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德经》是帝王术,为何这门功课拿高分的帝王,个个一言难尽?(文字版)

《道德经》是帝王术,为何这门功课拿高分的帝王,个个一言难尽?(文字版)

老子写《道德经》的本意是什么?这个问题,历史上众说纷纭。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当时的统治者们看的,也就是所谓的“帝王术”。

不可否认,在历史上,《道德经》确实受到帝王们的推崇,其中多位皇帝甚至还亲自注解过《道德经》。

今天还能被我们看到的就有四位,他们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道德经》是帝王术,为何这门功课拿高分的帝王,个个一言难尽?(文字版)

能注解《道德经》还能传世,说明这几位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但是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呢?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前期还算是个好皇帝,后期却放权给奸相李林甫,自己一味寻欢作乐,结果“安史之乱”爆发,天下一片狼藉,大唐由盛而衰。

宋徽宗赵佶,艺术天才,但也是亡国之君,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明太祖朱元璋,这位传奇皇帝又怎样呢?当然他的能力毋庸置疑,打天下很有一套,但一旦坐上皇位,又是废除宰相、集权专制,又是屠杀功臣、严刑峻法等等,哪里体现了丁点儿《道德经》的精神?所有大一统王朝中,明朝也只能是居于末流。

最后一位顺治帝福临,个性比较弱,儿女情长,死得也早,跟“帝王术”也一点不沾边。

《道德经》是帝王术,为何这门功课拿高分的帝王,个个一言难尽?(文字版)

所以,大伙看看,研究《道德经》比较好的这几位帝王,本应成为帝王中的“标杆”,可结果却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最简单的一种解释:学得好,不等于用得好。

《道德经》四十一章里有一段话,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就用道治国而言,帝王们中除汉文帝外,其他人充其量达到“中士”的水平,道在他们心中,只能是“若存若亡”。

老子的“无为”,反而给一些人的“偷懒”提供了借口,最典型的,就是号称“唐明皇”的李隆基,以及所谓的“道君皇帝”赵佶了。

而老子极力倡导的“寡欲”“清净”“守弱”“处下”,试问这些高高在上的帝王们,哪一条能做得到?

《道德经》是帝王术,为何这门功课拿高分的帝王,个个一言难尽?(文字版)

再往深里说,《道德经》是“帝王术”一说,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不可否认,《道德经》确实有部分篇章讲的是治国,而且经文中常出现“圣人”“侯王”等字眼。

可如果仅仅如此,《道德经》就不足以称为“万经之王”了。

这一点顺治帝福临倒是也看明白了,所以他说:“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

《道德经》揭示的是宇宙大道,是人生真相,而老子是比肩佛陀的得道高人。

像这样的人,用《庄子·逍遥游》里的话来说,“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世俗的、表象的、有为的事情,怎么可能让老子投入全部的能量?

所以,“帝王术”听起来很高大上,实质上却是贬低了《道德经》。

《道德经》是帝王术,为何这门功课拿高分的帝王,个个一言难尽?(文字版)

道是要悟、要修的,后世学者大都没有悟,也没有修,还是在心智的范畴里打转,达不到庄子那样的境界,活不出来那样的“道”,说出来自然不得要领。

而把《道德经》拉低到心智所能理解的层次,变成所谓的“帝王术”,也是学者们一种无奈的选择。

所以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对于“道”的内涵,说实话,我们至今依然是陌生的。

《道德经》是帝王术,为何这门功课拿高分的帝王,个个一言难尽?(文字版)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这里是蝉大侠国学频道,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