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早年的好友汤和为何不在明朝开国六公之列?

在开明功臣中,汤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

他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参加造反的“领路人”,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功臣。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汤和也是独当一面,领军讨平方国珍、陈友定,可谓功勋卓著。

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只被封为侯。

论资历,他是开国功臣第一。

论战功,他独当一面,平定方国珍、陈友定,也名列前茅。

比不过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还好说,为何连邓愈都能排到汤和前面呢?

战功不小,失误多

汤和驻守常州,屡挫张士诚;又担任征南将军,平定方国珍、陈友定;其后,又挥师北上,随徐达西征。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早年的好友汤和为何不在明朝开国六公之列?

截至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之前,汤和的战功看起来是很大的。

然而,汤和的重大失误也不少。

平定陈友定,是秋风扫落叶,击败对手的难度不大,难点在于招降纳叛,彻底平定,尽快抽身参与北上作战。

汤和确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1367年十一月出兵,正月就擒拿了陈友定,效率不错。

然而,在处置陈友定残余部队时却出现失误,导致陈友定余部复为乱。汤和再去征讨时又遭遇秀山贼的袭击,折损二指挥,遭遇失利。

最后,朱元璋不得不让李文忠替汤和擦屁股,直到当年闰七月攻取诸山寨,才彻底结束平闽战争。

其后,汤和又受命在明州造船,运粮到直沽,以支援徐达、常遇春北伐。

然而,由于飓风影响,汤和被迫将粮食改运镇江。

幸亏徐达、常遇春的北伐摧枯拉朽,没有顿兵城下,才没有引发粮运困难。

其后,汤和参与西征。

然而,汤和用兵不当,孤军深入,在山西韩店为王保保所败,使刚刚逃离大都的元顺帝为之振奋,部署反扑。

幸亏徐达善于用兵,将计就计,借力打力,才使西征取得大胜。

也就是说,汤和虽然说起来功劳很大,干成了许多大事,但实际上都干得不漂亮。

《明史》说汤和是因平定陈友定时的失误,“故不得封公”。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早年的好友汤和为何不在明朝开国六公之列?

实际上,汤和的失误绝不只一个,要不是队友厉害,汤和前述几次失误,都会坏事。

好酒失言

此外,汤和虽然多智,但好酒,而且常常口出狂言。

在守常州时,他曾有事求于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

结果,汤和酒后狂言:我现在守此城,如坐屋脊,帮谁谁就能得利!

朱元璋听闻此事,很不高兴。

可以说,换做别人,朱元璋早就收拾了。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早年的好友汤和为何不在明朝开国六公之列?

好在朱元璋对汤和知根知底,知道哥们就是酒后乱言,才没有多加追究。

然而,不追究,不代表朱元璋不记得这件事情,对你的恩赏肯定有影响。

这事,还真不怪人家朱元璋小心眼。

酒后妄言的毛病很多人都有,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胡说八道,非大将所应为。

功劳被比了下去

在开国六公中,李善长类似萧何,徐达、常遇春是顶级大将,这三位明显高一个档次,汤和是无论如何比不上的。

此外,李文忠、冯胜、邓愈,则是靠战功把资历更老的汤和生生比了下去。

到西征时,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位已在邓愈、汤和之前。

征伐山西后,朱元璋下诏,明确规定,冯胜在常遇春之下,汤和在冯胜之下。

资历略浅的邓愈,在很长时间内位在汤和之后。到西征之初,邓愈的地位与汤和基本相当。

然而,洪武三年,就是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前几个月,邓愈狠刷了一波功绩。他先是随徐达一起在甘肃大败王保保,俘敌8万余,随后又独自率军深入数千里,连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使河州以西皆纳入大明版图!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早年的好友汤和为何不在明朝开国六公之列?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邓愈的战功由此彻底甩开了汤和!

所以,大明封六公,倒不是什么名额有限,六公的功绩确实明显高出一个档次!

能力确实不算突出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汤和的能力放在开国名将中确实有不少差距。

大封功臣后的次年,汤和为征西将军,率领廖永忠等人讨伐割据四川的夏政权。

然而,汤和对瞿塘的严密防御估计不足,进展缓慢。

老规矩,还得靠队友帮忙。

傅友德自陕西走陆路出击,迅速打开了局面,并通知汤和,要汤和快攻。

然而,由于江水暴涨,汤和又驻师不前,想邓水稍平后再进军。

结果,当汤和慢慢悠悠进军时,他的副将廖永忠已经先行一步,连战连捷了。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早年的好友汤和为何不在明朝开国六公之列?

平夏战争,征西将军汤和本是主将。然而,论功之时,“傅一廖二”,没汤和什么事情。

次年,汤和又随徐达北伐,结果在断头山战败,又折一指挥。

直到洪武十一年,汤和守延安有功,才得以晋公爵,成了信国公。

洪武年间,汤和虽数战有功,但比起北伐的徐达、李文忠,平定辽东的冯胜,克服云贵的傅友德,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蓝玉,汤和的功绩确实太小了。

汤和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能力确实有限。

因祸得福,得以善终

汤和毕竟与朱元璋相知多年,对朱元璋的想法是能摸得准的。

徐达、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不想再让大将长期带兵了。

在朱元璋发话前,汤和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危险,遂主动请辞:臣老了,不能再担负重任了,请让我回去养老吧!

朱元璋大喜,立刻批准,好生赏赐。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早年的好友汤和为何不在明朝开国六公之列?

此后,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人陆续被杀,汤和得以善终。

汤和之所以得以善终,绝非只是因急流勇退的明智。

洪武年间,由于能力有限,在中后期的战事中,汤和较少被赋予重任,因此在军中的影响力也就小了。

像李善长、冯胜,都是在赋闲之后被赐死的。

威胁不大,才是免于被害的关键!

汤和资历老,战功不小。

然而,他虽有智勇,但在开国文武中,汤和的能力确实不算突出。

因此,尽管他又是征南将军,又是征西将军,南征北战,但战功并不突出,未能成为“开国六公”之一,是十分正常的。

虽然靠着累积战功,汤和到洪武十一年时仍能晋为公,但他算是眼睁睁看着别人蹿升到他的前面去了。

然而,正因如此,汤和的威胁不大,能够得以善终,算是因祸得福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