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說:“我受夠了,再也不想成為你的工具人了!”

作者:一二書影

01

什麼是工具人?

在地鐵站出口,看到一對情侶模樣的男女在激烈地争吵。

突然聽到女生大聲說:“我受夠了,再也不想成為你的工具人了!”

那麼,何為工具人呢?

工具人,網絡流行語,泛指某人在不知情,或心甘情願的情況下,對他人進行幫助,任勞任怨,随叫随到地付出。

在情感、物質和經濟上不求回報,一直像工具一樣被對方使用或使喚。

2020年11月8日,工具人被《青年文摘》評選為“2020十大網絡熱詞” 。

工具人的特點是毫無保留地付出,通常卻不會得到哪怕是一丁點感情的回應。

因為對方在心裡給你的定位,是物化的工具,而不是有情感,需回應,有情緒的人。

當對方用到自己的時候,某些工具人還會暗自竊喜,覺得終歸是有用得到自己的地方了。

工具人愛一個人,會愛的沒有自尊,愛得毫無保留,把自己放進塵埃裡,還要踩二腳,即使這樣,TA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毫不動搖。

她說:“我受夠了,再也不想成為你的工具人了!”

02

做工具人不是我的選擇,但我沒有選擇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典型的工具人。

她是家人的工具。父母親友把愛都給了妹妹,對她永遠不冷不熱,需要用到她的時候,才會注意到她。

為此,她彩衣娛親,拼命用各種扮醜的方式吸引關注、渴求愛。

她是同僚的工具。阿龍偷錢,她想幫阿龍賠錢了事,卻被誤會成偷錢的人。

同僚不但沒替她說話,反而不顧及她平時的幫忙,關鍵時刻落井下石,緻使松子無法在公司立足,失去工作。

她是男人的工具。她全心付出,愛得忘我,卻被逼迫去做不想做的事,被家暴,被騙财騙色,最後也沒有一個男人願意為她停留。

所有這些被工具化的感受,帶給了她緻命的傷害------她被自己嫌棄。

她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她在成長中沒有形成完善的人格,她對外界的回應充滿了低自尊,在不斷被物化和壓榨的過程中,隻能消極地離去。

工具人往往沒有強大的自我,沒有清晰的原則和邊界,TA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認可度,更多的來自他人的評價和外界的看法。

TA們傾向于在各種關系裡尋找自我、獲得确定性評價、建構内心的安全感,卻活成了别人的人生。

她說:“我受夠了,再也不想成為你的工具人了!”

03

社會關系裡的工具人:狹義和廣義

著名學者許子東老師在《圓桌派》裡提到,社會關系中的第一社會關系和第二社會關系。

第一社會關系包括父母和親人,屬于狹義的社會關系。

第二社會關系包括朋友、親戚、同僚及其他人,這類屬于廣義的社會關系。

在第一社會關系中,我們通常心甘情願地成為工具人,不求回報,在奉獻的過程中充滿了愉悅。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通過勞動來實作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種從貢獻中獲得滿足的狀态,更多地展現于對家人的關愛上。

嚴歌苓的《陸犯焉識》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妻子全身心地愛着丈夫,但丈夫在留學回來後對妻子很冷淡。

因為某種原因,導緻丈夫锒铛入獄。妻子沒有嫌棄他,按時按點送衣送溫暖,苦苦在外守候10多年。

後來,丈夫要轉獄,她為了見他一面,生生在監獄附近等了7天。

當丈夫知道這件事後,被深深打動。他開始了徹底的檢討和忏悔,覺得妻子的愛是天底下最珍貴的東西。

20多年後,白發蒼蒼的丈夫出獄,但迎接他的老妻已經癡呆,認不出他了。

他每天伴着不認識他的老妻生活着,心中充滿了感恩和平靜。

他感謝自己尚有機會照顧深愛的妻子,可以在她最需要他的時候,用行動來回饋這份深情。

在某種意義上說,前半生她是他的工具人,後半生他是她的工具人。

但人類的感情遠超越于工具,對我們父母、親人的付出,不應該用工具人來定義,它更多的是社會倫理鍊中心甘情願的奉獻,不受理性的考量。

我們從親人的細心呵護中得到無私的愛和肯定,這種基于人類最純真的情感是人格完善的基礎,也是親情最原始的特質。

它不以回報和攫取為前提,而受者也自願回饋以同樣的愛和責任。

她說:“我受夠了,再也不想成為你的工具人了!”

04

我們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工具人

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裡說:

作為一匹疲牛,明知不堪大用,但廢物何妨利用呢,是以張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

李家要我挨一轉磨,也可以的;

趙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我背上貼出廣告道:敝店備有肥牛,出售上等消毒滋養牛乳。

但倘若用得我太苦,是不行的,我還要自己覓草吃,要喘氣的工夫;

要專指我為某家的牛,将我關在他的牛牢内,也不行的,我有時也許還要給别家挨幾轉磨。

如果連肉都要出賣,那自然更不行,理由自明,無須細說。

倘遇到上述的三不行,我就跑,或者索性躺在荒山裡。

魯迅先生的話裡有三層意思:一是工作不能太苦;二是不能專屬一家;三是尊重職業邊界,不能損害文學的基本生命。

這個觀點基本劃出了作為工具的邊界,它不同于全心付出、不求回報的工具人,而是社會關系中的價值交換。

我們是老闆的工具、朋友的工具、陌生人的工具,這種關系在本質上是利益對等互換。

它是有界限的,這種合作隻存在于某一時間段,而且我們可以主動解除它。

康德說: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工具隻是手段,人才是目的。

她說:“我受夠了,再也不想成為你的工具人了!”

05

如何避免成為工具人?

阿德勒說: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彙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了解為生活方式。

工具人的自我價值體系不夠完整和豐滿,也沒有強大的自信心,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多地建立在别人如何看世界上,因而在看自己的過程中,容易盲從于别人的意志。

那麼,該怎麼避免成為工具人呢?

1、訓練自己深度的獨立思考能力。

要培養這個能力,最便捷的途徑是讀經典書籍。讀書可以鍛煉深層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你會練就一雙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慧眼。

它們還可以帶你到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經曆不同的人生,讓你視野開闊,增智長識,放大格局。

2、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

工具人在與對方相處中,經常會盲從于别人的思維和行動,掌控感極低。

那麼,一定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内心,與那個瑟縮在角落的自我進行對話,鼓勵它堅強地站起來,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别人的指手畫腳。

3、 自我覺醒。

不要把總結自己的權利交給别人,任何時候,都要有自己的主線,隻有你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她說:“我受夠了,再也不想成為你的工具人了!”

4、 建立自信心,從小事做起。

自信的行動要先于自信的想法,可以先完成一件小事,給自己點個贊,再挑戰其他事情,然後逐漸過渡到更高層面的自我肯定。

5、 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定位,尊重自己的任何情緒。

被當作工具人不是愉快的經曆,要從中抽離,并重拾自信并不容易,允許自己的軟弱和錯誤,正視内心,接納和同情自己。

每個人都不能保證永遠正确,關鍵是從錯誤中獲得經驗和财富。

羅曼.羅蘭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

我們沒有辦法掌控已經發生的事,但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回應它,在此過程中要堅定信念,肯定自己的價值。

不做工具人,減少生活中的自我物化,尊重自己,理性平和地去看待作為人的一切。

隻要開始行動,何時都不晚,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