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抗美援朝名将第【十六】期:“疯子战将”——王近山(中将)

他是经典抗战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素来以作战勇猛著称,人送外号——“王疯子”。从红军时期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王近山皆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曾被刘伯承元帅赞誉为:“一员难得的智勇双全的猛将”……

他就是开国中将——王近山!

世人都说王近山将军作战勇猛,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那,事实真是如此吗?

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王近山将军的经典事迹,如果你也对历史感兴趣,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说不定你会有所收获!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王近山将军

王近山,1915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湾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便没了母亲,8岁就给人家放牛,13岁给地主家当长工,从小饱受地主家的欺凌。

年少的王近山深知,这样下去,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穷人想真正站起来,就得参加革命。

1930年4月12日,鄂豫皖边区红军整编为红一军。同年6月,年仅15岁的王近山怀着阶级义愤,毅然加入了这支红军劲旅,正式成为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五连的一名战士。

在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的领导下,王近山正式开始了他为人民解放而南征北战的革命生涯。

1932年8月,黄安七里坪战役正式打响!

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红四方面军对国民党军的一次反击战争,同时也是当时红四方面军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恶仗。

当时,在七里坪一带,国民党军陈继承部以近20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我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而此时徐向前的手中仅有12个团。

尽管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但我军将士依旧奋勇作战,毫无惧色,趁敌人攻势受挫之机,徐帅立即指挥军队实施猛烈反击。随后,我军将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徒涉倒水河,与敌人厮杀成一团。

顿时,整个战场上厮杀声震耳欲聋,血肉横飞,致使敌军的飞机大炮施展不开。

当时,时任副团长的王近山也率部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在战斗中,他扑倒了一个大个子敌人。

王近山见此人长得人高马大,正面对抗肯定占不到便宜,于是便冲过去一把将那人抱住一同滚下山崖。敌军士兵当场身亡,王近山头上也被石尖戳了一个洞,但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此战过后,战友们都称呼他为“王疯子”。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王近山(中将)

实际上,王近山的这种“疯”,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它跟徐向前元帅还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我们知道,徐帅历来以“带兵有道,治军有方”著称,其练兵可分为五条:一练胆量,二练技术,三练战术,四练行军,五练作风。

而也正是在徐帅的严格要求和培养下,红四方面军部队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这一点,在后面的诸多战役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而王近山就是被这样一种环境带出来的一名勇敢战士,因此战斗中有如此表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七里坪战役结束后,王近山被提升为团长。而对于战友们给他的“王疯子”称号,徐帅曾这样诠释道:“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其实,人们之所以称王近山为“疯子”,并非只是他打起仗来不要命,而是因为他“敢为人所不敢为”。

1943年10月,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命率领第十六团返回陕北保卫延安。然而,在21日,队伍经过离临汾城不过几十公里的敌占区韩略村时,突然发现了敌情。

当时,王近山完全可以率部绕开,避免与敌人交火,但是,当他环顾四周,看到周围是打伏击的有利地形时,便当即决定干一仗再走。但政委坚决不同意,说此时敌情不明,且身上还有保卫延安的重大任务,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这个责任谁都承担不起。

但王近山却坚持要打!

22日晚,王近山便带领部队进入了伏击阵地!次日上午8时左右,由临汾方向传来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王近山赶紧拿出望远镜观察。紧接着,3辆小汽车和13辆运兵卡车出现在了王近山的视野里。

据估计,这支日军总数大约有200人左右,这对于准备“包饺子”的十六团的120多名将士来说,“饺子皮”和“饺子馅”的比例,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这支日军部队,是应冈村宁次所邀,前往太岳区观摩“铁滚式扫荡”新战法的,由冈村宁次的亲信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带队的一批骨干级军官,其中包括有一个旅团长,6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和中队长。

