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宗教的封建迷信與成仁

談論這個話題,勢必為宗教信徒們所不恥。宗教的本質,多數時候是扯大旗、敲鑼鼓,行封建、樹迷信,神秘得很。因為它的花團錦簇下讓人心迷失自己,盲目癡心地信神,封堵住了人自己或者别人的建設性思想。

宗教的封建迷信與成仁

科學,從哲學角度觀念,隻能是一門學科,它是工具使用過程中經驗總結和升華,屬于物用的過程所産生的技術。從人文建設上觀察,它對人心、人文的建設,隻是起到驗證和證得的效果,起到幫助的作用,不可能從思想上根本改變人心。

宗教的封建迷信與成仁

求仁得仁,常指人性和人道追求過程和追求成人的目标。成人,走向人生過程,也是人生目的及目标的達成。《孔子 衛靈公》有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有殺身以成仁。”殺身己死,毀滅肉身,怎麼能說是“完成仁的理想”?人的生命誕生之後,肉體死亡已經注定。個體肉身亡滅,人生達到目的,但并非一切結束。你求仁得仁的過程及是否實作得仁,作為個體生命成長與追求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留在紅塵中,供人世間的人們論談。是以,個人以為,孔子想告訴大家:有志的人和行仁的人,不會為了生命苟存,放棄人生理想,卻肯放棄肉體存活來成全人生理想。這個生死觀,仍舊封閉在社會系統當中,可以顯見它具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也能從中窺見孔子對“天”(超越社會界、系統界)有他自己的信仰。所見他心安于仁,之是以無懼世間患難和肉體死亡的原因。

宗教的封建迷信與成仁

“裡仁為美”孔了盛贊人生成長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于是才會有後面一句“擇不處仁,焉得知?”這裡的擇,選擇。擇物,追求心的解放與解脫,需要考慮到自己内心感受、對方期許、社會規範這三個方面。在世俗紅塵系統裡,人與人相處,很自然要注意到行動者的自己感受、與行動相關的對方及社會大衆所接受的規範性評價。是以,鄉裡中有仁厚的風俗是為美,不選擇這樣的鄉裡居住,則丢失了是非之本心,不能稱之為明智。要安定人心,怎麼做?制禮樂,因為禮樂能安定人間秩序。(“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經 三十八章)

以上所述,就社會系統建設而言,封建、迷信和成仁,看似不相關的三個詞,内涵卻十分的相同——固執己見,佛家所言“貪”“嗔”“癡”,皆能讓人固步自封。

宗教的封建迷信與成仁

從社會系統之外的變化者觀察,老子發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警示後人,莫過度關注禮之表與形。“禮之用,和為貴”,顯現出禮正面用處。但在禮的背面,缺少發自内心真誠的感受,可能成為虛禮、假禮,最終會讓衆人發覺忠與信的寡薄,讓社會系統下的人産生混亂。

宗教的封建迷信與成仁

作為社會系統人,觀察後所得的觀點,皆在驗證和印證某時某地某域的可行或不可行,重在倡導。卻不可輕易的去否定,也不要盲目并執着地迷信,否則自己成還未“成仁”卻對進入了“封建”的行列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