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曆史上,發生過一件感人肺腑同時又振奮人心的事情,當時被派往西域地區鎮守邊疆的将士耿恭和關寵等人,因為西域匈奴反擊,導緻被圍困在西域地區,當時東漢完全不知道他們的死活,為了營救已經被圍困一年多的關寵等人,東漢政府組織了一場不計代價和損失的營救活動。
這次營救活動總共安排了7000援兵從東漢出發,經過柳中城後隻有2000人繼續翻越冬天的天山山脈最終抵達疏勒城,将耿恭等26人營救回家,等到一行人再次抵達東漢時,耿恭等26人已經僅剩13人,曆史上将這次營救活動稱之為“十三将士歸玉門”。

耿恭等人被圍困
匈奴在西漢漢武帝時期遭受西漢挫敗,在很長時間裡不敢造次,可是随着西漢的滅亡,天下大亂,匈奴趁機再次發展壯大起來,到了光武帝劉秀建立起來東漢的時候,匈奴也已經變得強大,東漢初年,各方面尚且不夠穩定,光武帝自然是沒有餘力去收拾匈奴的。
一直發展到漢明帝時期,東漢各方面情況有所好轉,這個時候東漢朝廷才安排隊伍去收拾匈奴,大漢朝畢竟國力強盛,再加上當時漢朝尚武的精神尚且比較明顯,是以東漢軍隊進攻西域之後,匈奴很快就落荒而逃,東漢得以再次占據西域地區。
既然西域地區攻打下來了,總不能直接就走掉,不安排人留下來鎮守吧?天高皇帝遠的,要是沒有人留下來鎮守,估計這邊東漢軍隊還沒有到家,那邊匈奴就繼續造次了,考慮到這些問題之後,東漢朝廷打算在西域地區設立西域都護,耿恭和關寵、陳睦三人被安排留下來鎮守西域,東漢朝廷每人給了他們數千士兵。
結果東漢軍隊主力軍前腳剛走,匈奴就率領大軍來襲擊耿恭等人了,在匈奴大軍的逼迫下,關寵和陳睦、耿恭三人打算退居到疏勒城繼續抵抗,結果當退到柳中城的時候,關寵與陳睦就已經戰死,僅剩下耿恭帶領少量士兵退居到疏勒城。
疏勒城其實就是一座孤城,當耿恭他們一行人進入到疏勒城之後,就深刻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匈奴為了對其趕盡殺絕,直接将外邊所有的糧道封鎖,想要将耿恭他們活活餓死在疏勒城中,結果耿恭一夥人最開始拼命挖地數十丈,堅持不懈挖出生命之水,當匈奴抵達疏勒城,發現耿恭等人從城門口往下倒水,于是明白耿恭一夥人還沒有斷水斷糧,匈奴想要強攻疏勒城,卻始終無法攻克。
耿恭等人在城中其實早就彈盡糧絕,為了能夠活下去,他們将弓弩上的皮割下來燒了吃掉,以此維持生命,匈奴經過長時間攻城依舊沒有取得勝利,打算用美女金銀等東西來引誘耿恭投降,結果耿恭把前往勸降的使者殺掉,并且直接烤熟吃掉,後來嶽飛在《滿江紅》中還曾感慨“壯志饑餐胡虜肉,談笑渴飲匈奴血”,說得就是當時耿恭等人甯死不屈的精神。
靠着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心中的信念,耿恭等人硬是在疏勒城苦苦熬了一年時間,這一年時間裡邊,他們連生存下去都成問題,卻依舊堅守大漢朝的那種民族氣節,以至于匈奴強攻而始終無法得逞,這樣的一群士兵,東漢朝廷怎麼可能忘了他們呢?
東漢朝廷營救耿恭等人
耿恭其實已經寫信去東漢朝廷請求支援了,當信件送到朝廷的時候,已經是幾個月後了,當時剛好遇上漢明帝駕崩,沒有人出來拿主意,是以營救耿恭等人的事情隻能暫緩,這一緩就又是幾個月,等到漢章帝繼位三個月後,才正式開始讨論營救事宜。
此時的朝廷主要分為兩個派系,大多數人和司徒鮑昱保持相同觀點,他們認為必須去營救耿恭等人,因為當時漢軍處于危難之間,要是朝廷抛棄了他們,對外則縱容了蠻夷的暴行,對内則傷害了戰士們的報國之心,如果以後國家有難,還有誰願意去為國賣命呢?
