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有意思 ───
第11篇
如何說服人,是一門大學問。
這門學問,古人玩的最溜。
據傳說,孫膑、龐涓、蘇秦、張儀,都師從鬼谷子。
前面說了孫膑、龐涓相愛相殺的故事,這一次輪到了蘇秦和張儀。
他倆都是憑借自己的中國好舌頭飛黃騰達。
修得屠龍術,貨賣帝王家。

1
蘇秦
初,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秦王不用其言。蘇秦乃去,說燕文公。
——《資治通鑒》周紀二
《資治通鑒》平鋪直叙,《史記》卻寫的精彩紛呈,說蘇秦“出遊數歲,大困而歸”。
北漂數年,蘇秦窮得叮當亂響,一事無成,回到家鄉。
蘇秦的家鄉可不是四五線小縣城,而是當時的東周國都洛陽。
别拿村長不當幹部,當時的東周洛陽,相當于今日的羅馬教廷。
兄嫂妻妹都笑話蘇秦:“現在一切向錢看,人們都忙着治産業、力工商、搞經濟,你這天天玩脫口秀,不窮才怪呢!”
蘇秦自慚形穢,差點emo。
哎,人醜就要多讀書,邊翻書邊說:“讀了這麼多書,還沒有榮華富貴,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要這書又有何用?”
後來找到一本《周書陰符》(相傳是姜太公留下的兵法秘籍),伏而讀之,反複揣摩。
困了累了,也沒有紅牛,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紮得大腿嘩嘩流血。
過了數年,才說:“現在可以出去忽悠君王啦。”
結果蘇秦并沒有快速飛黃騰達,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他在京都周天子那裡碰了一鼻子灰,到了改革特區秦國也無功而返。當時秦惠王剛殺了商鞅不幾年,讨厭這些說客。
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蘇秦于是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先從最邊緣最弱小的燕國開始。
2
合縱
說燕文侯曰:“燕東有北韓、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二千馀裡,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
——《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一頓忽悠,拿着先進地方的經驗,到落後地區吹牛B,用認知差碾壓了邊遠的燕國國君。
燕文侯聽得一愣一愣的,高人呐,來,賜給蘇秦車馬金帛,你接着去說服趙肅侯。
有了第一個成功案例,還有了資金和實力,蘇秦開始一路遊說,最後身披六國相印。
蘇秦路過洛陽,車隊浩浩蕩蕩,猶如君王的儀仗。周顯王都害怕,淨水潑街,黃土墊道,派人慰勞。之前嘲笑蘇秦的兄弟妻嫂,都匍匐在地,不敢仰視。
蘇秦笑着對嫂子說:“為何前倨後恭?”
嫂子彎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着地面謝罪說:“因為您位高而多金啊。”
蘇秦感慨地歎息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何況一般人呢。假如我有洛陽城外兩畝良田,我今天還能佩帶上六國相印嗎?”
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山中有遠親。
蘇秦也是講究,散給族人朋友千金。過去借給他一百錢的獲得了一百金的回報。
莫欺少年窮,英雄皆有草莽時。
通過蘇秦的經曆,我們也可以學到:剛創業的時候,大人物不會搭理你,反而是從一些相對偏遠的小地方開始,成功的機率更大。
淘寶當年剛崛起的時候,海爾之類的知名品牌商看不上,是以有一批淘品牌入駐。淘品牌、淘女郎借着淘寶新管道崛起,淘寶也借着新勢力成長為線上零售之王。
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積累小勝,總結經驗,雪球越滾越大,一步一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這是創業捷徑,也是成事心法,到底是什麼心法呢?
