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后,奉系一时群龙无首,东北政局呈不稳之势!

为了避免日军有可乘之机,也为了东北的稳定,时任督办吉林军务善后事宜的张作相,毅然出面维持局势。

张作霖死后,东北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由谁来继承张作霖的位置,主政东北!

在奉系军阀中,属张作相的资历最老,而且又是老帅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况且他一直以来都是东北的“二把手”,张作霖死后,自然而然应当由张作相继位。

但我们也知道,最后主政东北的并不是张作相,而是张作霖的大公子——张学良!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张学良为何能取代张作相,成为奉系的新首领呢?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有人说,张学良之所以能成为奉系集团的新首领,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嫡长子’,按照封建社会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张作霖去世后,自然得由张学良来继位。

当然了,这么说也没错!

在1927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挥师进驻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一跃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主政东北期间,张作霖虽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土皇帝”,但其无论是名头还是权力,都相对比较局限。

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其名头响,权力大!

若是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张作霖死后,自然而然得由张学良这个嫡长子继位。

但真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张学良之所以能成为奉系集团的新领袖,都是他老叔张作相力荐的结果!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图 | 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

张作霖死后不久,张学良便立即赶回了奉天,一方面着手办理父亲张作霖的丧事,另一方面则立即主持召开“东北元老会议”,准备选出奉系的新一任领袖。

在会上,东北各元老都一致认为张作相是主政东北的最佳人选。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在军中的威望,张作相都要比其他人高。

张学良也认为,只有张作相才是主政东北的最佳人选,他说道:“大元帅殡天,群龙无首,辅帅(张作相)是父执,功在东北,德高望重,愿即拥为首长,共济时艰,请大家同意。“

在几天后的“东北三省议会联席会议”上,张作相果然被各位参会代表一致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张作相成功当选后,张学良由衷感到高兴,他立即将东三省议会联合会的公推书和印信送上,以表示忠心拥护新一任的“大帅”。

东三省是张作霖打下的地盘,奉军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按理说在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应该当仁不让地接过父亲的基业才对,怎么会如此谦恭地甘愿让给非亲非故的张作相呢?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图 | 奉系军阀“二把手”-张作相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张学良的‘假惺惺’罢了,他这是‘以退为进’,故意让张作相觉得过意不去,然后再将大权交给他,这样一来,东北的那些元老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如果仅从结果上来看的话,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毕竟最后张作相确实是主动让位给张学良了,张学良也成功当上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一职。

但其实,张学良之所以要推举张作相来当这个一把手,完全是出于其他考虑,并不是所谓的“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张学良这样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图 | 少帅张学良

第一、张作相德高望重

张作相与张作霖是同起于辽西的金兰兄弟,其资格老,实力也最为雄厚。

张作相虽然出身绿林,后来又跻身进入军阀的行列,但他并非是一个贪婪暴戾之人,反而为人坦荡,大有儒将之风范。

比如在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后,张作霖曾主持召开会议,征求其他奉系老派人对郭部的处理意见。

郭松龄起兵反奉,对于整个奉系军阀来说,可谓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奉军诸部也遭到了一定的损失。

因此在大会上,吴俊升、张景惠、汤玉麟等人都主张严办,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奉军中,大致可以分为三派:一是以张作霖为首的‘老派’;二是以杨宇霆为首的‘日派’,也叫“洋派”;三是以郭松龄为首的‘土派’,也称“新派”。

“新派”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在奉军中大搞军事改革!

事实上,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图强,但这却损害到了汤玉麟、张景惠这些“老派”们的利益;

由于杨宇霆等“洋派”,主要是靠依附“老派”才得以壮大的,因此新派实行的这些改革,势必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所以正因如此,张景惠、汤玉麟等人才会主张严办,欲乘机杀一批来泄私愤,所以他们当场就表示要“斩草除根”。

尤其是杨宇霆,他更是以所谓的“若不严惩,就会危及总司令的事业”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依据,要求全部处决,以达到他彻底整倒新派之目的。

就在大家都主张严办郭部的时候,张作相发话了!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图 | 张作相(剧照)

张作相说:“郭松龄已经伏法,其他人都是我们的桑梓子弟,多年袍泽,应该让他们戴罪立功,一律免究,表示我们的宽大,以安郭部之心。若非杀他们不可,那就先把我张作相给杀了吧!我可不愿再看见这种不幸的惨剧在奉军内部重演了。”

从张作相的这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确实是一个心怀坦荡之人。

此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张作相为人清白,虽然身处“老派”,但与“新派”之间并无任何利益纠葛,更无深仇大恨。

张作相的挚诚感动了张作霖,最后除了郭松龄夫妇惨遭杀害之外,其余部众皆未受到惩处,从而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血腥屠杀,极大程度上维护了奉系的安定与团结。

当然,张作霖之所以没有下令清理郭部,除了张作相的极力劝谏外,也有出于对奉系中各势力均衡的考虑!

