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说:“我受够了,再也不想成为你的工具人了!”

01

什么是工具人?

在地铁站出口,看到一对情侣模样的男女在激烈地争吵。

突然听到女生大声说:“我受够了,再也不想成为你的工具人了!”

那么,何为工具人呢?

工具人,网络流行语,泛指某人在不知情,或心甘情愿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帮助,任劳任怨,随叫随到地付出。

在情感、物质和经济上不求回报,一直像工具一样被对方使用或使唤。

2020年11月8日,工具人被《青年文摘》评选为“2020十大网络热词” 。

工具人的特点是毫无保留地付出,通常却不会得到哪怕是一丁点感情的回应。

因为对方在心里给你的定位,是物化的工具,而不是有情感,需回应,有情绪的人。

当对方用到自己的时候,某些工具人还会暗自窃喜,觉得终归是有用得到自己的地方了。

工具人爱一个人,会爱的没有自尊,爱得毫无保留,把自己放进尘埃里,还要踩二脚,即使这样,TA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毫不动摇。

她说:“我受够了,再也不想成为你的工具人了!”

02

做工具人不是我的选择,但我没有选择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典型的工具人。

她是家人的工具。父母亲友把爱都给了妹妹,对她永远不冷不热,需要用到她的时候,才会注意到她。

为此,她彩衣娱亲,拼命用各种扮丑的方式吸引关注、渴求爱。

她是同事的工具。阿龙偷钱,她想帮阿龙赔钱了事,却被误会成偷钱的人。

同事不但没替她说话,反而不顾及她平时的帮忙,关键时刻落井下石,致使松子无法在公司立足,失去工作。

她是男人的工具。她全心付出,爱得忘我,却被逼迫去做不想做的事,被家暴,被骗财骗色,最后也没有一个男人愿意为她停留。

所有这些被工具化的感受,带给了她致命的伤害------她被自己嫌弃。

她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她在成长中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她对外界的回应充满了低自尊,在不断被物化和压榨的过程中,只能消极地离去。

工具人往往没有强大的自我,没有清晰的原则和边界,TA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认可度,更多的来自他人的评价和外界的看法。

TA们倾向于在各种关系里寻找自我、获得确定性评价、构建内心的安全感,却活成了别人的人生。

她说:“我受够了,再也不想成为你的工具人了!”

03

社会关系里的工具人:狭义和广义

著名学者许子东老师在《圆桌派》里提到,社会关系中的第一社会关系和第二社会关系。

第一社会关系包括父母和亲人,属于狭义的社会关系。

第二社会关系包括朋友、亲戚、同事及其他人,这类属于广义的社会关系。

在第一社会关系中,我们通常心甘情愿地成为工具人,不求回报,在奉献的过程中充满了愉悦。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种从贡献中获得满足的状态,更多地体现于对家人的关爱上。

严歌苓的《陆犯焉识》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妻子全身心地爱着丈夫,但丈夫在留学回来后对妻子很冷淡。

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丈夫锒铛入狱。妻子没有嫌弃他,按时按点送衣送温暖,苦苦在外守候10多年。

后来,丈夫要转狱,她为了见他一面,生生在监狱附近等了7天。

当丈夫知道这件事后,被深深打动。他开始了彻底的反省和忏悔,觉得妻子的爱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东西。

20多年后,白发苍苍的丈夫出狱,但迎接他的老妻已经痴呆,认不出他了。

他每天伴着不认识他的老妻生活着,心中充满了感恩和平静。

他感谢自己尚有机会照顾深爱的妻子,可以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用行动来回馈这份深情。

在某种意义上说,前半生她是他的工具人,后半生他是她的工具人。

但人类的感情远超越于工具,对我们父母、亲人的付出,不应该用工具人来定义,它更多的是社会伦理链中心甘情愿的奉献,不受理性的考量。

我们从亲人的细心呵护中得到无私的爱和肯定,这种基于人类最纯真的情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也是亲情最原始的特质。

它不以回报和攫取为前提,而受者也自愿回馈以同样的爱和责任。

她说:“我受够了,再也不想成为你的工具人了!”

04

我们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工具人

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里说:

作为一匹疲牛,明知不堪大用,但废物何妨利用呢,所以张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

李家要我挨一转磨,也可以的;

赵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我背上贴出广告道:敝店备有肥牛,出售上等消毒滋养牛乳。

但倘若用得我太苦,是不行的,我还要自己觅草吃,要喘气的工夫;

要专指我为某家的牛,将我关在他的牛牢内,也不行的,我有时也许还要给别家挨几转磨。

如果连肉都要出卖,那自然更不行,理由自明,无须细说。

倘遇到上述的三不行,我就跑,或者索性躺在荒山里。

鲁迅先生的话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工作不能太苦;二是不能专属一家;三是尊重职业边界,不能损害文学的基本生命。

这个观点基本划出了作为工具的边界,它不同于全心付出、不求回报的工具人,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价值交换。

我们是老板的工具、朋友的工具、陌生人的工具,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利益对等互换。

它是有界限的,这种合作只存在于某一时间段,而且我们可以主动解除它。

康德说: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工具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

她说:“我受够了,再也不想成为你的工具人了!”

05

如何避免成为工具人?

阿德勒说: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工具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不够完整和丰满,也没有强大的自信心,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多地建立在别人如何看世界上,因而在看自己的过程中,容易盲从于别人的意志。

那么,该怎么避免成为工具人呢?

1、训练自己深度的独立思考能力。

要培养这个能力,最便捷的途径是读经典书籍。读书可以锻炼深层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你会练就一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

它们还可以带你到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经历不同的人生,让你视野开阔,增智长识,放大格局。

2、建立对生活的掌控感。

工具人在与对方相处中,经常会盲从于别人的思维和行动,掌控感极低。

那么,一定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与那个瑟缩在角落的自我进行对话,鼓励它坚强地站起来,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别人的指手画脚。

3、 自我觉醒。

不要把总结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主线,只有你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她说:“我受够了,再也不想成为你的工具人了!”

4、 建立自信心,从小事做起。

自信的行动要先于自信的想法,可以先完成一件小事,给自己点个赞,再挑战其他事情,然后逐步过渡到更高层面的自我肯定。

5、 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定位,尊重自己的任何情绪。

被当作工具人不是愉快的经历,要从中抽离,并重拾自信并不容易,允许自己的软弱和错误,正视内心,接纳和同情自己。

每个人都不能保证永远正确,关键是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财富。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我们没有办法掌控已经发生的事,但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回应它,在此过程中要坚定信念,肯定自己的价值。

不做工具人,减少生活中的自我物化,尊重自己,理性平和地去看待作为人的一切。

只要开始行动,何时都不晚,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