3
心法
黑石基金的創始人蘇世民說:“處于困境中的人,往往隻關注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于你如何解決别人的問題。”
真正的說服不是逞口舌之利,而是真正關心對方的問題。
如果你去總結蘇秦的遊說之法,會發現大有學問,全是套路。
“趙地方二千馀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
無論到了哪國,蘇秦第一步都是先說東南西北、兵車錢糧,先誇獎對方國力雄厚,君主肯定愛聽,這是拉進情感。
第二步,話鋒一轉,講到你們國家這麼牛B,為啥總是被秦國虐呢?這是提出問題,引發對方關注和思考。
第三步,分析天下形勢、敵我沖突。每個國家的優劣勢不一樣,關注的重點不一樣,是以就需要切中對方關切的要害。
最後一步,引出最重要的主張,集六國之力,合縱抗秦。
查理·芒格說:“如果你想要說服别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說服千千萬萬的貧苦百姓一起幹革命,最重要的是“打土豪,分田地”。保衛土地,保衛勝利果實,比什麼都有效。
蘇秦就是找到了六國的共同利益點:保衛家園,抗擊暴秦。以此看,秦國當時不用蘇秦,這回反而助了蘇秦。
蘇秦、蘇秦,還是沒有逃開一個“秦”字。
正當蘇秦四處出擊,聯合六國之際。結果,秦國大敗魏國,擒魏将,得魏地。
如果秦國扭頭攻趙,合縱之事可能會前功盡棄。
為了阻止秦國攻趙,蘇秦想,隻有一人能做到,就是他的同門張儀。
4
張儀
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史記·張儀列傳》
張儀是魏國人,學成之後,在楚國相國府裡混生活。有一次,大家宴飲,突然發現相國丢失了一塊玉璧,門客都懷疑是張儀偷的。于是一頓亂棍,把張儀打個半死。
妻子說:“哎,如果你沒有讀書遊說,怎麼會得到這樣的侮辱呢?”
張儀卻問:“我舌頭還在不?”(估計是被打蒙了,舌頭不在你咋說的話啊?)
妻子笑了,你小子也太幽默了吧,被打個半死,隻關心舌頭。
中國好舌頭張儀,日後确實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縱橫天下。
莫欺少年窮,張儀日後會讓楚國栽個大跟頭。
《資治通鑒》和《史記》中都記載了蘇秦如何激怒張儀、然後助其入秦的故事。這段按下不表,單說張儀如何為秦效力的經曆。
公子華與張儀圍攻魏國濮陽。打下之後,張儀勸說秦王,把濮陽還給魏國,同時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然後張儀跟魏王說:“秦王這麼講究,你不能不還禮啊。”
魏國于是将上郡、少梁送給秦國。
張儀回秦,被拜為相。
張儀為相六年,做了三件大事:策劃秦稱王;築上郡要塞;為相以為秦。
最後一件事最看不懂。張儀又跑到魏國做相國,說是要魏國叫秦國爸爸。魏王當然不聽,秦國就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平周之地。
張儀當時身在魏國,居然能夠安然無恙,真不知他是怎麼做到舌燦如花、兩面逢源的?
5
伐韓、伐蜀?
張儀在魏國待了五年,魏惠王薨,張儀說服魏襄王與秦國連橫,立有大功,回到秦國重新當相國。
第二年,巴、蜀内亂,秦惠王想伐蜀,也想伐韓,猶豫不決應該打哪一個?
張儀主張伐韓。
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臣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顧争于戎翟,去王業遠矣!
——《資治通鑒》周紀三
挾天子以令諸侯,發明者不是曹操,而是張儀。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要想得名就去朝廷,要想發财就做買賣。
三川、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市,大王你不去CBD,就在五環外面晃蕩,霸業難成啊。
到周室,搶鼎去!
當年萬科創始人王石說,人要麼得名,要麼得利,當時很多得利的創始人下場都很慘,是以他希望得名,放棄了很多早期的股權。
做事要抓住主要沖突,張儀頭腦清晰、思路靈活。
但是司馬錯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纣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财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論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将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資治通鑒》
原文非常精彩,但太多了不解釋,大意是:
如果伐韓,周天子一看自身難保啊,就會把鼎給楚國,把地給魏國,秦國雞飛蛋打,啥好處撈不到。
如果伐蜀,擴其地,收其民,博其德,名利雙收。
如果你是秦王,你會怎麼選?
6
欺瞞楚王
四年之後,張儀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上演了,他要報楚國當年的一箭之仇。
張儀寫信給楚國相國,diss他:“當初我沒有偷你的玉啊,可你卻打得我屁股開花。你要好好地守住國家,我現在就要偷你的城啦!”
你當年打得我滿地找牙,我現在就讓你丢盔棄甲。
話說張儀來到楚國,跟楚王說:“如果楚國與齊國斷絕關系,秦國就送上商於六百裡土地,再送上秦國公主做你的嬌妻。”
秦國是個背信棄義的慣犯,為何楚王如此輕信張儀?
