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棣靖难之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运气之外,还有李景隆的神助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事情都是比较有趣且让人觉得出乎意料的,有的人明明看起来光鲜亮丽,拥有很多别人羡慕的东西,可是真实情况下,这个人却是一个悲剧角色,甚至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悲剧角色。

明朝时期的一个大将李景隆,从一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朱元璋与朱允炆两个皇帝都对他宠信有加,促使其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宠臣,可是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却主动打开大门迎接朱棣,这究竟是为何呢?他最后得到了怎样的结局?

朱棣靖难之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运气之外,还有李景隆的神助攻

李景隆身世

李景隆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加官二代,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元璋二姐家的亲生儿子),李文忠在投奔朱元璋之后,靠着不错的军事天赋,屡屡建立奇功,在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封了六位国公,李文忠因功成为其中之一,被朱元璋封为曹国公,同时追封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为一代曹国公。

在李文忠去世之后,曹国公的爵位顺理成章传给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李景隆成为第三代曹国公,带着父辈的希望,李景隆也是打算大展身手的,他从小饱读兵书,对书中的各种战略熟练掌握,分析起来头头是道,每每朱元璋找到他畅谈军事问题的时候,李景隆都能够滔滔不绝,朱元璋对这个外孙十分宠爱,觉得他应该是得到了李文忠真传了。

除了熟读兵书之外,李景隆在外表和气质方面,也是占据优势的,作为一个三代曹国公,靠着父辈的积累,李景隆一出生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所以他能够有恃无恐成长起来,天生高大威武、仪表堂堂的外貌,加上先天优良的家庭条件,李景隆和现在很多帅气的富二代一样,可谓是人见人爱啊。

正是因为朱元璋对李景隆足够宠爱,所以在李景隆年纪轻轻的时候,朱元璋就委派他到各地去练军,后来靠着这些基层经验,朱元璋将李景隆提拔为左军都督,加太子太傅,这样的地位,在当时可谓是首屈一指了。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打算为孙子朱允炆开路,于是将那些陪伴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纷纷清除,最终剩下一个耿炳文和年轻的李景隆两位拿得出手一些的武将,朱元璋打算将他们留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帮助朱允炆保护江山,很显然朱元璋当时对李景隆报以厚望。

朱允炆也看出了爷爷的意思,在自己登基之后,重用自己的表哥李景隆,在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先用耿炳文去对付朱棣,结果失败而回,朱允炆瞬间就不再信任耿炳文,而是将五十万大军全部交给李景隆,告诉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便宜行事。

李景隆接连吃败仗

接过重任的李景隆,想都没有想,直接带领大军就要去收拾自己的表叔朱棣了,此时此刻的他,估计内心充满建功立业的想法,毕竟自己以全国之力,去收拾一个地方诸侯,简直太容易了,可是等到李景隆到达战场上之后才发现,真实的战争与纸上谈兵区别太大,一下子自己就被朱棣打得有点懵。

朱棣听说朱允炆将耿炳文换成李景隆,瞬间松了一口气,他将北平交给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和姚广孝等人镇守,自己打算去找宁王朱权商量一下联合收拾朱允炆的事情,当然后来朱权不答应朱棣,就被朱棣使用离间计搞定了。

朱棣靖难之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运气之外,还有李景隆的神助攻

有了朱权八万大军和朵颜三卫的支援,朱棣的军事实力瞬间飙升,这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扎实基础。在朱棣离开北平这段时间,就算是李景隆收拾朱棣攻打北平的最佳时机了,要是当时李景隆抓住机会,一举拿下朱棣老巢,估计朱棣就危险了。

当时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朱高炽城内仅仅有几万人马,除了死守城池之外,朱高炽也就只能死守城池了。李景隆先派出瞿能带着一千多人去试探一下城内的情况,结果瞿能靠着一千多人就攻破了张掖门,守在那里等待李景隆大军支援。

李景隆到了那里之后,一看攻城这么简单,瞬间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这样的功劳怎么能让瞿能占有呢?还不如收兵回家,第二天再来好好收拾朱高炽,反正攻城如此简单,自己可以顺手捡个便宜。

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北平天气寒冷,当晚更是温度突然降低,城楼上到处结冰,直接把城墙都加厚了,等到第二天李景隆带领大军前往的时候,瞬间一脸懵,厚厚的冰块导致李景隆军队想要爬上城楼,也完全不可能,攻城更是难度颇大,在与朱棣(此时朱棣已经借兵回来,李景隆错过了最佳战机)展开战斗之后,李景隆很快就损失惨重,被迫只能撤兵向郑村坝方向逃跑。

