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指挥员自作主张,却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1946年10月,蒋军调集了多达8个师、共10万兵力,由名将杜聿明统领,大举进犯南满,妄图歼灭我东北联军第三、四纵队。

由于敌情需要,四纵不得不多线作战,兵力呈现较为分散的状态,总共10000人左右,却被迫分作四路,其中两路分别驻守赛马集和摩天岭,一路由韩先楚率领正在支援三纵作战,还有一路负责攻打小市镇,由司令员胡奇才率领。

打仗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如此多处分兵必然存在不小的风险。

战事的发展果然验证了这一点:三纵十师、十二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先后遭到失利,胡奇才那一路人马也不得不撤出战场。

更糟糕的情况还在后面,四纵和辽东军区的首脑机关遭到蒋军数万之众的四面围攻,形势万分危急!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指挥员自作主张,却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就在这时,胡奇才接到辽东军区指挥部的电令,要求他派一支部队前往草河口阻击敌人,掩护军区机关转移。

这道命令让胡奇才陷入极为艰难的处境中。

要想真正在草河口挡住敌人,让军区机关安全转移,就必须派出一支主力部队。

可是这样一为,军区机关的危机解除了,那么本已处在不利形势下的四纵怎么办呢?

在敌我双方兵力约为10比1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的一种结果是:面对敌军的大举紧逼、重重围困,四纵只能步步后撤、分割包围,直到一败涂地、拼光有生力量。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指挥员自作主张,却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如果四纵拼光了,整个军区的很大一部分压力将由三纵来承担,如果三纵最后顶不住了,军区机关又何去何从?

通过对敌情我情的冷静分析,胡奇才认为当前最可取的办法,就是把他手中硕果仅存的这部分主力部队陈兵于赛马集一线,死死顶住敌军中最不可一世的第二十五师。

这样做的话,一方面可以为军区机关转移争取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让四纵把兵力集中起来对付敌人,不致再犯分兵这一大忌。

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兼顾军区机关和四纵,才能真正兼顾到眼前的困局和今后要面对的问题。

可是战机稍纵即逝,时间异常紧迫,先不说军区最终能不能接受这个方案,就算是能接受也要耗费很多时间来解释这样做的理由,更何况军区机关已经处在转移状态,一时无法联系上。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指挥员自作主张,却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如果未经请示就让四纵擅自行动,就意味着违抗军令,必须接受上级处分。

但是胡奇才知道,在如此复杂微妙的形势下,自己身为全纵指挥员,必须勇于决断、敢于担责,决不能犹疑不定、坐失良机!

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否则两头都要落空!胡奇才断然决定“自作主张”:置分兵草河口的命令于不顾,带领手头现有的人马立即赶到赛马集北面的分水岭,在那里阻击敌人!

当时,四纵政委彭嘉庆、副司令员韩先楚、副政委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都不在身边,胡奇才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十一师政委李丙令等几个师级干部。

李丙令支持胡奇才的方案,但他也捏了一把汗:不去草河口,自作主张改变行动,那可是违抗军令啊!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指挥员自作主张,却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胡奇才斩钉截铁地说:“这一仗不得不打,势在必行!出了什么事,我老胡一个人来扛!”

既已下定决心,就不能瞻前顾后,胡奇才当即作出战斗部署:

十一师三十一团迅速推进到分水岭,设置阵地堵截敌二十五师;十二师三十五团边打边往东走,在掩护军区机关转移的同时,将原来分散出去的兵力收拢起来。

也就是说,四纵要一扫此前分兵造成的颓势,变“五指”为“铁拳”,寻机歼灭敌军一个主力团甚至主力师!

部署好战斗之后,胡奇才也终于联系上了彭嘉庆,并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指挥员自作主张,却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最后胡奇才在电话里说道:“政委,我很清楚自己这么做意味着什么、要承担什么后果。不过决心既定、号令既出,我顾不上那么多了!”

彭嘉庆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沉默了片刻才从容说道:“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司令员的想法我全力支持,如果有事不要你一个人扛,咱俩一块担着。”

有意思的是,就在他俩打完这个电话后不久,胡奇才就收到东总指挥部发来的电报,要求四纵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寻机歼敌。

这说明什么?说明东总首长与胡奇才“不能分兵”的思路不谋而合啊!

既然有这把“尚方宝剑”,胡奇才再也没有了违抗军令的顾虑,率领部队果断出击!

战事的推进过程几乎与胡奇才的计划完全吻合——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指挥员自作主张,却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10月21日至23日,十一师三十一团在分水岭迎头痛击敌人,并与十一师及十二师主力会合在一起。

此后,四纵部队不断扩大战果,采取边打边走的战术,把敌人引诱到新开岭地区。

副司令员韩先楚率领原配合三纵作战的第十师及时赶到,四纵得以恢复完整建制。

10月31日至11月2日,四纵大军全歼号称“千里驹”的敌第二十五师8000余人(其中包括俘敌少将师长李正谊等4000余人)。

这就是彪炳战史的“新开岭大捷”,是东北联军在东北首次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一个整师。

当捷报传到东总指挥部,当时的第二政委罗(荣桓)帅感叹道:“胡奇才,真奇才也!”

不少军史研究者认为,这一仗韩先楚当然功不可没,但胡奇才自作主张的决策才是最关键的。可以说,这场彪炳战史的大捷是他“提着脑袋”换来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