恐怕不隻是“利令智昏”四個字可以解釋的,張儀的嘴上功夫一定了得。
楚王與齊國斷交,派使臣随張儀入秦。張儀佯裝墜車,三月不朝。
消息傳回楚國,楚王不但不懷疑,還認為可能是自己的表态還不夠徹底。于是他派人去大罵齊國祖宗八輩。齊王大怒,派使臣與秦國聯合。
張儀得知事成,才上朝。
碰到楚國使臣,裝模作樣地說:“你們怎麼還不去接收土地啊,從這到那兒的六裡廣袤土地,水草豐美,适合養雞。”
楚使怒,回報楚王,說張儀把咱們玩了。楚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
結果秦軍大敗楚軍,斬首8萬,俘虜70多名将帥,攻取了丹陽、漢中之地。楚國不服,再次發兵,再次大敗,又割讓兩城給秦國。
這是張儀一戲楚國,利用的就是楚王貪利忘義、沖動魯莽的性格缺陷。
7
二次欺楚
過了兩年,秦國提出與楚國交換土地,楚王意氣用事,說:“不用換地,把張儀那個兔崽子交給我,我就免費獻出黔中之地。”
秦王眼見有免費的大餐,蠢蠢欲動,但也不太好開口讓張儀去冒風險。
張儀看着秦王色眯眯的眼神就明白了,于是主動表示,俺要上前線。
秦王還假模假式的說:“楚王恨不得殺了你才甘心,你怎麼能去呢?”
張儀說:“無妨,秦強楚弱,有大王給我撐腰,他不敢動我一根汗毛。我自有脫身妙計。”
原來張儀已賄賂了楚國寵臣靳尚,靳尚勸楚國寵妃鄭袖,說:“秦王要用土地和美女換回張儀,這西域美女要是來了,國色天香,楚楚動人,夫人你就會被冷落了。”
這一條切中要害。争寵就是要她的命。
看到沒?要想說服别人,就要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鄭袖于是開始吹枕邊風,說如果大王殺了張儀,秦國必然大舉進攻,到時候秦為刀俎,我為魚肉啦。
看到美人哭的梨花帶雨,楚王慫了,于是赦免了張儀,反而厚禮待之如故。
張儀不但全身而退,而且還順便說服了楚王,和秦國重歸于好。
張儀歸秦,秦王賜給他六座城池,封張儀為武信君。
張儀兩戲楚國,楚懷王看起來真是個草包,但實際上,他的形象并不是如此不堪。
8
大丈夫
懷王繼位之時,楚國國力達到鼎盛,他曾作為縱約長,以公孫衍為主帥,楚、趙、魏、韓、燕五國合縱伐秦。
合縱的牽頭人不是蘇秦,是公孫衍?
是的,曆史跟蘇秦和張儀開了一個大玩笑。
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張儀比蘇秦早幾十年活躍在曆史舞台上,當時與張儀唱對手戲的是公孫衍,而非蘇秦,就更沒有蘇秦智激張儀的故事了。
當然,這一段曆史公案,仍沒定論,我們不去管他。
且說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的最後,也寫了陳轸和公孫衍的遊說故事。
他們和張儀一樣,遊走在秦、齊、楚、魏等多個敵對國家,也都獲得重用,這些到哪裡都混的如魚得水的權變之士,是真能忽悠啊。
通過蘇秦、張儀等縱橫家的故事,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什麼叫“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三寸肉舌,堪抵十萬雄兵。
有人說:公孫衍、張儀,都是大丈夫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說:他們即便權傾天下,也算不得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天下人民得幸福;不得志則自己獨善其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9
如何說服一個人?
前段時間看《功勳——能文能武李延年》,有一段非常精彩,我是看一次哭一次。
有一個士兵當逃兵,但是政委李延年,沒有簡單的槍斃了之,而是動情的給全連戰士講了這個逃兵的故事。
故事講完,他讓大家眼睛都閉上,想一想進入北韓以來看到的那些悲慘場景,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你的家鄉、你的親人身上,你們會咋樣?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全連将士無不義憤填膺、視死如歸。
但這還不是最精彩的。
最精彩的是,李延年親自帶領幾個原國民黨士兵,長途奔襲,到美軍指揮部,親手幹掉了裡面的中國漢奸,洗刷了這幾個士兵的嫌疑。
說服不是說,是做,真正做到了,不用說自然服。
行動是最好的說服。
李延年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無私者,最無畏。
與諸君共勉。
視訊加載中...
你覺得蘇秦和張儀誰更厲害?歡迎談談你的想法。
張儀把楚懷王耍的跟猴一樣,曆史上真實的楚懷王,到底是什麼樣?且聽下回分解。
▽ 關注不迷路,每天讀好書 ▽
北山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