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在东汉历史上,发生过一件感人肺腑同时又振奋人心的事情,当时被派往西域地区镇守边疆的将士耿恭和关宠等人,因为西域匈奴反击,导致被围困在西域地区,当时东汉完全不知道他们的死活,为了营救已经被围困一年多的关宠等人,东汉政府组织了一场不计代价和损失的营救活动。

这次营救活动总共安排了7000援兵从东汉出发,经过柳中城后只有2000人继续翻越冬天的天山山脉最终抵达疏勒城,将耿恭等26人营救回家,等到一行人再次抵达东汉时,耿恭等26人已经仅剩13人,历史上将这次营救活动称之为“十三将士归玉门”。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耿恭等人被围困

匈奴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遭受西汉挫败,在很长时间里不敢造次,可是随着西汉的灭亡,天下大乱,匈奴趁机再次发展壮大起来,到了光武帝刘秀建立起来东汉的时候,匈奴也已经变得强大,东汉初年,各方面尚且不够稳定,光武帝自然是没有余力去收拾匈奴的。

一直发展到汉明帝时期,东汉各方面情况有所好转,这个时候东汉朝廷才安排队伍去收拾匈奴,大汉朝毕竟国力强盛,再加上当时汉朝尚武的精神尚且比较明显,所以东汉军队进攻西域之后,匈奴很快就落荒而逃,东汉得以再次占据西域地区。

既然西域地区攻打下来了,总不能直接就走掉,不安排人留下来镇守吧?天高皇帝远的,要是没有人留下来镇守,估计这边东汉军队还没有到家,那边匈奴就继续造次了,考虑到这些问题之后,东汉朝廷打算在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耿恭和关宠、陈睦三人被安排留下来镇守西域,东汉朝廷每人给了他们数千士兵。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结果东汉军队主力军前脚刚走,匈奴就率领大军来袭击耿恭等人了,在匈奴大军的逼迫下,关宠和陈睦、耿恭三人打算退居到疏勒城继续抵抗,结果当退到柳中城的时候,关宠与陈睦就已经战死,仅剩下耿恭带领少量士兵退居到疏勒城。

疏勒城其实就是一座孤城,当耿恭他们一行人进入到疏勒城之后,就深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匈奴为了对其赶尽杀绝,直接将外边所有的粮道封锁,想要将耿恭他们活活饿死在疏勒城中,结果耿恭一伙人最开始拼命挖地数十丈,坚持不懈挖出生命之水,当匈奴抵达疏勒城,发现耿恭等人从城门口往下倒水,于是明白耿恭一伙人还没有断水断粮,匈奴想要强攻疏勒城,却始终无法攻克。

耿恭等人在城中其实早就弹尽粮绝,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将弓弩上的皮割下来烧了吃掉,以此维持生命,匈奴经过长时间攻城依旧没有取得胜利,打算用美女金银等东西来引诱耿恭投降,结果耿恭把前往劝降的使者杀掉,并且直接烤熟吃掉,后来岳飞在《满江红》中还曾感慨“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说得就是当时耿恭等人宁死不屈的精神。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靠着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心中的信念,耿恭等人硬是在疏勒城苦苦熬了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里边,他们连生存下去都成问题,却依旧坚守大汉朝的那种民族气节,以至于匈奴强攻而始终无法得逞,这样的一群士兵,东汉朝廷怎么可能忘了他们呢?

东汉朝廷营救耿恭等人

耿恭其实已经写信去东汉朝廷请求支援了,当信件送到朝廷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后了,当时刚好遇上汉明帝驾崩,没有人出来拿主意,所以营救耿恭等人的事情只能暂缓,这一缓就又是几个月,等到汉章帝继位三个月后,才正式开始讨论营救事宜。

此时的朝廷主要分为两个派系,大多数人和司徒鲍昱保持相同观点,他们认为必须去营救耿恭等人,因为当时汉军处于危难之间,要是朝廷抛弃了他们,对外则纵容了蛮夷的暴行,对内则伤害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心,如果以后国家有难,还有谁愿意去为国卖命呢?

