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中正剑”为何物?看到“中正”二字,不少人都会认为这把剑代表着佩剑人忠心正直的品格。其实不然,这把剑是以我们熟知的蒋委员长的名字命名的,而获得这把剑,则说明此人与蒋介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出生,于1908年时赴日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蒋介石深受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影响,并且对日本剑道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就为后来“中正剑”的诞生埋下种子。

其实在二战前后,刀剑等冷兵器早已不是主流兵器,至多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备用武器,但随着刀剑数量的减少,许多军官开始将刀剑作为自身军人身份的象征,这一点在二战时的日本军人和德国军人身上十分明显。

为激军官,宝剑初现

蒋介石早年在日留学,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他自然十分认同军人佩剑的做法。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1918年,蒋介石响应革命号召,回到广州担任粤军作战部主任。军阀叛变时,蒋介石亲自保护孙中山长达四十多天。

自此,蒋介石深受孙中山信任,并顺势当上黄埔军校校长。

从那时起,蒋介石就成了我们口中熟知的“校长”。黄埔军校吸引无数甘愿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的青年入学,

第一批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作为校长的蒋中正将刻有自己名字的短剑赠予他们。这便是第一批“中正剑”的由来。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对于蒋介石而言,此时授予毕业生刻有自己名字的剑并非是为笼络人心,更多的仍是希望在北上革命前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不过,第一批“中正剑”是否是在此时出现,

史学界仍存在争议,毕竟当时的毕业照片中并没有中正剑的身影。

如果说“中正剑”最早在黄埔军校出现的说法存在争议,那么下面这次出现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1933年七月至九月,国军在庐山地区连续举行三期的军官训练。

训练将要结束时,蒋介石在驻地搭建一个辕门,并为此手书“军人魂”三字以振士气。之后团长陈诚向每一位完成训练毕业的学生颁发一把代表“军人魂”的短剑。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在短剑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四个大字,团长陈诚向大家解释,颁发这把短剑是希望毕业生能够效忠党国牢记使命。这也被认为是后来“中正剑”的起源之一。同时,

由于这一批短剑与军人魂密切联系,因此,“中正剑”也有

“军人魂”的别称。

“限量”到“烂大街”—多种多样的中正剑

庐山训练结束后,蒋介石便好像爱上了颁发“中正剑”。一来,颁发“中正剑”可以表达对军人的认可,提升士气;二来,蒋介石可以借助这一仪式笼络人心,强化自己的独裁统治。所以,

向军校、警校师生和训练团成员颁发“中正剑”便成为蒋介石的传统。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到这里,“中正剑”已经从最初的几十几百把变成几千甚至上万把。

就算如此,“中正剑”在当时也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和值得炫耀的藏品。

可这“中正剑”也跟如今的限量版球鞋一样,出现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

要想解释“中正剑”被仿造一事,就不得不从中国的时局入手。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虽然蒋介石达成所谓的“统一”,但各地军阀仍蠢蠢欲动。

他们在看到蒋介石颁发“中正剑”后便纷纷效仿,也向部下颁发刻有自己名字的短剑或者其他的佩戴物。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比如说,

湖南割据势力何键打造大批刻有“铁血”二字的戒指,并将其连同刻有自己名字的短剑一同赠予下属;山西地头蛇阎锡山向下属赠予名为“公道”的短剑,也因此山西有“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挂”的谚语。

正如前文所说,“中正剑”也和现如今的球鞋一样,或许其他军阀所做的仿制品不足以对它构成威胁,但之后从内部出现的“莆田系中正剑”确实让它的价值大为缩水。

在说明此事之前,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中正剑”的数量规模。以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庐山军官训练团为例,

在此次训练后,蒋介石临时决定颁发“中正剑”,如果按照人手一把的标准,那么至少颁发7904把。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以上只是“中正剑”第一次颁发的数量,倘若算上之后的军官训练团和军校、警校师生,每次“中正剑”的颁发都不下两万把。

再加上后来抗战时期增发的“中正剑”,保守估计“中正剑”最终数量不会少于五十万。

当然,仿冒“中正剑”的泛滥并不仅是因为“中正剑”本身数量庞大。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正式的《陆军服制条例》,条例规定国军军官必须佩戴短剑。随着条例的推行,短剑几乎是国军军官人手一把的装饰品。