因为一旦将郭部全部处决,那么新派势力必将受到打压,如此一来,奉系中便只有老派和新派,而这是不利于奉军发展的,更不利于张作霖的统治。

所以在综合考虑下,张作霖采纳了张作相的建议!

张作相在督吉期间,主张“保境安民”,他积极修筑吉海铁路,兴办吉林大学,为吉林的建设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他还坚决反对种植鸦片,并带头不吸食鸦片,为人洁身自好,实在是难能可贵!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第二、张作相没有野心

张作相跟随张氏父子几十年,论其年龄比张作霖小6岁,比张学良大20岁,论其官职和在奉军中的地位,则仅次于大哥张作霖,但他却从未居功自傲,甘愿屈居副手之位。

这在“官本位”的旧中国时期,张作相的这种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1921年3月,黑龙江督军孙烈臣调任吉林督军,张作霖原本拟任由张作相为黑龙江督军,但被张作相婉言拒绝了,并极力推荐吴俊升出任。

他说:“论资历,我不如兴权(吴俊升字兴权),论年龄他也比我大,为了表示待人公正,不徇私情,请让兴权先升,这于我们的事业有好处,这对我们的前途事业有好处。”

如此质朴而真诚的语言,着实让人佩服!

在张作霖出任吉林督军兼省长时,奉军中很多人都觊觎他这个位置,尤其是杨宇霆早就虎视眈眈,张作霖怕他再谦让,于是便特派张学良去秘密告诉他一定要当仁不让,张作相这才肯就任。

所以你看,张作相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他跟那些视权如命的军阀们却不一样,他没有野心,而且识大体,顾大局,让这样一个人来主政东北,一定能不负众望。

正因如此,张学良才会极力推举张作相为新的奉军领袖!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第三、张作相有家国情怀

当时的东北,虽然是奉系军阀的天下,但日本人早已对其虎视眈眈,而且欲有占领东三省的企图。

张作相一直以来都反对日本侵略,颇具民族气节,这与张学良由于国恨家仇而痛恨日本的思想十分吻合。

比如在1928年5月,满铁代表逼迫张作霖与日本签订满蒙新五路‘承造’合同时,张作霖让张作相出面交涉签字。

对于这样的无理要求,张作相当然不能答应,于是在双方交涉时,张作相便以“困难颇大,不愿接受”为由,拒绝了日本人。

之后,张作相又密令吉林省议会向张作霖发出反对签订的电报,其电文中称:“把铁路建设权给予外人,将留下大患……无论日本人玩弄什么权术,亦断不能允许给他们以该项铁路权利,必须坚决拒绝。”

张作相拒绝签署丧失主权的条约,使得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欲有除之以绝后患的念头。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1933年东北全境沦陷后,张作相被迫退居天津,由于走的比较仓促,因此家中大部分财产都还留在关外。

那时候,张作相在天津要养活全家70余口人,开销很大,生活一度过得十分艰难。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在得知张作相的处境后,立即派使者前去请他回东北掌握军政大权,并表示如果他同意,就将他的财产全部归还。

结果,张作相义正言辞地回答道:“我姓张的宁愿饿死,也不会去当汉奸!”

过了不久,日本人又派人到天津,告诉张作相:“府上财物均封存,并派专员看守,辅帅可随时前来领取,如果辅帅不便前往,夫人来取也可以。”

当时,张作相的原配夫人赵氏已故,由二夫人操持家务。

二夫人知道张作相在吉林、奉天等地都有房产、存款和金银珠宝,加上现在家庭条件又不好,于是就对张作相说:“既然日本人都这样说了,那我就去一趟吧,能拿回来一点也是好都。”

不料,张作相顿时大发雷霆,怒斥道:“你好胡涂!日本人叫你还不是要拉着我,你去了还能回来?”

其实,日本人这样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东北沦陷后,他们就用类似的方法对付过张学良。

但张学良与张作相一样,并没有拿回自家的财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还,就还整个东三省。”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日本人见张作相毫无反应,于是又通过伪满政府通知张作相:“贵府财物现已集中在锦州,望派亲属来点交,并附上清单一份。”

张作相看后,立即哈哈大笑起来,嘲讽道:“小鬼子,小鬼子,你玩老子还差老鼻子远呐!”

然而,张作相最后也没有叫亲属去取,并告诫子女,谁也不准插手此事。

为了节省开支,张作相家中的主食里经常掺有苞米,而他每天则以生菜蘸大酱佐餐。

后来,远在西安的张学良闻讯后,便立即让人送去15万元,并祝告张作相要保重身体。

华北沦陷后,原奉系中的一批将领纷纷投靠日本人,并在日本人的怂恿下,前来拉张作相下水。

结果却遭到了张作相的讥讽:“我总还得给子孙后代留点德行吧!也不能叫东北父老兄弟姐妹骂我!”

当时,还有人威胁他:“辅帅,恐日本人不容啊!”

原本以为张作相会感到害怕,谁知他听后仰天大笑,说道:“我这个臭皮囊早已置之度外,就等着宪兵队来传我了!”

