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建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一代雄主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恐怕也是让朱元璋临死也放心不下的一件事,因为太子朱标的早逝才不得已选了这位看上去过于柔弱的孙子。为了防止朱允炆压制不了朝中的功臣们,朱元璋将他们几乎屠戮一空。陪伴在朱允炆身边的,都是些文人,朱元璋看到这些书生,又想起镇守各处兵强马壮的藩王们,担心尾大不掉,于是颁布一条圣旨:朝廷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

建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朱元璋

朱允炆上台后没多久,为了巩固皇权,开始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只是建文帝的步子迈得实在太大了,自己的那些叔叔,在没有明显过错的情况下,被直接废为庶人,甚至被杀。周王、代王、齐王、岷王被废,湘王朱柏全家自焚。实力最强、野心明显的燕王朱棣,为了不落得和被废藩王一样的下场,在和自己的首席谋士,“黑衣宰相”姚广孝密谋后,开始起兵“靖难”。

建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朱允炆

“靖难”这个词不是朱棣的发明,朱元璋生前规定各地藩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靖难之役”本是以一藩之地对抗朝廷,实力本来极不均等。但朱棣不但是军事天才,煽动人心也很有一套,连建文帝派去监视他的军队也加入靖难军阵营,宁王朱权因被朝廷下令削减护卫也与朱棣合流,他的精锐蒙古卫士“朵颜三卫”大大扩充了靖难军的实力。靖难军直捣南京,一路上屡破朝廷军队,经过四年征战,攻破南京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纵火焚烧宫殿,不知所踪。朱棣夺取帝位,也就是明成祖(太宗)。

建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朱棣

其实削藩这个难题,有一个现成的答案,那就是“推恩令”。汉朝经过“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计策,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推恩令规定,诸侯国由长子继承改为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这样诸侯国就会越分越小,实力从之前可以和朝廷对抗,削减到只相当于一个县,再也无力作乱。其实朱允炆继位后高巍、韩郁先后上书请用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朱允炆为什么不采用呢?

建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汉武帝

其实明朝的藩王制和汉朝的分封制有本质不同,汉朝的诸王在封国就藩,有大片

实土

封地,那些封国都是独立王国,可以施行法令,铸造钱币,拥有军队。明朝的藩王没有封地,只有田庄,卫队数量严格控制,但边疆的藩王如燕王、宁王、肃王还担负着守卫边疆的责任,他们拥有边军的指挥权,实际掌控着边关的军政大权。推恩令的关键,在于分裂王国的封地,诸侯的力量都是建立在封地基础之上的,封地的减少意味着实力大减,最终变成一盘散沙。明朝藩王没有封地,推恩也无从推起。

还有,推恩令这种明显是削弱诸侯的“阳谋”之所以能顺利实行,还和经过了“七国之乱”后剩余的诸侯力量弱小,而汉武帝为首的中央政府实力强大有直接关系,如果是在“七国之乱”前,诸侯强横,朝廷弱势,此时要是施行推恩令,只会让诸侯立即起来造反。而朱允炆在朝廷缺乏精兵强将,自己的叔叔们兵强马壮又年富力强的时候贸然“削藩”,简直就是逼着他们造反。

建文帝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而要逼反叔叔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靖难之役

其实朱允炆削藩的动机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手法策略出了差错,如果他不是操之过急,一开始就施以雷霆手段,而是采取先削兵权,逐步减封,降等袭爵等手段,藩王们的反抗就不会这么激烈;或者趁藩王都在南京参加祭祀朱元璋的大典时,用军队一举将他们控制,可以一劳永逸。

朱棣坐上皇位后,继续削藩事业,他采取的手段比较温和,没有削去他们的爵位,而是减少藩王的护卫,严禁他们参与当地军政事务,甚至不准他们轻易离开王府。另一方面所有藩王都赏赐大量田庄,他们的子孙由国家供养,生的越多,朝廷发的钱也越多。这样一来,藩王和他们的后代成了被圈养的猪,他们的追求就是多生孩子多占地,到崇祯年间,人数超过二十万,生生把大明拖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