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尘4x/图)
在短视频平台口碑甚好的“这是TA的故事”,常有作品引发共鸣。在一则短视频中,男的听命买来西瓜,女的抛出“在哪买的”“熟不熟”等一大堆问题,把男的惹火了,给出一句“烦死了”,于是屋内出现短暂冷战。男的这时接到朋友电话要出门,告知妻子,妻子却只冷冷地“嗯”了一声。男的就大为不适应,再次强调自己是要从这个门里出去喝一杯,“以你的性格,你肯定问我,去哪,跟谁,男的女的,几点回”,女的就势问了这些,完了怼一句:“你不是嫌我问题多吗!”
你以为夫妻大战要升级?错了!剧情至此突然“反转”,只见男人闭上眼陶醉般地嗅口空气,脱口而出:“就是这种感觉,踏实!”走到门口还叮嘱妻子把看了好几天的包包买了,女的也笑了,“随时查岗哦。”
这个短视颇有让“围城中人”会心一笑的能力。这才是很多家庭经常上演、欲罢不能的“踏实感”游戏啊。我所参加过的多次私人聚会中,有的被查岗者一面嗔怪伴侣的多疑,一面又表露出一份暗自的得意。要是喝到酩酊大醉彻夜不归,也没个查岗电话过来,那才没面子。
踏实感是什么,这则短视频的制作者给出字幕解释:就是我讲废话你会听,我委屈时你会哄。这当然不能尽显“踏实感”的丰富内涵,但也足以直抵人心了。
这让人们思辨,一个正常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想一想一个不正常的家庭是个什么样子。
不久前,有学者发了一个短视频,说了东汉名士梁鸿把誓言“非梁鸿不嫁”的著名丑女孟光娶回家,并与妻“举案齐眉”典故的故事,并诙谐地说,夫妻过成这个德行,我绝不回家。
和“举案齐眉”有一拼的,是“相敬如宾”。以前我也读过反对“相敬如宾”式家庭生活的文章,深以为然。这两个词代表了非正常家庭的典型状态。当屋宇之下的两个人过成了凡间难寻的“典故人”,那真真无趣了。
当然,红尘男女,谁都不是圣人,因此活成“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概率大概极低,但是执著于冷战、假意奉承、面和心不和,却不难做到。
《延禧攻略》中,“大猪蹄子”和富察皇后的“相敬如宾”堪称典范,可结果呢?
有些“相敬如宾”不过是“相敬如冰”罢了。所以才有那句话,“不羡鸳鸯不羡仙”。总之请从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下来,回到人间烟火里。
“人间烟火气”具体到一个家庭,就是炊烟之下、炉火之上的锅碗瓢盆协奏曲,就是今天红脸明天和好、今天惆怅明天微笑。“人间烟火气”绝对不是浪漫主义眼光下的一派祥和安乐,而是如电视剧《乔家的儿女》、电影《爱情神话》中以细节展现的平实的、有触觉的悲欢交集。我们可能找不到一个从没有矛盾的家庭,金庸小说中的经典夫妻郭靖和黄蓉那么恩爱,还争执过呢。“夫妻没有隔夜仇”本身就说明,夫妻之间碰撞几下、生些“仇气”属实正常。
一个正常的家庭理应如此:可以有争执,可以有面红耳赤——这才符合人性,也总会面对各种难题与波折,但我们在家庭内部的任务不是放任争吵、无视难题与波折的存在,甚至把矛盾扩大化,导致家庭的僵局和破灭,而是家庭成员之间携手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我认识的一对老夫妻,互怼日常化,但怼“度”有限,很快就“收兵”。他们在不断的争执和化解中真正白头到老。
一个家庭的建设,必然是夫妻双方共同完成的项目。无论哪一方的敷衍都会削弱这种“共建”的动力,使得一个家庭陷入被动、难堪境地。
这即表明,夫妻应该居于平等的地位。婚姻生活,既不是溢美之词中空中楼阁的展示,也不是某一方对某一方的刻意取悦。对任何一方尊严、权利的夸大其词,都是对家庭生活真相的误读和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苛求男性的倾向。本文开头所提视频中,男人显然也被妻子使唤惯了,“你要的西瓜”“你要的卖家”背后,是“你要的还价”“你要的标准”乃至“你要的权利”。被使唤且动辄得咎,这也是一些好好男人在家中的真实处境:听任妻子牵着鼻子走,那是“宠妻狂魔”,否则就是斤斤计较、小鸡肚肠,“不像个大男人”。
但似乎很少听说过“宠夫狂魔”?就因为你是男人,所以只有“宠妻”的份儿,这已是暗行的标准?宠有时是一种情调,但也不是必须限定男对女;大多数时候,正正常常地过日子,同甘共苦、排除难题,过上舒适的日子,就是有烟火气的生活。
一个社会,“女汉子”和“怕老婆男人”频现,总归非正常——我们当然尊重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负重前行的男女,但在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中,这份“负重”也是不须强调的重点。试图让夫妻的某一方“低到尘埃里”、强到人间少有,似乎这样才能让夫妻关系更健康、更有建设性,这挺奇怪的。把握好夫妻关系的微妙之处,不添油加醋,不违背人伦,心平气和地推导一种基于人性的互谅互让、知难而上、相互尊重,再重要不过了。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