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作者:北山读书

───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11篇

如何说服人,是一门大学问。

这门学问,古人玩的最溜。

据传说,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师从鬼谷子。

前面说了孙膑、庞涓相爱相杀的故事,这一次轮到了苏秦和张仪。

他俩都是凭借自己的中国好舌头飞黄腾达。

修得屠龙术,货卖帝王家。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

苏秦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

——《资治通鉴》周纪二

《资治通鉴》平铺直叙,《史记》却写的精彩纷呈,说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北漂数年,苏秦穷得叮当乱响,一事无成,回到家乡。

苏秦的家乡可不是四五线小县城,而是当时的东周国都洛阳。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当时的东周洛阳,相当于今日的罗马教廷。

兄嫂妻妹都笑话苏秦:“现在一切向钱看,人们都忙着治产业、力工商、搞经济,你这天天玩脱口秀,不穷才怪呢!”

苏秦自惭形秽,差点emo。

哎,人丑就要多读书,边翻书边说:“读了这么多书,还没有荣华富贵,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要这书又有何用?”

后来找到一本《周书阴符》(相传是姜太公留下的兵法秘籍),伏而读之,反复揣摩。

困了累了,也没有红牛,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扎得大腿哗哗流血。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过了数年,才说:“现在可以出去忽悠君王啦。”

结果苏秦并没有快速飞黄腾达,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他在京都周天子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到了改革特区秦国也无功而返。当时秦惠王刚杀了商鞅不几年,讨厌这些说客。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苏秦于是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先从最边缘最弱小的燕国开始。

2

合纵

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一顿忽悠,拿着先进地方的经验,到落后地区吹牛B,用认知差碾压了边远的燕国国君。

燕文侯听得一愣一愣的,高人呐,来,赐给苏秦车马金帛,你接着去说服赵肃侯。

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还有了资金和实力,苏秦开始一路游说,最后身披六国相印。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路过洛阳,车队浩浩荡荡,犹如君王的仪仗。周显王都害怕,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派人慰劳。之前嘲笑苏秦的兄弟妻嫂,都匍匐在地,不敢仰视。

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何前倨后恭?”

嫂子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您位高而多金啊。”

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如我有洛阳城外两亩良田,我今天还能佩带上六国相印吗?”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山中有远亲。

苏秦也是讲究,散给族人朋友千金。过去借给他一百钱的获得了一百金的回报。

莫欺少年穷,英雄皆有草莽时。

通过苏秦的经历,我们也可以学到:刚创业的时候,大人物不会搭理你,反而是从一些相对偏远的小地方开始,成功的概率更大。

淘宝当年刚崛起的时候,海尔之类的知名品牌商看不上,所以有一批淘品牌入驻。淘品牌、淘女郎借着淘宝新渠道崛起,淘宝也借着新势力成长为线上零售之王。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累小胜,总结经验,雪球越滚越大,一步一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这是创业捷径,也是成事心法,到底是什么心法呢?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

心法

黑石基金的创始人苏世民说:“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真正的说服不是逞口舌之利,而是真正关心对方的问题。

如果你去总结苏秦的游说之法,会发现大有学问,全是套路。

“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无论到了哪国,苏秦第一步都是先说东南西北、兵车钱粮,先夸奖对方国力雄厚,君主肯定爱听,这是拉进情感。

第二步,话锋一转,讲到你们国家这么牛B,为啥总是被秦国虐呢?这是提出问题,引发对方关注和思考。

第三步,分析天下形势、敌我矛盾。每个国家的优劣势不一样,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所以就需要切中对方关切的要害。

最后一步,引出最重要的主张,集六国之力,合纵抗秦。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说服千千万万的贫苦百姓一起干革命,最重要的是“打土豪,分田地”。保卫土地,保卫胜利果实,比什么都有效。

