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皇太极第二妃,父兄被杀,生育三胎,两个侄女成为大清皇后

在皇太极人生的早期阶段,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元妃钮祜禄氏,另一个是继妃乌拉那拉氏。可惜的是,这两个女人结局都不太好,元妃钮祜禄氏因罪被皇太极休弃,继妃乌拉那拉氏直接神秘消失,今天我们就说一下皇太极的这位继妃:乌拉那拉氏。

皇太极第二妃,父兄被杀,生育三胎,两个侄女成为大清皇后

父兄惨死于乌碣岩

乌拉那拉氏来自于海西女真四部中的乌拉部,父亲是乌拉部的贝勒博克铎。

关于乌拉部,我们前文中曾讲到,这个部落曾在1593年加入到征讨建州的九部联军中,但却被努尔哈赤杀得大败,甚至就连贝勒布占泰都被俘虏了。后来,乌拉部首领满泰被杀,布占泰在建州的支持下,回到乌拉部,成为新的首领,乌拉部与建州开始进入到蜜月期。

1603年,乌拉部首领布占泰将侄女阿巴亥送到了建州,阿巴亥成为努尔哈赤的女人。不过,此后乌拉部与建州之间的关系却开始恶化。

1607年,东海女真瓦尔喀部斐优城主策穆特赫请求归附建州,努尔哈赤派弟弟舒尔哈齐与儿子褚英、代善,前去迎接,谁知却在乌碣岩一带遭遇乌拉部士兵的伏击。褚英、代善兄弟二人奋勇杀敌,大败乌拉部,代善还杀掉了乌拉部的主将博克铎与硕色父子二人。

没错,乌碣岩一战中被代善斩杀的博克铎正是乌拉那拉氏的父亲,硕色则是乌拉那拉氏的兄长。

嫁到建州的乌拉公主

乌碣岩一战后,或许是害怕建州报复,布占泰便将叔叔博克铎的女儿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是布占泰的族妹)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时间为1608年。

当时,皇太极已经有了一位福晋,即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但他似乎对这位乌拉公主颇感兴趣,婚后的第二年,乌拉那拉氏便给皇太极生下了长子,取名为豪格。

1612年,皇太极嫡福晋钮祜禄氏因乘轿经过大贝勒代善与阿济格的府邸,同时也乘轿进入努尔哈赤的府门,被努尔哈赤严厉训斥,皇太极一气之下,便将钮祜禄氏给休弃了。随后,乌拉那拉氏取代钮祜禄氏,坐上了皇太极大福晋的位子。

皇太极第二妃,父兄被杀,生育三胎,两个侄女成为大清皇后

注:按照传统的说法,人们都认为被休弃的是继妃乌拉那拉氏,实际上是错误的。

《满文老档》记载:

汗曰:“初我未乘轿,诸福晋亦不乘之。斋桑古阿哥之母在时,轻漫于我,赴我家宴,来去皆乘轿,故因如此作恶致罪而死。又车尔格宜之妹豪格之母,来往其父家时,乘拖床经大阿哥、阿济格之门,也乘拖床进我之门。因其轻漫之恶行,以致获罪,被其夫弃之。诸贝勒勿辱新弟媳、子妇等;诸弟媳、子妇亦勿似昔致罪之福晋等,侮漫长者。”

根据这段记载,被皇太极休弃的是“车尔格宜之妹豪格之母”,豪格之母确实是乌拉那拉氏,但车尔格宜之妹却是钮祜禄氏,这里的豪格之母中的“母”,极有可能是嫡母的意思(钮祜禄氏是豪格的嫡母),因此,被皇太极休弃的很有可能是原配钮祜禄氏,而非乌拉那拉氏。

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乌拉那拉氏又给皇太极生下了次子洛格与长女(固伦敖汉公主)。1614年,皇太极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哲哲,当时,乌拉那拉氏还是以大福晋的身份迎接其进门的。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1621年乌拉那拉氏生下长女后,她便消失在了史料中,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大福晋已成了哲哲。也就是说,乌拉那拉氏是在1621年到1626年期间消失了,她究竟去了哪里?

第一种可能是因病去世,但从皇太极继位后不对其进行任何追封的态度来看,乌拉那拉氏又不像是因病去世。第二种可能就是乌拉那拉氏可能被皇太极给秘密杀害了。

皇太极第二妃,父兄被杀,生育三胎,两个侄女成为大清皇后

其实,皇太极初期大福晋的变更,很明显是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首先是出自建州内部贵族的原配钮祜禄氏被休弃,其次是来自乌拉部的贵族之女乌拉那拉氏神秘消失,最后是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的哲哲上位,大福晋的变更,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带有人为的因素。看到这,我们便不难猜测乌拉那拉氏的结局了,她已经不适合坐在大福晋的位子上了。按照皇太极的处事风格,并非做不出杀害妻子的事情。(注:大贝勒代善也曾杀妻,并未受到处罚)

飞出两只凤凰的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历史上出了两位皇后。

第一位是皇太极继妃乌拉那拉氏的堂侄女。

这位便是努尔哈赤第四位大妃阿巴亥,阿巴亥生前并没有做过皇后,不过,她生了三个英明神武的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后来,多尔衮成为大清的摄政王,利用手中权力,将母亲阿巴亥追封为孝烈武皇后,只不过,顺治帝亲政后,阿巴亥的皇后封号被追夺。

第二位是雍正唯一的皇后孝敬宪皇后。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同样出自乌拉部国主一脉,按照辈分,她是阿巴亥的族妹,同样也是皇太极继妃乌拉那拉氏的侄女。相比之下,孝敬宪皇后的历史地位,就要高得多了。

皇太极第二妃,父兄被杀,生育三胎,两个侄女成为大清皇后

子辰说:

皇太极继妃乌拉那拉氏虽然父兄惨遭夫家杀害,但她却深受皇太极宠爱,然而,政治形势的变化,却令她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一个不见踪影的结局,真是让人为其感叹与唏嘘啊!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太宗实录》《满洲实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