朱棣靖难之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运气之外,还有李景隆的神助攻

朱棣率领大军乘胜追击,和朱高煦、张玉、朱能等人兵分五路,与李景隆血战到底,在朱棣一伙人的顽强抵抗下,李景隆损失惨重,在损兵折将十几万后,李景隆开始慌了,再这样下去,怕是要全军覆没,还不如及时撤离,留住实力改日再战。

李景隆遭遇百官弹劾

李景隆接连遭受失败,朱允炆仔细分析李景隆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最佳结论:李景隆的失败源于威信不够。为了让李景隆威信更足一些,朱允炆继续给李景隆追加了十万大军,让李景隆去北沟河讨伐朱棣。

李景隆经受了两次的失败,也总结了一下经验教训,把自己内心的那些小九九收起来,打算硬碰硬和朱棣来上一战,北沟河之战,在李景隆正确的安排下,一开始以绝对的军队优势打得朱棣毫无还手能力,朱棣儿子朱高煦以及大将朱能差点战死。

就在关键时刻,上天帮助了朱棣一把,随后朱棣采用疑兵之计巧妙转移李景隆注意力,最终反败为胜,打得李景隆措手不及,只能连忙带兵往德州方向逃跑,朱棣这个时候不慌不忙,把李景隆的降兵收为己有,随便一收编,就增加了十几万兵力,何乐而不为呢?

收完士兵之后,朱棣继续去德州收拾李景隆,李景隆没有办法再次逃跑,又给朱棣留了十几万大军,朱棣经过先后两次兵力扩充,现在也算是拥有几十万大军的队伍了,后边的战争,朱允炆就回天无力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朱棣攻破城池,自己人节节败退,看来是天意要朱允炆退位啊。

遭受如此之多的失败,李景隆再也没有借口说什么了,回去之后,百官纷纷弹劾李景隆,只有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原本就错误了,现在只能一错再错,继续支持李景隆,当然了,朱允炆也是依旧坚信李景隆会戴罪立功证明自己的,于是朱允炆不仅没有责罚李景隆,还把金川门交给李景隆防守,希望他戴罪立功。

说实话,李景隆此时已经被百官弹劾,自己肯定也知道继续留在朱允炆这里,自己是没有退路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加入朱棣队伍,说不定情况还会好一些,朱棣显然也看出了李景隆的犹豫,对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李景隆结局

等到朱棣打算攻打金川门的时候,偏偏上天要帮助朱棣,河面结了厚厚的冰,李景隆眼睁睁看着朱棣顺利渡河来到金川门面前,此时此刻的李景隆,估计也只能认命了,既然上天都要帮助朱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违抗天意呢?

李景隆直接打开大门,迎接朱棣进去,朱棣刀不见血刃,就取得最关键一战的胜利,面对这个连续给自己送助攻,最后还亲自给自己打开城门的外甥李景隆,朱棣啥也不说,直接封他一个大功。

等到朱棣靖难之役胜利,成功登基之后,更是将李景隆封为百官之首,国公之首,让其继续承袭曹国公爵位,授李景隆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加岁禄一千石,加封太子太师,一时间李景隆从建文朝的宠臣变成朱棣朝的宠臣了。

不过李景隆在朱棣朝没有快活多久,得罪了各种人物,就开始遭遇大规模的弹劾,根据当时弹劾的力度以及规模来看,很多史学家认为其实就是朱棣在背后指使大家的,为什么朱棣要这么干呢?

很明显朱棣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虽然李景隆连续给自己送助攻,但是李景隆率领大军讨伐自己,也没有让自己少吃苦头,自己重用李景隆,是为了做出一个贤君的样子,以此安抚建文朝的那些老臣,就连李景隆这种劣迹斑斑的大臣,朱棣都委以重任,其余的人,朱棣肯定不会收拾了。

当李景隆能够发挥的余热消失之后,朱棣自然将会收拾李景隆,不过他自己无法亲自下手,只能借刀杀人了,靠着百官的弹劾,朱棣顺利拿下李景隆,从此李景隆过着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再也没有了自由和实权,就这样活到永乐年末。

朱棣靖难之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运气之外,还有李景隆的神助攻

结语

朱棣能够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除了不错的运气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李景隆的屡次神助攻了,有了这些神助攻,加上李景隆还是朱棣的外甥,所以朱棣在登基之后,当然不会收拾李景隆,但是李景隆自己不懂得低调一些,得罪了太多人,遭到别人弹劾,引起朱棣对从前的回忆,最终得出结论:李景隆此人,不收拾压根就是不行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