如果能顺利拿下,那么这将是一场丰盛的“饺子盛宴”,反之,如果拿不下,王近山不仅会损兵折将,还会遭到来自上级的责罚。

但此刻的王近山,信心满满!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敌军进入到我军设定的伏击圈内后,王近山一声令下,担任截尾任务的六连率先开火,紧接着,事先埋在日军行进公路上的地雷也开始接二连三响了起来,日军的汽车被掀翻在路旁,日军士兵也被炸得人仰马翻。

由于事发突然,日军完全没有准备,在遭到袭击后只能是仓皇应战,顿时分寸大乱,而我军居高临下,对日军展开了猛烈地打击。

随后,王近山见日军惊慌失措,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于是便索性命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向敌人发起冲锋。这一点,在《亮剑》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李云龙打仗,喜欢吹冲锋号,动不动就“全团上刺刀”,豪迈性格可见一斑!

最后,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血战,这近200名的日军全部被我军歼灭,而这其中大部分是日军的骨干级军官。正因如此,当时八路军中还传有“王疯子笑,冈村宁次跳”的笑话。

十六团在韩略村的这一战,有力地牵制了敌人,配合了腹地的“反扫荡”作战,是粉碎日军对太岳根据地“铁滚扫荡”的一次决定性战斗。

尔后,满怀欣喜的王近山便率军一路赶到延安,之后还受到了毛主席的专门接见,当时,毛泽东紧握着他的手说:

“我早就听说过红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了不起啊!”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在抗日战争期间,王近山先后出任八路军第129师772团副团长、769团团长、385旅副政治委员、386旅旅长等职,参加了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等诸多著名战役,并立下赫赫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先后出任太岳纵队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等职,并率部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定陶战役、淮海战役等。

特别是在1946年9月的定陶战役中,王近山率领第六纵队一举歼灭了蒋介石嫡系整三师,对当时的整个解放军南方前线,起到了扭转局面之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场战役中,面对国民党军大兵压境,为了表示抗战决心,王近山还向刘邓立下了激情豪迈的军令状:

“我们6纵坚决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次年3月,王近山出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与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大将一起,率军赶赴朝鲜战场,并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扬威异域。

尤其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王近山的“疯”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左右,时任“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美军四星上将范弗利特发动了所谓的“金化攻势”。

美第七师与南朝鲜军第二师集中了40多架飞机,320多门大口径重炮、以及127辆坦克和战车,对我志愿军第十五军驻守的上甘岭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当时,“联合国军”每天都要向上甘岭高地倾泻几十万发炮弹和成百上千吨炸弹,秦基伟将军率领的第十五军在给敌人大量杀伤的同时,自己也伤亡惨重。

而战役打到第七天的时候,十五军的第四十五师几乎都已经打光了。以至于多年以后,时任四十五师师长的崔建功将军在回忆当年的惨况时,心疼得直摇头:

连日的苦战,换来了大量的牺牲,但即便如此,秦基伟仍死战不退。到了10月18日,敌军又开始发动进攻,死战一天后,四十五师的前沿部队因伤亡惨重而不得不退守坑道。这是上甘岭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秦基伟将军

当晚,崔建功紧急召开作战会议,并将原来王近山给刘邓两位首长立的军令状,又重新对将士们“复述”了一遍:“打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

10月19日17时,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营在进行一轮齐射后,103门山野、榴弹炮立即进行阻拦射击。接着,崔建功便开始指挥部队向丢失的两处阵地发起反击。

最终,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终于将丢失的阵地重新给夺了回来。

然而没过多久,敌人对丢失阵地感到极为恼火,于是又开始投入大量兵力,并配合强大的地空火力向我军阵地发起猛攻。在经过七昼夜的连续苦战,连军预备队都上去了,但终因伤亡太大,不得不重新退回坑道。两处阵地,得而复失!

此时,王近山心急如焚,在他的指挥部里来回踱步,苦思良策。王近山不饮酒、不抽烟,感到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喜欢来回踱步。

终于,在王近山的一番苦思冥想后,一连串的对策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王近山叫来秦基伟,对他说:“你要是不行,我就让十二军顶上去。”秦基伟一听,赶紧站起来,对着王近山吼道:“我不下,不下,我死也要死在上甘岭。”

其实,王近山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并没有真的要秦基伟从上甘岭阵地上撤下来!因为没有人比王近山更清楚,想要打好这场仗,非这个敢打敢拼的“秦大刀”不可!

