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放军一个班的小规模战例,50年后为何被开国中将写进了传记?

1949年5月,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王尚荣(1955年成为新中国开国中将)率部参加了追歼胡宗南部的陕中战役。

5月21日,敌第五十军军长冯龙率中向凤翔、宝鸡一带逃窜。王尚荣当机立断,命令部队以急行军和预期遭遇战的姿态,抢占麟凤公路上的姚家沟口及其两侧高地,堵住五十七军的逃路。

22日夜间,二师五团在后庄山以北进入战斗,连续攻占6个山头阵地,堵住了敌人向南的逃路。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战斗还在进行着。五团三营七连奉命守备在后庄山北侧的一个高地上,其中在高地最前面担任警戒任务的是该连五班。

解放军一个班的小规模战例,50年后为何被开国中将写进了传记?

当时敌人已经被打乱了,就在五班脚下的山谷里到处乱窜。饥饿、疲劳、惊恐一齐袭来,使得敌人乱作一团,只知道乱喊乱叫,漫无目的地寻找各自的队伍。

一名敌兵稀里糊涂地摸到五班所守的高地旁边,看到有个人影站在那里,便喊道:“九连、九连在哪里?”

五班副班长阎福禄是一个很机敏的战士,他听到这喊声,马上判断这是敌人在找队伍,决定随机应变,便回答道:“小声点,就在上面等着集合呢,要上就快点上来!”

解放军一个班的小规模战例,50年后为何被开国中将写进了传记?

这名敌兵毫不犹豫地扛着机枪就上了高地,正准备继续往上走,却被阎福禄用枪顶住了脑袋,低声喝道:“老实点,我们是解放军,你是哪部分的?叫什么名字?”

“我……我是五十七军三团三、三营的,我叫、叫贺泰祥……”

“下面有你们多少人?指挥官都是谁?士兵都是哪里来的?”阎福禄继续逼问。

“就是我、我们三营的三个连……团长姓黄,营长姓向,我们连、连长姓崔……士兵大部分是四川、陕西人……”这个叫贺泰祥的敌兵把情况都交待清楚了。

阎福禄马上把敌兵贺泰祥交代的情况向班长和排长进行汇报。

解放军一个班的小规模战例,50年后为何被开国中将写进了传记?

二排长张三海当时也跟五班在一起,他听到后连连称赞:“你小子干得漂亮!这法子很好,能省不少子弹,避免造成伤亡。咱们继续就这么干,多抓点俘虏!”

经过商量,张三海命令把五班分成两组:班长带一组战士在高地左边掩护,阎福禄带一组战士负责喊话,并且按照四川、陕西人分工与敌人对话,同时承担收缴敌人枪弹和监视、看押俘虏的任务。

张三海又做通了贺泰祥的工作,让他站在高地上向下面喊:“三营的弟兄们上来吧,部队等着集合呢!”

下面的敌人问:“你是哪部分的?”

贺泰祥答:“二团三营九连的。”

解放军一个班的小规模战例,50年后为何被开国中将写进了传记?

敌人听了,便一个接一个地爬上来,可刚到转角处,就被阎福禄带领战士们缴了他们的枪。

就这样,一排排敌人领到山后收容所,缴枪整队不准乱动。

下面山谷里的战斗越打越激烈,敌人顾不上道路狭窄,挤破头也要往上窜。不过里面有个敌军官,一边走还一边查问贺泰祥部队的番(号)、长官姓名。

贺泰祥说:“我是武功的新兵,刚来三、四个月,不知道那么多情况。”他就这样敷衍过去了。

战士严东成担心敌人发现真相,就假装成敌人一个军官的口气大喊:“他妈的,你们这样乱,还能抵挡解放军吗?走成一路快上,到后面集合,准备战斗!”

解放军一个班的小规模战例,50年后为何被开国中将写进了传记?

张三海也接过他的话头喊道:“把刺刀、手榴弹、机关枪都准备好,掩护下面的弟兄们快上!”

他俩这样一喊,起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一是让被俘的敌人听了害怕,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二是继续麻痹山下的敌人大胆住上爬;三是给自己的战士撑腰壮胆,让他们放心地用“守株待兔”的法子继续抓俘虏。

阎福禄等人把陆续上来的俘虏集中在一起,反复讲清我军的俘虏政策,放下武器就会受到保护和优待。

解放军一个班的小规模战例,50年后为何被开国中将写进了传记?

直到天亮,山谷里的敌人被我军全部歼灭。五班则怀着特有的胜利喜悦,押着240多名敌兵俘虏回到五营主阵地。

就这样,五班在不费一枪一弹,没人流血牺牲,甚至连汗都没淌几滴的情况下,就创造了一例非常成功的诱降战。

师长王尚荣得知五班抓俘虏的经过后,充分肯定他们善于随机应变,用兵不血刃的方式瓦解敌军,下令在全师表彰并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只是一次规模很小而且一枪未发的战斗,却给王尚荣将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五十年后,将其作为光辉战例,详细记录在了他的个人传记中(书名就叫做《王尚荣将军》,被收入《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2000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