也叫17孔
人的一生要過多少座橋,有人眩耀自己過的橋比别人走的路還長。這話多少有些誇張,但如果沒有橋的話,腳下的路又能走多遠呢?
除了寫橋的詩句,印象深刻的是電影巜卡桑德拉大挢》,一名感染了鼠疫細菌的恐怖分子竄到一列火車上,國際警局控制了火車,為了防止病毒傳染給更多的人,決定在火車駛上"卡桑特拉大橋"時将其炸掉。在我看來,以其說是炸火車,不如說是炸橋,讓帶着鼠疫的火車墜入峽谷深淵,才能達到不留絲毫隐患的目的。
不知影片是純屬虛構還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如果真有其事,那麼今天已經殘缺不全的"卡桑德拉大橋"會以它獨具傳奇經曆的殘缺之軀,引來億萬人的目光,尤其是在黃昏日暮時,它那"斷橋薄暮一笛風,古岸草色落照中"的殘缺之美,凄涼的向人們訴說着當年那驚心動魄的一瞬間!
"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這是詩聖杜甫跋山涉水遊玩修覺寺時寫下的詩句。詩人站在橋上,望着灣灣的河流,魚兒在清澈的水中,岸邊是山花爛漫的曠野,鳥兒在水面樹梢上自由的飛翔,放眼望去"蟬聲驿路秋山裡,草色河橋落照中"的山川動植是那麼的令人賞心悅目。
"雨裡雞嗚一兩家,竹溪村路闆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栀子花"。這是多麼甜蜜美好的人間景象啊!
當祖先們走出山洞,逐水而居,用雙手蓋起了第一間茅草屋,在水面上架起了第一座木橋,也就用智慧寫下了第一首建築哲理詩,它像凝固的音樂一樣感天動地,從此開始了不懼風雨、不畏艱險的文明之旅。
千百年來,什麼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人生崇尚美好愛情的心願不變。在我們青春蕩漾的時候,雖然生活疲憊不堪,當煩惱困難的時候,不管生活是那麼沉重艱熬,但人間有愛,她激勵鼓舞了我們,是"相擁輕沾雲鬓淚,鵲橋舒袖舞婆娑"的美好夢想讓我們立于不敗之巅。
記得年少時常聽母親說,人要多做"牽線搭橋"、"成人之美"的事情,意思是讓倆個互不相識的男女青年走到一起,讓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不做棒打鴛鴦、傷天害理、損人利己、傷風敗俗之事。這是母親一生尊崇的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翻開我們的成語詞典,雖然有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但也有遇水疊橋、修橋補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這些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直到今天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财富。
我每天去買菜的農貿市場在一個"三步二道橋"的地方,當聽這個名字,就叫人瞬間彷佛回到了"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的年代。橋的曆史遠早于家庭乃至城市形成的曆史。
有了橋,才有了鄉村的農貿市場,雖然簡陋吵雜、喧鬧無序。在這裡,你賣你的,我買我的,囊中羞澀不是恥辱,,腰藏萬貫也不是罪惡;我每天粗茶淡飯,你山珍野味,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别,民以食為天,都是"默默平淡人,濟濟善良心。倦倦勤勞事,巍巍無愧身"。
為了生活,世世代代的人們架橋鋪路,忙忙碌碌奔波勞碌,隻求阖家團圓、孩子健康成長、平安歡樂,過上"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的安甯生活。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生長在滇東高原,十裡以外,群山逶迤,峰巒疊嶂,山路崎岖十八彎。我羨慕生活在江邊的人們,喜歡去往有大江大河的地方,那些地方水多橋多,曆史文化淵源流長,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令世人敬仰。
去年夏天,在廣西柳州,一個被百裡柳江抱懷而過的城市。那天從早到晚,我獨自一人沿着柳江看兩岸風光。想起當年在柳州做官的唐代大詩人柳宗元詩中的柳州是"嶺樹重遮千裡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這應該是對柳州山水風光最為形象的寫照。
今天的柳州,對我來說,最賞心悅目的是觀望柳江上的大橋,一個人靜靜的坐在江邊,感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恢弘氣勢。尤其是在暮色黃昏中,江面上一座座造型獨特、姿态優美的大橋,莊嚴神聖,如一條風姿妖娆的彩虹,雄偉壯觀,令人歎為觀止!
橋是凝固的音樂,唱響在南來北往的旅人心裡,是相聚與告别、是追求與夢想、是"八百裡山河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燈火盡收此處樓台"的美好生活的展現。
從柳江一路往北,來到黔東南舞陽河上最古老的"祝聖橋",它是南方絲綢之路和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湘黔公路必經之橋,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在漫長的歲月裡,"老屋古岸誰家在,橋頭浮雲處處愁",祖先們走在鄉間小路上,伴着牧童的歌聲,聽着古寺廟裡的鐘聲,"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祖祖輩輩過的是一溪橋,一茅店,一魚船的甯靜簡樸的生活。
那也是一個"長橋寂寞春寒夜,隻有詩人一舸歸"的農耕文明時期,詩人曆經了長途跋涉,從東到西,風裡雨裡,孤獨的身影,遠看隻是茫茫歸途中的一小點,走近了,他是天地一聖靈,昂首挺立在橋上,透過一江東逝的春水,眺望到了高天流雲外遼闊壯麗的山川景色,回家的路還遠嗎!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橋是人類用石頭創造的另一種自然景觀,神韻隽永,是人類走向成熟的标志。不同年代的橋,造型千姿百态,它見證着人類從一村一戶走出深山峽谷,邁向城鎮繁榮的發展道路,象征着不同年代的文明,烙印着祖先們代代傳承,走向進步的艱辛曆程!
一部橋的曆史,就是一部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曆史,人類文明是從橋上走來的!(圖檔2、3自拍,其餘來自網絡)
叙利亞境内底格裡斯河上的古石橋,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