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去寺庙进香,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妙回8字躲过一劫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真正的乞丐做到皇帝的人,估计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他这么一个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草根逆袭的经典模范,但同时也是遭受不幸和苦难最多的人。他出生于1328年,那时候的中国处在政治腐败,底层人民遭受强烈压迫的时期。朱元璋祖上就是农民,到这一代几乎连农民都做不下去了。

朱元璋去寺庙进香,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妙回8字躲过一劫

他的父母都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靠给地主刘德打工为生。他家生了几个兄弟,他原来的名字叫做朱重八,意思是他在族中排行老八。不过恶劣的生存环境,兄弟很多的他生活更加艰难,不过他的母亲倒是对他充满了希望,常常对他说:

“太后(朱元璋母亲)尝谓仁祖(朱元璋父亲)曰:‘人言吾家当生好人。今诸子皆落落,不治产业’,指上指朱曰:‘岂在此乎?’”

不过估计当时的朱元璋对这话也没啥感觉,最多觉得自己会比常人的命运好一点儿吧。但是他还没有感受到自己命运的好处,就马上感受到命运对他无情的打击。不到16岁的时候,由于家乡遭遇瘟疫,去世了,当时的他居然找不到一块地来给自己的父母安葬,好在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块土地草草安葬了自己的父母。

朱元璋去寺庙进香,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妙回8字躲过一劫

没有土地、没有产业的朱元璋和自己的哥哥“兄为我伤,我为兄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无奈之下,他哥哥去给人做了上门女婿,而他则选择入黄觉寺当和尚。当时的和尚有非常大的权力,甚至有的可以随意出入皇后的宫闱之中,朱元璋希望做和尚能够吃一碗饱饭,不过来了不久之后,他估计就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后悔了。

寺庙里面真正能够享受特殊待遇的是那些方丈、主持、和有关系的人,而向他这种被拉过来的小和尚饭是吃不饱的,还有没完没了的活干,据说有一次在打扫一个佛像的时候,朱元璋憋了一肚子鸟气 ,在佛像后面写上发配三千里,然后拿扫帚给佛像痛打了一顿——虽然佛像不会痛,但他心里的怨气倒是消解了不少。

朱元璋去寺庙进香,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妙回8字躲过一劫

做和尚的日子朱元璋肯定是十分的不喜欢的,他后面做了皇帝评价“国家懒虫,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不过当和尚多少还是能吃点儿东西的,但是没过几个月,和尚也当不成了。因为天下大乱,粮食紧张,庙里把那些地位低下的和尚都赶出去“化缘”,其实就是当乞丐,没有关系的朱元璋当然也在“化缘”之列。

这时候的朱元璋才17岁左右,没有生存能力也没有关系的他又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了,他后面自己描述当时的心情是“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准确来说,17岁的少年还是个半大的孩子,这时候孤苦伶仃的朱元璋: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而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朱元璋去寺庙进香,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妙回8字躲过一劫

不过这也加深了他对与和尚的憎恨,寺庙当中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那些方丈主持不愿意把粮食给他这样的没有地位的“小和尚”,名义上说是让他们去化缘,实际上就是把他们赶出去,任由自生自灭了。

一路乞讨的朱元璋甚至一度濒临饿死,走到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一点儿东西了,马上就要饿死在路上了,这时候他看到村边有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鲜红的柿子,饿疯了的朱元璋拼尽最后一点儿力气爬上柿子树去摘柿子吃,一连吃了十几个,总算是活了下来。

25岁的时候,在同乡的介绍下朱元璋加入了起义军,从此朱元璋的人生走出了低谷,从一个士兵做起,再到带十几个人的小队长,到带几百人的小头目,到开始自拉队伍,最后终于建立了明朝,成了皇帝。

朱元璋去寺庙进香,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妙回8字躲过一劫

这时候的朱元璋,想起以前的往事,不免尽是唏嘘,他专门去感谢那些给过他帮助的人,甚至同乡因为给了他一块土地埋葬父母而被封为侯。当年把他从饿死的边缘拯救出来的柿子树也被他“封尔为凌霜侯!”虽然只是一个形式,却也体现出他恩仇必报的性格。

于是他来到了寺庙,去见曾经的那些和尚。一般人进寺庙,都要向佛像磕头。不过这个让朱元璋吃尽苦头甚至沦为乞丐的佛像肯定是得不到朱元璋的磕头的,更何况当时的他已经是天子,岂有中国天子向佛像磕头的道理?不过他自己却不说出来,准备要找找和尚们的麻烦。

看到来迎接他的主持,朱元璋淡淡地问到:“朕,要跪吗?”

朱元璋去寺庙进香,问方丈:朕要跪吗?方丈妙回8字躲过一劫

老方丈也是人老成精,可能以前也见过或者听说过还是小和尚的朱元璋的事迹,他心里岂能不知道朱元璋对这个佛像一肚子鸟气,更是对他们这些和尚一肚子鸟气,而且朱元璋虽然做了几个月的和尚,却根本就不信鬼神之说。这时候的他如果还摆谱说什么你要跪拜佛祖,估计能被朱元璋拉出去给活剥了。

于是他来了8个字:“真佛不必参拜泥佛。”算是向朱元璋低头,朱元璋也就没有怎么去追究他们的责任了,方丈躲过一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