随后,王近山便命令正在换防去后方休整的李德生的十二军两个师四个团紧急返回前线,投入战斗,并全权交由秦基伟指挥,此外,再增调一个“喀秋莎”炮团,支援战斗!

秦基伟听后,高兴极了,随即便向王近山表态:

“只要兵团领导信任我,我就咬牙打下去,保不住上甘岭,我提头来见!”

10月30日晚10点左右,15军集中了100多门火炮,开始向597.9高地实施炮火准备,四十五师内部调整后,王近山又东拼西凑将12军31师调了过来,一同参加战斗。

今夜,他们将与美国佬一决高下!

然而,此战并没有那么轻易就结束了,敌我双方在上甘岭血拼了七天七夜,战到最后,只剩下意志了。

当时,“联合国军”先后总计投入了十七个营的兵力,但伤亡已多达7000余人。而秦基伟也很清楚,虽然他投入的兵力比敌人少,但伤亡的单位比例更大。

因此早在21日的时候,秦基伟经过反复斟酌,向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将军建议:先暂时停止反击,前沿部队转入坑道,以小分队活动和敌人周旋,将敌人牵制住,并同时调整作战部署,补充部队,研究战术,以策划决定性的大反击。

志司批准了秦基伟的设想,王近山对此也表示支持。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但是,当前沿部队转入到坑道作战后,战士们的处境相当艰苦。由于坑道越打越短,能容纳人的地方越来越小,因此烈士的遗体也只能暂时被停放在坑道里。

此外,由于敌军封锁得太过严密,坑道内缺粮断水,难以为继,很多战士只能舔吮坑道壁上的水珠,甚至是以人尿来解渴。虽然当时总部派了很多运输员带着粮食和淡水出去,但大都躺在了封锁线上。

一直到第九天,也就是28日当夜,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和两个火线运输员才成功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将三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了一号坑道。但萝卜吃多了烧心,所以坑道部队便建议送苹果。

随后,十五军团后勤部派出人员,星夜兼程到平壤一带紧急采购了3万多个苹果。当时,为了能够采购到更多的苹果,秦基伟等军首长也纷纷掏出了自己为数不多的“私房钱”。

但是,敌人的封锁实在太过严密,一大堆苹果一个都送不出去。当时,四十五师党委随即发出号召:“凡是送上去一篓苹果,记二等功。”

然而,还是没有一篓苹果能冲破封锁线。最后,只有一个苹果进入了一号坑道。

在电影《上甘岭》中,曾描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那个唯一进入坑道的苹果,虽然很小,但却在战士们手中转了好几圈才吃完。

这一幕,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伟大的坚韧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所以试问,这样的部队,是架设了几台大炮就能打败的吗?

对此,我只能说四个字——痴心妄想。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一直战至11月25日结束,总共历时43天。在此期间,敌我双方在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且投入的兵力、武器装备都在不断增加。

据记载,当时“联合国军”总计投入兵力60000余人,我军投入了4.3万余人。最终联合国军以损失飞机270多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的惨败告终。

在此战役中,我志愿军部队依托坑道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的冲锋25次,击退营以下的冲锋就多达653次。

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

上甘岭英雄阵地

然而,此次战役虽然打胜了,但王近山的脸上却丝毫没有表现出大捷的喜悦。因为在他的眼里,沉淀了太多的硝烟和生命,以数万将士牺牲换来的这场“惨胜”,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高兴起来的。

以致于在多年以后,电影《上甘岭》上映时,王近山将军看了还不到一半,就已经泪流满面,不得不中途退场。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军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向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其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

此战,不仅奠定了朝鲜半岛南北疆域的划分,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以至于很多人都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1953年秋,王近山将军从朝鲜战场回国,历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1955年9月,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将军在南京病逝,享年63岁!然猛将虽逝,雄风永存,王近山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