另外一個派系以司空第五倫為主,他們覺得西域距離京城路途遙遠,單純将信件傳到京城,都已經是幾個月時間了,再加上漢明帝去世那段時間沒有來得及處理這件事情,前前後後到現在快一年時間,耿恭等人幾乎沒有任何生還的希望,與其做一件沒有任何意義的營救活動,還不如直接放棄。
當然雙方的說辭都是有道理的,隻是在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面前,很多時候現實主義還是敵不過理想主義,最終漢章帝打算聽從鮑昱一夥人的建議,不管是死是活,都要派人去一探究竟,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這才是大漢朝的作風,怎麼可能就這樣讓鎮守邊疆的将士死得不明不白呢?
漢章帝安排王蒙以及範姜等人帶領共計7000多士兵浩浩湯湯出發,漢軍士氣高昂,所到之處,皆取得勝利,匈奴被打得措手不及,可是到了柳中城之後,漢軍卻發現關寵早已經去世,于是漢軍内部出現不一樣的聲音,王蒙等人認為耿恭他們一定都去世了,沒有必要繼續尋找,還不如直接回家。
可是範姜(從前就是耿恭的手下,兩人感情較深)則堅決相信耿恭還活着,于是漢軍兵分兩路,以王蒙為首的那些共計5000人左右的軍隊選擇打道回府,範姜帶領2000人左右繼續翻山越嶺,經過天山山脈,抗擊重重困難,最後抵達疏勒城外。
城中的耿恭等人聽說外邊是東漢軍隊範姜等人來援救自己了,激動不已,迅速打開城門,雙方相見而淚流滿面,此時耿恭已經隻剩下25個戰士和自己一起死守疏勒城,這種精神和氣節,讓範姜再一次對昔日的上司刮目相看。
僅剩的26人,經受了惡劣環境和饑寒交迫的摧殘,看起來瘦骨嶙峋,黑瘦無比,衣服褴褛看上去叫人心疼,範姜找來一身衣服給他們穿上,随即趕路傳回京城,幾個月後,耿恭等人終于抵達京城,可是仔細一數,當初一起出發的26人,僅剩下13人了,其餘13人早已與世長辭。
十三将士歸玉門的結局
抵達京城之後,漢章帝親自接見了耿恭等人,範姜親自為老上司耿恭一群人沐浴換衣服,這群在疏勒城堅守一年時間,任憑環境多麼惡劣也堅決不投降的戰士,終于正式回到了東漢帝國的懷抱之中。
為了對這群戰士甯死不屈的精神進行獎勵,漢章帝對活着回來的13位戰士都給予厚賞,其中耿恭原本就是督蔚,現在被升任騎督蔚、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相當于副市長)、張封為雍營司馬、範姜為共縣丞,其餘九人為羽林。
他們在一年的時間内,完美實作了連升五六級的奇迹,不得不說漢章帝對他們的獎賞已經很不錯了,至于有人說為何沒有對耿恭等人進行封侯呢,事實上這就和當時漢朝的封侯加爵政策有關了,他們遵守無功不封侯的政策,就算是諸如李廣一樣勇猛果敢,為大漢朝賣命一生之人,因為沒有立功,也不可能封侯,耿恭雖然堅持了一年時間沒有投降,精神可嘉,可是在戰功方面,實際上耿恭不僅沒有立功,還把城池搞丢了。
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在那樣的環境下,古往今來,能夠像耿恭一樣堅持下去始終不投降,不屈服的人,想必也就有諸如蘇武之類的人能夠做得到了,要不是内心對國家充滿愛意,要不是對國家充滿希望,要不是堅決不願意給國家和民族蒙羞,誰能夠做到如此義無反顧呢?諸如這樣的精神和人物,不管中華民族繼續傳承多少個春秋,我們都不該忘記。
結語
漢章帝雖然繼位的時候年僅18歲,可是他能夠做到力排衆議,堅決讓7000人不計代價去西域營救耿恭等人,創造了十三将士歸玉門的佳話,不得不說漢章帝已經是一個十分不錯的皇帝了,他不僅彰顯了一個皇帝的胸懷,也充分展示了一個大國的氣概,耿恭等人能夠得到營救,也算是一種幸運!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