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宗教的封建迷信与成仁

谈论这个话题,势必为宗教信徒们所不耻。宗教的本质,多数时候是扯大旗、敲锣鼓,行封建、树迷信,神秘得很。因为它的花团锦簇下让人心迷失自己,盲目痴心地信神,封堵住了人自己或者别人的建设性思想。

宗教的封建迷信与成仁

科学,从哲学角度观念,只能是一门学科,它是工具使用过程中经验总结和升华,属于物用的过程所产生的技术。从人文建设上观察,它对人心、人文的建设,只是起到验证和证得的效果,起到帮助的作用,不可能从思想上根本改变人心。

宗教的封建迷信与成仁

求仁得仁,常指人性和人道追求过程和追求成人的目标。成人,走向人生过程,也是人生目的及目标的达成。《孔子 卫灵公》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有杀身以成仁。”杀身己死,毁灭肉身,怎么能说是“完成仁的理想”?人的生命诞生之后,肉体死亡已经注定。个体肉身亡灭,人生达到目的,但并非一切结束。你求仁得仁的过程及是否实现得仁,作为个体生命成长与追求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留在红尘中,供人世间的人们论谈。因此,个人以为,孔子想告诉大家:有志的人和行仁的人,不会为了生命苟存,放弃人生理想,却肯放弃肉体存活来成全人生理想。这个生死观,仍旧封闭在社会系统当中,可以显见它具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也能从中窥见孔子对“天”(超越社会界、系统界)有他自己的信仰。所见他心安于仁,之所以无惧世间患难和肉体死亡的原因。

宗教的封建迷信与成仁

“里仁为美”孔了盛赞人生成长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于是才会有后面一句“择不处仁,焉得知?”这里的择,选择。择物,追求心的解放与解脱,需要考虑到自己内心感受、对方期许、社会规范这三个方面。在世俗红尘系统里,人与人相处,很自然要注意到行动者的自己感受、与行动相关的对方及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规范性评价。因此,乡里中有仁厚的风俗是为美,不选择这样的乡里居住,则丢失了是非之本心,不能称之为明智。要安定人心,怎么做?制礼乐,因为礼乐能安定人间秩序。(“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 三十八章)

以上所述,就社会系统建设而言,封建、迷信和成仁,看似不相关的三个词,内涵却十分的相同——固执己见,佛家所言“贪”“嗔”“痴”,皆能让人固步自封。

宗教的封建迷信与成仁

从社会系统之外的变化者观察,老子发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警示后人,莫过度关注礼之表与形。“礼之用,和为贵”,显现出礼正面用处。但在礼的背面,缺少发自内心真诚的感受,可能成为虚礼、假礼,最终会让众人发觉忠与信的寡薄,让社会系统下的人产生混乱。

宗教的封建迷信与成仁

作为社会系统人,观察后所得的观点,皆在验证和印证某时某地某域的可行或不可行,重在倡导。却不可轻易的去否定,也不要盲目并执着地迷信,否则自己成还未“成仁”却对进入了“封建”的行列当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