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党授予的最高荣誉,我一定要到现场来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坚定地说道。眼前这位老人,叫郭瑞祥,在党年龄已达84年,他是所有“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党龄最长的一位。
就这样,101岁的红军老战士郭瑞祥尽管已经年迈,但是他依然不顾家里人的劝阻,急忙从大连赶往北京进行参会。郭瑞祥身着绿军装,坐在轮椅上被授予“七一勋章”。
双手接过勋章,老人倍受感动,眼角早已湿润。老人的双手颤抖着,随后用右手在一本红色的纪念册上写下了八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看似简单却又繁重的八个字,郭老用自己的一生来进行实践与证明。

一、年少便有鸿鹄之志
郭瑞祥,来自河北魏县,他于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矢志不渝、初心不变的红军战士,16岁便投身革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郭瑞祥军功赫赫,陆续参加了冀南战役、反扫荡战役、肖渠战役等,并且表现得十分出色。在参与这些战役中,他也获得了不错的功绩,先后获得了许多枚勋章,分别为:“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郭瑞祥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经常是食不果腹,一家人需要天天为吃饭发愁。春天,家里缺少粮食,需要挖野菜进行充饥;冬天,郭瑞祥需要拾粪,他的耳朵和脚经常被凉飕飕的寒风冻得发红龟裂,甚至是溢出血来。
在郭瑞祥很小的时候,他在河北的一家乡间私塾读书,读书期间刻苦学习,了解到有关共产党的内容,接受了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
父亲也是乡医出身,他为村里的百姓看病几乎从不收钱。但却在郭瑞祥还很小的时候就遭受了地主阶级的迫害,在惨遭地主的毒打后,父亲便在大年初二这个举家团圆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
父亲走后,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妹妹,光景变得更加艰难了,这让年少的郭瑞祥印象十分深刻,便对只会一味奴役、压迫剥削底层老百姓的资本家十分抵触,与此同时,他更加期望公平正义,年纪尚小便立下了不凡的志向。
在郭瑞祥15岁的时候,他便在大人的带领下为党发传单、送消息,积极参加党的一些地下活动。在16岁那年,郭瑞祥便投身到革命的潮流之中。
那时候,郭瑞祥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帮助共产党推荐引进先进的大好青年,并且做好情报的收集、传达工作。作为党的政治干部,郭瑞祥致力于做好党的组织工作,他经常向周围的同志耐心讲解我军的宗旨、党的纪律,严肃讲明军队管理规章制度、组织纪律遵守的重要性。
1937年3月,郭瑞祥在战乱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入党后,郭瑞祥一生始终追随党,为党和国家奔走效劳,奉献自身,默默无闻。1939年初,郭瑞祥带领了一支40多人的队伍,加入了当地的八路军,不久后他便带领这支军队去往河南濮阳。
谈起加入八路军,郭瑞祥总是觉得十分亲切,对共产党有一种特别的好感。他饱含激情地说:
“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他们都格外友善,形同手足。”
当初,郭瑞祥参军时就感到无比光荣,因此对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十分热爱。
二、军功卓著,忠诚爱党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凌更加变本加厉,国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险恶,动荡与冲突不断交替。郭瑞祥依旧不惧危险,他积极牵线,只为发展共产党员,为党支部注入革命血液。在村里组建起了党支部,为部队收集了大量情报。
1940年5月,肖渠战争爆发。在鲁西南,有一个地方叫肖渠,日军兵分两路,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发起猛烈的进攻。当时两军对峙,战况十分激烈,许多沟壑都被士兵们的鲜血染红了,周围到处都是横躺着的尸体。
日军的炮火不断袭来,在枪林弹雨中,子弹横飞,战火纷飞中,郭瑞祥命令战士们架起机枪向日军扫射,对日军实行进攻。战后,就在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郭瑞祥带领部下乘胜追击,缴获了敌人十几匹战马、一批骑兵步枪和一把机枪,这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6年9月,郭瑞祥担任了任东明县独立营政治委员,上级组织命令他带领150余名战士向敌人发起围攻。由于这个消息不慎泄露,敌人的军队增至1000余名,我方军队的人数处于下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
这场战斗从拂晓打到天黑,敌军有吃的喝的,后援力量尚且雄厚,可是我方士兵们却是滴水不尽,对体力消耗得特别大。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郭瑞祥便带领党员骨干组成了“尖刀班”突击组,拔刀冲击,勇敢的战士们像老虎一样蜂拥而上,为100多名被围困的战士杀出了一条血路。这场战役,郭瑞祥和战友们最终突围成功,郭瑞祥也因此荣获了二等功的佳绩。
三、要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在离休之前,郭瑞祥担任了贵州省都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在担任这个职位时,他都是公平无私,一心为了老百姓着想,从来没有为家里人谋求过任何私利。
离休之后的郭瑞祥,也没有放弃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他每天都需要学习,了解国家形势。有的时候,他还会招呼自己的孙子,让他逐字逐句念出来给自己听,听到振奋人心的金句,他还会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他始终认为,只有坚持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才能在政治上跟紧时代的步伐。随着年龄的增长,郭瑞祥只能戴着老花眼镜看书,右手呢,则是拿着扩大镜,认真读书看报的样子也是十分可爱了。有的时候,他也会用剪刀将报纸上的一些图片和文字材料,并且工工整整地拼凑在一起。
到了晚上,郭瑞祥为了了解国家的近况和大事,也经常蹲守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新闻联播》。郭瑞祥待的时间最长、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则是家里和干休所。在这方独特的“小天地”里,他坚持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在“象牙之塔”内依旧积极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因为多年担任政治干部,在增强部队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方面,郭瑞祥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他知道如何有效带领一支队伍,能牢牢掌控住队伍,确保部队成员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干休所里,面对年轻的干部书记,他总是谆谆教诲,将自己以往的政治干部经验一一传授给了年轻人。
郭瑞祥家有一个祖训:永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他的六个儿女深受父亲的影响,从来没依靠过国家,上山下乡、转业复员,都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工作直至退休。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下岗后,两个儿子便合力开起了一家小五金店,基本上能维持家里的基本生计。
直到获得“七一”勋章之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郭瑞祥表示:
“我17岁入党,一辈子跟党走,谈不上什么功劳。我活了101岁,在有生之年,要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
郭瑞祥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高风亮节的英雄品质必将流芳百世,万古长青。
文/林村村
参考资料:
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央广网
2、《战斗英雄郭瑞祥:百年足迹,丈量初心》,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