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学良去世后,葬礼上管家公开了3个秘密,道尽了少帅一生的遗憾

引言

2011年10月22日,在美国夏威夷某处正在进行一场追悼会。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却吸引来了很多媒体与记者前来采访,前来吊唁的亲友来自世界各地,有大陆的、有台湾的,也有美国的。这场追悼会正是为张学良所开的。

期间,有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应邀讲话,他也没有推辞,因为他有这个资格也是少帅生前最信任的人之一。面对各方来客,他讲出了三件事情,每一件都是少帅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一件讲出来都让人无比沉重与敬佩。

张学良去世后,葬礼上管家公开了3个秘密,道尽了少帅一生的遗憾

01

对于张学良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朋友都是知道的。知道这位曾经的东北军少帅年轻有为,曾带头“东北易帜”、促成“西安事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走向,可以说是影响深远。让很多人也比较疑惑的是,除了这两件比较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这位少帅仿佛就消失在了史册中,这是为何?

原来,当年蒋介石虽然被逼同意了国共合作,但此事毕竟在他心中烙下了阴影。尤其是对于少帅,这个他曾经比较信任的人竟然带头让他难堪,自然是不能够轻易放过。少帅也深知这样的结果,所以当时主动提出送蒋介石回南京。离开前,他嘱咐杨虎城,如果自己出事了,东北军就由他来掌管。他甚至还写好了两份遗嘱,其中言明如果抗日之事失败,则会杀身成仁。

张学良去世后,葬礼上管家公开了3个秘密,道尽了少帅一生的遗憾

02

由此可见,他对抗战的决心是很坚定的。早在东北的时候,少帅就是个胸有丘壑、爱国大度之人。当时,国内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且日军对东北虎视眈眈。面对这种情况,少帅认为若想驱逐外敌首先必须实现国内的统一。于是,在他接管东北军后主动提出易帜,归属于国民政府管辖。不过,他的设想是美好的,国民政府方面却没有他这样的度量。

直至东三省沦陷,国民政府始终按兵不动。眼看家乡遭受凌辱,少帅和千千万万个东北军战士一样,痛苦、内疚。当时的国军正在南方忙着“剿共”,忙着收服其它地方的军阀势力。面对少帅多次的抗日请求,老蒋只以一句“攘外必先安内”打发。在这种艰难的背景下,少帅被迫做出了逼蒋抗日的决定。事后,他本人被蒋家长期关押监视,长达半个世纪。

张学良去世后,葬礼上管家公开了3个秘密,道尽了少帅一生的遗憾

03

对此,少帅回忆往事的时候一直在说,我的事情是到了36岁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他被多次转移关押在各地,失去了自由,更加失去了参与救亡图存的机会。国军败退台湾后,蒋家依然没有放过少帅,将其一并带过去看管。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才让少帅有了部分自由。1995年,张学良携夫人赵四一起去了夏威夷,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2001年去世,享年101岁。

曾有人评价他说,要对东三省的沦陷承担历史责任。他本人也是相当的愧疚,但有些事情并不是他能够掌控的,只能说空有一腔爱国爱民的情怀,却看不透时局的变动。在他去世以后,来自大陆、台湾等地的亲友等各界人士都前来吊唁。前文中所提的那位老人则是其中之一,他叫林渊泉,是少帅的管家兼司机。

张学良去世后,葬礼上管家公开了3个秘密,道尽了少帅一生的遗憾

04

最早被调到少帅身边工作的时候,他的任务是暗中监视少帅的日常生活,看看他每天都做了什么?和哪些人见了面?说了些什么?不过,随着长时间的相处,他渐渐被少帅的为人所打动,也就被特工组织当了弃子。少帅很是信任这位管家,一些不能为外人知道的事情就会跟他讲一讲。追悼会上,这位老人也揭开了少帅不为人知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少帅曾三次在他面前提起想要回东北看看,这也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

第二件事是,他曾亲自创办了东北大学,听说建国后这个学校还在,他很希望能回去看看,甚至托人寄过来了这所大学的照片;

最后一件事是,少帅身边曾有100多人的宪兵看守,直到1988年以后,在他身边监视的人员,每次吃饭还能凑够四张桌。

张学良去世后,葬礼上管家公开了3个秘密,道尽了少帅一生的遗憾

结语

正像张学良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人生在36岁以后就结束了。他一直是爱国的,对民族是有贡献的,人们在回忆起他的时候,有叹服,也有扼腕。就连毛主席也说“他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缺失而改变既有的方向,当年的少帅也不是完人,但我们不可否认他曾经的贡献,也不应该过多的苛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