苏秦就是找到了六国的共同利益点:保卫家园,抗击暴秦。以此看,秦国当时不用苏秦,这回反而助了苏秦。

苏秦、苏秦,还是没有逃开一个“秦”字。

正当苏秦四处出击,联合六国之际。结果,秦国大败魏国,擒魏将,得魏地。

如果秦国扭头攻赵,合纵之事可能会前功尽弃。

为了阻止秦国攻赵,苏秦想,只有一人能做到,就是他的同门张仪。

4

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是魏国人,学成之后,在楚国相国府里混生活。有一次,大家宴饮,突然发现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都怀疑是张仪偷的。于是一顿乱棍,把张仪打个半死。

妻子说:“哎,如果你没有读书游说,怎么会得到这样的侮辱呢?”

张仪却问:“我舌头还在不?”(估计是被打蒙了,舌头不在你咋说的话啊?)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妻子笑了,你小子也太幽默了吧,被打个半死,只关心舌头。

中国好舌头张仪,日后确实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天下。

莫欺少年穷,张仪日后会让楚国栽个大跟头。

《资治通鉴》和《史记》中都记载了苏秦如何激怒张仪、然后助其入秦的故事。这段按下不表,单说张仪如何为秦效力的经历。

公子华与张仪围攻魏国濮阳。打下之后,张仪劝说秦王,把濮阳还给魏国,同时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然后张仪跟魏王说:“秦王这么讲究,你不能不还礼啊。”

魏国于是将上郡、少梁送给秦国。

张仪回秦,被拜为相。

张仪为相六年,做了三件大事:策划秦称王;筑上郡要塞;为相以为秦。

最后一件事最看不懂。张仪又跑到魏国做相国,说是要魏国叫秦国爸爸。魏王当然不听,秦国就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平周之地。

张仪当时身在魏国,居然能够安然无恙,真不知他是怎么做到舌灿如花、两面逢源的?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5

伐韩、伐蜀?

张仪在魏国待了五年,魏惠王薨,张仪说服魏襄王与秦国连横,立有大功,回到秦国重新当相国。

第二年,巴、蜀内乱,秦惠王想伐蜀,也想伐韩,犹豫不决应该打哪一个?

张仪主张伐韩。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资治通鉴》周纪三

挟天子以令诸侯,发明者不是曹操,而是张仪。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要想得名就去朝廷,要想发财就做买卖。

三川、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市,大王你不去CBD,就在五环外面晃荡,霸业难成啊。

到周室,抢鼎去!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当年万科创始人王石说,人要么得名,要么得利,当时很多得利的创始人下场都很惨,所以他希望得名,放弃了很多早期的股权。

做事要抓住主要矛盾,张仪头脑清晰、思路敏捷。

但是司马错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资治通鉴》

原文非常精彩,但太多了不解释,大意是:

如果伐韩,周天子一看自身难保啊,就会把鼎给楚国,把地给魏国,秦国鸡飞蛋打,啥好处捞不到。

如果伐蜀,扩其地,收其民,博其德,名利双收。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怎么选?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6

欺瞒楚王

四年之后,张仪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上演了,他要报楚国当年的一箭之仇。

张仪写信给楚国相国,diss他:“当初我没有偷你的玉啊,可你却打得我屁股开花。你要好好地守住国家,我现在就要偷你的城啦!”

你当年打得我满地找牙,我现在就让你丢盔弃甲。

话说张仪来到楚国,跟楚王说:“如果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就送上商於六百里土地,再送上秦国公主做你的娇妻。”

秦国是个背信弃义的惯犯,为何楚王如此轻信张仪?