从此之后,他便吩咐下人,凡是在伪政府做事当汉奸的人,无论是谁,一律挡驾不见。

所以,正是由于张作相身上的这种爱国情怀,才使得张学良能不遗余力地推举他主政东北。

然而尽管如此,张作相还是力辞不就,他说:“大元帅生前对我的恩情天高地厚,我就是给汉卿(张学良字汉卿)牵马坠蹬也是应该的,请诸位和我一致拥护汉卿掌管东北大业。”

无论是资历、威望,抑或是战功,张学良都比不上张作相,那他为何还要极力推举张学良来主政东北呢?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身上,又有什么突出的优点呢?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为此,张作相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而且也很有说服力!

他认为,张学良虽然年轻,但他的文化水平、学识和才能,以及他在奉军中的影响力,都在自己之上。

自己虽然身经百战,阅历丰厚,但文化水平毕竟太低,才气不足,根本无法应对当下动荡不安、千头万绪之复杂局面。

事实上,张作相所言不虚,张学良的文化水平高,而且具有很高的学识和远见,年富力强,能很好地应对当下复杂之局面,所以让他来主政东北,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君臣观念”和“氏族观念”在奉系中已是根深蒂固,奉军中大部分将士都认为自己是“老张家”的兵,在张作霖去世后,也势必将由他的儿子接任。

当然,张作相之所以“让位”张学良,最重要的,还是张作相足够了解他!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张作相从小看着张学良长大,对他的可谓十分了解!

在张学良少年时期,就已经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才华。比如在1921年秋,张学良在日本参观甲午战争中从中国掠夺过去的“战利品”时,日本人曾故意问他有何感想,当时张作相也在场。

弱冠之年的张学良,不卑不亢地回答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过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了!”

张作相听后,心里立即给张学良竖起了大拇指!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作相便觉得,将来大哥张作霖百年之后,张学良一定是他的接班人。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亲任镇威军第二梯队司令,由于他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在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中大获全胜,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军唯一取胜的部队。此时的张学良,年仅21岁。

张学良23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镇威军第三军军长,24岁时又任第三方面军军团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率领第三军和姜登选的第二军为东北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很快便攻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战后,张学良还被升任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在他27岁的时候,曾指挥第三和第四方面军作战。

当然了,张学良升迁得如此之外,跟他老爸张作霖的重点关照是分不开的,但试想一下,如果张学良是个庸才,那么就是让他当了奉军领袖,最后也会搞得一团糟。

所以,张学良本身,还是具有一定能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张学良不仅带兵有方,而且培养的新势力雄厚,加上又经过几年的磨炼,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是羽翼丰满,完全可以掌管一方了!

正因如此,张作相才更加坚定了由张学良继承父位的想法,让张学良来主政东北,比起张作相自己,要强得多。

不过,为了能服众,张作相还特地秀了一波操作!

他先是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意思一一向奉系元老们说清楚,然后再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让这些人的思想得以转变。

接着,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再次召开会议,在准许张作相“辞职”后,然后再当场表决,推选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第二天正式宣誓就职。

之后,张学良又兼任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一职。至此,张学良正式成为东三省的最高领导者,全权主持东北军政。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张作相曾在东三省议会联合会上带头表示:“我们要坚决听从总司令的命令。”

所以,正是由于张作相的极力推举,张学良才得以成为东北的实际领导人。

在私底下,张作相又极为诚恳地对张学良说:“小六子,你放心,我们都会支持你的。在公事上面,如果我们不服从你的命令,你只管用军法来办我们;在私下里,你还是我的侄儿,你要好好干,你要是不好好干,我到屋子里拎着你耳朵,我打你耳光子。”

张作相说到做到!在张学良掌权后,张作相始终都尽心竭力辅佐他,对他的号令无所不从。

即便是后来张学良下令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张作相闻讯后虽然也感到突然,但却没有责备的语言,而是对他说:“办就办了吧,只是要好好办两人的后世,以安杨、常左右。”

张学良遵照执行,对杨、常二人加以厚葬,并抚恤了家属,很快便树立了个人威信,稳定了东北局势。

后来,张学良为了使国家走向统一,并一致对外抗击日本侵略者,便于1928年末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指挥。

张作相一直以来都不太信任蒋介石,因此在最初的时候,张作相对东北易帜的事情并不十分赞同,但见张学良决心已定,他也只能表示无条件的服从,最终实现了南北统一。

张作霖死后,众人一致推举张作相继位大元帅,张作相:让小六子来

张作相和张学良,一个是屡建功勋、德高望重的奉系元老,一个是干练有为、才华横溢的将门虎子,他们俩无论是谁出来主政东北,都是无可非议的。

当然,如果按照当时官场仕人们的心理来说,既然他们都具备这个资格,那就应该当仁不让。

然而,他们彼此却相互推举,都想让对方成为东北的一把手,如此真情实意、肝胆相照,着实令人羡慕。

而这件事,也对奉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及一致对外等,都起到了非常积极地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