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死硬的一仗在哪?此战给华野造成6万余人伤亡

在国民党部队中,有五支军队因为良好的装备、辉煌的战史被并称为“五大主力”,他们都是‘蒋家王朝’的支柱,在解放战争之时也给我军造成过很大的麻烦。

不过人民的意志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最大因素,这五大主力在战场上被我军一一歼灭:新1军、新6军亡于黑山;第5军亡于陈官庄;第18军亡于双堆集;第74军亡于孟良崮。

抛开阵营来说,他们都保持了对蒋介石的忠诚。他们战斗到最后的行为让解放军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死硬、给我军造成伤亡最大的一仗却是由一个‘杂牌’将军带领打的。

这个‘杂牌’将军名叫黄百韬。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死硬的一仗在哪?此战给华野造成6万余人伤亡

蒋介石用人最关注的是两点:一看对方是否出身黄埔,二看对方是否为浙江老乡。黄百韬一个早年在北洋系统任职的广东人,却能在解放战争后期成为兵团司令,这在整个国民党中都算得上异类。

之所以能得到重用,黄百韬靠的就是拼命,其他国民党将领都是拥兵自重,即便是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依然先考虑利弊,如果觉得风险大于回报,那就会发挥“见死不救”的传统艺能。

但是黄百韬不同,只要蒋介石下令他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比如说张灵甫被围在孟良崮,别人的支援都是做做样子,只有黄百韬不顾一切往里冲,还险些冲破了华东野战军的防线;豫东战役,黄百韬也是身先士卒,登上坦克指挥部队冲锋,这样的勇气影响到了最后的战局。

如此忠心换来了蒋介石的重视,因此提拔他为第七兵团司令员,下辖是25军、63军、64军、100军,后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又把44军调到第七兵团,因此黄百韬兵团成了淮海战场上规模最大的兵团。

这5个军的成分比较复杂,分别隶于属川军、粤军、中央军等派系,只有100军是中央军,因此在我华东野战军看来战斗力并不强,以为能够轻易地将其吃下,没想到一打起来才发现错了。

1948年11月6日,我华野与中野部队配合,兵分三路向南开进,直逼贾汪区域。黄百韬通过情报得知我军的动向,他知道自己麾下这十来万人是无法阻挡的,便请求率部南撤。

但尴尬的是刘峙还在让44军帮忙运私盐,黄百韬无奈只好在原地等了将近两天,然而这段时间他也忘记了在运河上架浮桥,据说他在死前跟旁人抱怨,最悔恨的两件事就是这。

11月8日晚黄百韬兵团的25军、44军、64军、100军经运河大桥撤退,由于只有一座运河大桥,上面拥挤不堪,极大地耽误了时间。而63军只能是依靠窑湾渡运河西撤,担任兵团侧翼掩护。

在这个过程中,黄百韬兵团各部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负责掩护的63军更惨,一直到9日都没能渡河,成了一支孤军,最后被华野一纵歼灭。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死硬的一仗在哪?此战给华野造成6万余人伤亡

黄百韬兵团已经渡河的部队并没有就此安全,华野4纵、6纵、8纵、9纵正在紧紧跟随。11月10日,黄百韬又收到了一个致命的消息:华野7纵、10纵、12纵通过了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的防区,全歼了曹八集的国军100军44师,正在往碾庄西侧攻来。

到了11月11日,华野已经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于此同时,国民党也做出了反应,刘峙命令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黄维兵团、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孙元良兵团前去解救黄百韬。只不过这六个兵团除了黄维以外,其他各部都不是那么卖命。

粟裕让华野7纵、10纵、11纵负责阻挡李弥、邱清泉,2纵、12纵及中野11纵等部负责切断徐州援敌的退路。随即又让4、6、8、9、13纵以及特纵向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展开攻击。在粟裕想来,黄百韬兵团只有100军稍微能打,所以最多5天就能赶在敌人援军突破之前拿下碾庄。

结果打了三天,只有华野6纵及9纵占领了几个村庄,其他各部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这样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没能想到。