恐怕不只是“利令智昏”四个字可以解释的,张仪的嘴上功夫一定了得。

楚王与齐国断交,派使臣随张仪入秦。张仪佯装坠车,三月不朝。

消息传回楚国,楚王不但不怀疑,还认为可能是自己的表态还不够彻底。于是他派人去大骂齐国祖宗八辈。齐王大怒,派使臣与秦国联合。

张仪得知事成,才上朝。

碰到楚国使臣,装模作样地说:“你们怎么还不去接收土地啊,从这到那儿的六里广袤土地,水草丰美,适合养鸡。”

楚使怒,回报楚王,说张仪把咱们玩了。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

结果秦军大败楚军,斩首8万,俘虏70多名将帅,攻取了丹阳、汉中之地。楚国不服,再次发兵,再次大败,又割让两城给秦国。

这是张仪一戏楚国,利用的就是楚王贪利忘义、冲动鲁莽的性格缺陷。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7

二次欺楚

过了两年,秦国提出与楚国交换土地,楚王意气用事,说:“不用换地,把张仪那个兔崽子交给我,我就免费献出黔中之地。”

秦王眼见有免费的大餐,蠢蠢欲动,但也不太好开口让张仪去冒风险。

张仪看着秦王色眯眯的眼神就明白了,于是主动表示,俺要上前线。

秦王还假模假式的说:“楚王恨不得杀了你才甘心,你怎么能去呢?”

张仪说:“无妨,秦强楚弱,有大王给我撑腰,他不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自有脱身妙计。”

原来张仪已贿赂了楚国宠臣靳尚,靳尚劝楚国宠妃郑袖,说:“秦王要用土地和美女换回张仪,这西域美女要是来了,国色天香,楚楚动人,夫人你就会被冷落了。”

这一条切中要害。争宠就是要她的命。

看到没?要想说服别人,就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郑袖于是开始吹枕边风,说如果大王杀了张仪,秦国必然大举进攻,到时候秦为刀俎,我为鱼肉啦。

看到美人哭的梨花带雨,楚王怂了,于是赦免了张仪,反而厚礼待之如故。

张仪不但全身而退,而且还顺便说服了楚王,和秦国重归于好。

张仪归秦,秦王赐给他六座城池,封张仪为武信君。

张仪两戏楚国,楚怀王看起来真是个草包,但实际上,他的形象并不是如此不堪。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8

大丈夫

怀王继位之时,楚国国力达到鼎盛,他曾作为纵约长,以公孙衍为主帅,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

合纵的牵头人不是苏秦,是公孙衍?

是的,历史跟苏秦和张仪开了一个大玩笑。

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比苏秦早几十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当时与张仪唱对手戏的是公孙衍,而非苏秦,就更没有苏秦智激张仪的故事了。

当然,这一段历史公案,仍没定论,我们不去管他。

且说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的最后,也写了陈轸和公孙衍的游说故事。

他们和张仪一样,游走在秦、齐、楚、魏等多个敌对国家,也都获得重用,这些到哪里都混的如鱼得水的权变之士,是真能忽悠啊。

通过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故事,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什么叫“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三寸肉舌,堪抵十万雄兵。

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都是大丈夫啊!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说:他们即便权倾天下,也算不得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天下人民得幸福;不得志则自己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9

如何说服一个人?

前段时间看《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有一段非常精彩,我是看一次哭一次。

有一个士兵当逃兵,但是政委李延年,没有简单的枪毙了之,而是动情的给全连战士讲了这个逃兵的故事。

故事讲完,他让大家眼睛都闭上,想一想进入朝鲜以来看到的那些悲惨场景,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你的家乡、你的亲人身上,你们会咋样?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全连将士无不义愤填膺、视死如归。

但这还不是最精彩的。

最精彩的是,李延年亲自带领几个原国民党士兵,长途奔袭,到美军指挥部,亲手干掉了里面的中国汉奸,洗刷了这几个士兵的嫌疑。

说服不是说,是做,真正做到了,不用说自然服。

行动是最好的说服。

李延年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无私者,最无畏。

与诸君共勉。

视频加载中...

《资治通鉴有意思》1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你觉得苏秦和张仪谁更厉害?欢迎谈谈你的想法。

张仪把楚怀王耍的跟猴一样,历史上真实的楚怀王,到底是什么样?且听下回分解。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