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换多少钱

前言

古往今来,人们从未停止过追求利益的脚步,有了钱便能够让自己“衣食无忧”。虽然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人们看似不注重有钱的商人,但其实古人也非常注重钱财。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有钱可使鬼,况于人乎?在这句诗中,很明显能看出作者想表达的“金钱观”:有钱,能够让人做任何的事情。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换多少钱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爱钱,在战争年代,很多爱国人士就甘愿为了国家和民族,无偿献出自己的财产。湖北就有一位老农曾经借给红军400大洋,虽然85年前红军给他写了一张欠条,但他却从没主动提及过。如今,老农的这张欠条又能换来多少钱呢?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

战争年代,在我国的河南、湖北等地驻扎的军队,被人们称之为“红一军”。这些将士们在当地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并且狠狠打退了敌人。虽然红军们这些做法非常英勇,可是在物资稀缺的年代中,将士们也同样面临“物资紧缺、经济萧条”的状况。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换多少钱

没有家,要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呢?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百姓们纷纷为红军捐出自己的财物和粮食,帮助红一军度过了那段困难时期。不过红军素来爱民如子,更不会白拿群众的钱财,所以红一军记住了所有曾伸出援手的乡亲们,并且为大家打下欠条,表明一定会将这些钱,悉数奉还给大家。在众多捐赠的农民当中,杨长银老人就是其中一员。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换多少钱

当时红一军驻守在孝感县,恰巧杨长银也住在这里。随后红一军想要扩充编队,但又拿不出足够钱,只能向当地的老百姓借。当杨长银得知这一件事之后,立即拿出自己家中的三百块大洋,并且向亲朋好友借100块大洋,把足足400块大洋交到红一军手中。随后,红一军也为他打下一张欠条。纵然有这样一段过往,可是杨长银却只字没提过此事,就连杨长银的家人都不知道这四百块大洋的事情。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换多少钱

直到杨长银老人去世之后,他的孙子杨明荣在整理其遗物时,才发现这张红军留下的欠条。这时距离借钱的时候也过去了85年,杨明荣也非常好奇,这张欠条到底能换取多少人民币呢?随后杨明荣便向当地政府报告此事,政府也很快就派人验证欠条的真伪,最终确定欠条的真实性,并且商定出来一个还款数额。

老人“借条”背后,代表其深明大义以及爱国情怀

当时,政府对于物价进行查询,并且咨询相关专家,最终得出一块大洋值100块的结论。最终换算下来,这张400大洋的欠条,共值人民币四万元。这张看似无足轻重的借条,在战争年间却是一家人的心血,这400块大洋,更无疑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杨长银老人,却在红军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全部的钱,这种精神远比这四百大洋更令人感动。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换多少钱

这四百大洋背后,也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百姓,对于红军的爱戴以及对和平的期望。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之人皆是为了利益往来,可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即使有了利益,但没有我们固守的家园,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战争时期,有很多”红色资本家“出现,他们甘愿为国家,付出自己的财产。

湖北老农翻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换多少钱

那些普通的百姓和村民们,能够为建国大业而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家,这些慷慨的行为,早已经不能用金钱衡量。与此同时,这400大洋也为战争胜利做出难以估计的贡献。老人看似是拿出自己的家底,但却也是抗战的一份子。老人的行为,与那些在战场杀敌的英雄们一样,都在为新中国的胜利,默默做奉献。任时光流逝,老人的后半生却从未提及过这张借条,这也能代表老人的深明大义及爱国情怀。

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同样有很多爱国的企业家,他们在赚钱之余,更会想办法回馈社会,表达一颗爱国的心。例如在疫情之中,为国出资的阿里、格力等,都是我们的爱国企业。无论是战争年代,慷慨解围的红色资本家以及平民百姓,又或是现在社会的爱国企业家,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义举背后,也包含更多的深意。

参考资料

鲁褒《钱神论》

司马迁《史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