另外一个派系以司空第五伦为主,他们觉得西域距离京城路途遥远,单纯将信件传到京城,都已经是几个月时间了,再加上汉明帝去世那段时间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件事情,前前后后到现在快一年时间,耿恭等人几乎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与其做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营救活动,还不如直接放弃。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当然双方的说辞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在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面前,很多时候现实主义还是敌不过理想主义,最终汉章帝打算听从鲍昱一伙人的建议,不管是死是活,都要派人去一探究竟,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才是大汉朝的作风,怎么可能就这样让镇守边疆的将士死得不明不白呢?

汉章帝安排王蒙以及范姜等人带领共计7000多士兵浩浩汤汤出发,汉军士气高昂,所到之处,皆取得胜利,匈奴被打得措手不及,可是到了柳中城之后,汉军却发现关宠早已经去世,于是汉军内部出现不一样的声音,王蒙等人认为耿恭他们一定都去世了,没有必要继续寻找,还不如直接回家。

可是范姜(从前就是耿恭的手下,两人感情较深)则坚决相信耿恭还活着,于是汉军兵分两路,以王蒙为首的那些共计5000人左右的军队选择打道回府,范姜带领2000人左右继续翻山越岭,经过天山山脉,抗击重重困难,最后抵达疏勒城外。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城中的耿恭等人听说外边是东汉军队范姜等人来援救自己了,激动不已,迅速打开城门,双方相见而泪流满面,此时耿恭已经只剩下25个战士和自己一起死守疏勒城,这种精神和气节,让范姜再一次对昔日的领导刮目相看。

仅剩的26人,经受了恶劣环境和饥寒交迫的摧残,看起来瘦骨嶙峋,黑瘦无比,衣服褴褛看上去叫人心疼,范姜找来一身衣服给他们穿上,随即赶路返回京城,几个月后,耿恭等人终于抵达京城,可是仔细一数,当初一起出发的26人,仅剩下13人了,其余13人早已与世长辞。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结局

抵达京城之后,汉章帝亲自接见了耿恭等人,范姜亲自为老领导耿恭一群人沐浴换衣服,这群在疏勒城坚守一年时间,任凭环境多么恶劣也坚决不投降的战士,终于正式回到了东汉帝国的怀抱之中。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为了对这群战士宁死不屈的精神进行奖励,汉章帝对活着回来的13位战士都给予厚赏,其中耿恭原本就是督蔚,现在被升任骑督蔚、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相当于副市长)、张封为雍营司马、范姜为共县丞,其余九人为羽林。

他们在一年的时间内,完美实现了连升五六级的奇迹,不得不说汉章帝对他们的奖赏已经很不错了,至于有人说为何没有对耿恭等人进行封侯呢,事实上这就和当时汉朝的封侯加爵政策有关了,他们遵守无功不封侯的政策,就算是诸如李广一样勇猛果敢,为大汉朝卖命一生之人,因为没有立功,也不可能封侯,耿恭虽然坚持了一年时间没有投降,精神可嘉,可是在战功方面,实际上耿恭不仅没有立功,还把城池搞丢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在那样的环境下,古往今来,能够像耿恭一样坚持下去始终不投降,不屈服的人,想必也就有诸如苏武之类的人能够做得到了,要不是内心对国家充满爱意,要不是对国家充满希望,要不是坚决不愿意给国家和民族蒙羞,谁能够做到如此义无反顾呢?诸如这样的精神和人物,不管中华民族继续传承多少个春秋,我们都不该忘记。

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仅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一种强国的气概

结语

汉章帝虽然继位的时候年仅18岁,可是他能够做到力排众议,坚决让7000人不计代价去西域营救耿恭等人,创造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佳话,不得不说汉章帝已经是一个十分不错的皇帝了,他不仅彰显了一个皇帝的胸怀,也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国的气概,耿恭等人能够得到营救,也算是一种幸运!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