之所以这么难打,除了黄百韬兵团火力强大以外,还因为李弥之前就驻扎过碾庄,在这里修筑了众多的工事,黄百韬以此为基础加固,一个村一个村的部署设防,另外还构筑了大量字母堡及明暗火力点。想要攻坚,付出的代价太大。

而作战最勇猛的25军及64军都是国民党‘杂牌’军,如果是中央军将领来指挥,他们或许还不会那么有归属感,但在杂牌起家的黄百韬指挥下反倒非常团结。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死硬的一仗在哪?此战给华野造成6万余人伤亡

作战参谋在给华野副参谋长张震的报告中说道:100米宽的正面架了20多挺重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我们的战士英勇,一拨一拨地冲,一拨一拨地倒下......

面对如此情况,粟裕召集了各纵队负责人在碾庄圩以南的土山镇开会,决定改变战法。从15日凌晨开始,华野的攻势变缓,各部开始进行土工作业,想方设法把堑壕挖到敌阵地前沿,并且主攻已经实力受损的敌44军以及100军。

据华野司令部作战参谋秦叔谨回忆,从15日开始,整个碾庄周围枪炮声、喊杀声几乎停止了,变成了挖土、倒土的声音居多。在这步步蚕食之下,胜利的天平终于向我军倾斜。

黄百韬想要破解我军的推进,就必须要冲出战壕决战,但没了攻势的他们根本不是华野的对手,因此碾庄外围的阵地相继被攻克。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我军烟台军需工厂为华野提供了一部分最新赶制的棉帽子,外形上很像东野配备的“狗皮帽子”。因此当华野战士攻坚时,一些国军以为东野已经入关,彻底失去了希望,就在战场上投降了。

黄百韬兵团抵抗到最后的是25军及64军,最后几万人龟缩在几个狭小的村落之中,渐渐丧失斗志。最终在11月20日,华野攻克了碾庄圩,黄百韬率残兵突围,他手臂受伤后又见突围无望,只好举枪自尽(一说被流弹击毙)。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死硬的一仗在哪?此战给华野造成6万余人伤亡

最终的结果是好的,只是经过相当不容易,但凡阻援部队没能坚持住、攻坚部队再晚几天,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此仗让粟裕非常紧张,在接到“黄百韬兵团被彻底歼灭”的报告后,他长期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竟一下子晕了过去。多年后他总结过:我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就紧张过两次,第一次就是打黄百韬,当时上到军委,包括主席,下至我们,开始对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都估计不足!后来我们碰上钉子,又不敢跟主席叫苦,只有豁出命去打。主席天天来电催问战况,我心里着急,也不敢抱怨,但是部队打得苦啊!

粟裕说得打得苦,究竟有多苦呢?我们从两件事中就能看明白,一是碾庄战役时华野因为伤亡太大,后方送来的预备兵员压根就不够,为了补充兵力当时做到了“即俘即补”的程度。什么意思呢?

就是被俘的国民党军队衣服都来不及换,套个华野的帽子当识别,然后调转枪口去打黄百韬,情势最严峻的前线主攻团,除了团长等少数干部不是俘虏,其他基本上都是国民党兵。

二是在碾庄战役结束时,我军歼灭了国军约6万人,这点可看出黄百韬兵团的血性,其一共也就10来万人,伤亡超过了6成才崩溃,这种情况在国军中相当少。用济南战役来对比,济南战役是国军名将王耀武指挥10.4万守军,伤亡2.3万后就瓦解了。

而且我军为了歼灭黄百韬兵团,自身也付出了近6万的伤亡,几乎是1比1的战损,这还是我军四面八方围困后的战果。再用陈官庄战役来对比,陈官庄战役杜聿明率领3个兵团20多万人,只给我军造成了两万左右的伤亡。

以上种种就可看出歼灭黄百韬兵团实在是不容易啊。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死硬的一仗在哪?此战给华野造成6万余人伤亡

抛开阵营来说,黄百韬以一介‘杂牌’做到如此,也算是对得起蒋介石了,只是可惜,他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