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2河北两会丨韩立群委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作者:燕赵都市报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韩立群向大会提出建议,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2河北两会丨韩立群委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韩立群委员表示,河北省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很好地坚持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比赛、技能技艺传承“三管齐下”,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较好地提供了人才和技能支撑。但我省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些工作亟需推进。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技能人才达到1046.6万人,但只占总就业人数的20.29%,而且我省技能人才中,中、低技能人才占72.11%,高技能人才只占27.89%。因此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技能人才上层次的任务非常紧迫。为此,韩立群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保障。加强人社、教育、科技、工信、工会等各部门的协调联动,从教育培训、薪资待遇、考核激励、聘用管理、福利保障、社会地位等多个维度,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公共政策保障。尤其是要针对农民工群体、灵活务工群体、制造业一线操作工工作环境差、薪资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现状,完善相应的公共政策。破除企业人事管理和职工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让工匠技能人才能够参与到产品研发、市场调研、企业管理中来。各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高技能工匠人才兼职、挂职工作,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认同感、幸福感与价值感,让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从业者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是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推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总结推广工程技术领域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贯通的经验做法,打通上升通道,让更多的高技能职工成为工程师。加强技能创新、工匠技艺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工作。推动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现代职业伦理建设,改变企业和职工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观念,既要让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和职工发展,同时避免企业间相互恶意挖人的现象。

三是推动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大大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推广双导师制,让企业资深工匠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的敬业态度。在职业院校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推动燕赵文化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燕赵文化是一种“爱国爱家、质朴无华,开放创新、博采众长”的地域文化,对于弘扬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正面意义。宣传、文旅等部门要广泛宣传地域传统文化和原生态文化产品,大力抢救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业技艺,通过多种形式保全匠人技艺的相关资料。加强对“老字号”“百年老店”等传统手工业的“诀窍”“心法”的“解码”工作,在注重知识技术产权保护的同时,提高工匠技艺传习的效率,扩大他们的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燕赵物产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五是进一步叫响做实“河北大工匠”品牌。把“河北大工匠”纳入省委省政府正式表彰项目,强化各级培养选树工匠人才工作力度,形成工匠人才梯队,为工匠人才脱颖而出提供长效制度保障。积极选树优秀工匠人才典型,提升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广泛宣传他们工匠精神和先进事迹,宣传他们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实践。要通过产品、作品,推动工匠精神的具象化呈现,借鉴古代社会“物勒工名”办法,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责任追溯,对精美作品、产品进行溢价或奖励,让工匠精神不仅赋予产品灵魂,也赋予产品价值,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燕都融媒体记者宗苗淼、卢伟丽 图/郑荣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