许多人为争面子把手中的短剑说成是“中正剑”。这种鱼目混珠的行为无疑让“中正剑”大为掉价。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虽然国军颁发的短剑越来越多,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真假“中正剑”。由于《陆军服制条例》有着明确的规定,所以陆军配发的普通短剑剑柄上会刻有三朵梅花,

这种剑被统称为“梅花剑”,后来“梅花剑”也成为“中正剑”的别称之一。

关于“中正剑”,笔者还想为大家补充几个方面。首先,受制于战乱的时代背景和极度落后的工业体系,

“中正剑”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样式。更多的时候,每一次颁发的“中正剑”都和上次的有所不同。

此外,不同级别的军官佩戴的“中正剑”也是不同样式的。比如有些地方上的实力派以及蒋介石的嫡系,像这样级别的人物所佩戴的“中正剑”无论是做工还是设计都算得上上乘,数量自然也很少。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除给自己的部队颁发“中正剑”,蒋介石也会为了笼络人心而向地方军阀和实力派赠送“中正剑”,例如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都曾收到过蒋介石赠予的“中正剑”。

当然,作为毕业赠品的“中正剑”,也会根据毕业生的水平而颁发不同的样式。如今在古玩市场上比较值钱的“中正剑”,往往都是出自曾经的“高教班”毕业生之手。

讲完“中正剑”的样式,笔者还要为大家澄清一个关于“中正剑”的谣言。前文曾提到“中正剑”有许许多多的外号,如“梅花剑”、“军人魂”等,

其实“中正剑”也被人们称为“自杀剑”、“成仁剑”,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单单看到“自杀剑”、“成仁剑”这样的名字,很容易就能想到日本军人切腹自尽等军人自杀的场面,难道蒋介石赠予军官“中正剑”是希望军人“不成功便成仁”吗?

虽然蒋介石早年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但单凭其个人意志无法为国军树立起“不成功便成仁”、“为党国献身”之类的思想。

颁发“中正剑”最初的本意只不过是激励军队士气,加快对红军的围剿。那“自杀剑”、“成仁剑”的说法又出自何处呢?

1935年8月,国军四十一师中将师长张振汉在湘鄂围剿红军时,反被贺龙率军俘虏。此事不久之后传到蒋介石那,得知消息的蒋委员长在第一时间恼怒地斥责道:

“被俘虏和投降是军人最大的耻辱,我给他的中正剑呢?不知道不成功便成仁的道理吗?!”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蒋介石原本只是说句气话,不过身边人却都信以为真,谣言随之传播,最后大家都以为总裁之所以颁发“中正剑”是要求大家“不成功便成仁”,这便是“成仁剑”说法最早的出处。

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西安黄埔军校分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所收到的“中正剑”上都加刻“成功、成仁”的字样

,并且长度也增加到一米半,也正因如此,“中正剑”才正式有了“自杀剑”、“成仁剑”的外号。

但无论这外号的来源是怎样,“中正剑”要被用来自杀的说法早已被史学界定性为谣言。根据当时的记载以及后来保存下来的正品“中正剑”来看,

绝大多数的“中正剑”并不开刃。再加上它的长度,“中正剑”几乎是很难用来抹脖子的。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不过在正史的记载之中,“中正剑”确实与战场上杀身成仁的将领有过关联。解放战争中,王耀武曾经受困于济南地区,支援部队迟迟不能赶到,只有老部下刘炳坤率领的七个连赶来支援,还是一群连武器都没有配备的“穷兵”。

刘炳坤为报答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前去支援战事吃紧的地区,

王耀武十分欣赏刘炳坤的做法,把自己的“中正剑”交给刘炳坤,以示对他的重视。

在前线阵地上,刘炳坤通过电话说:

“如果阵地失守,请把我阵亡的消息告诉我的妻儿。”

王耀武回答说:

“你能有这种精神很好!有这样的精神,阵地一定可以守住!我会马上把你这种无畏的精神报给蒋委员长,提拔你为少将旅长!”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刘炳坤防守的地域主要是城区内的几座大楼。他本人驻守在当时的邮电大楼内,这座水泥钢筋建造的大楼能够抵挡大炮的炮弹,刘炳坤自认为非常安全。

但没过多久,华野攻城部队突破防线进入大楼,在楼梯和各个房间开始进行攻击。国民党守军利用一切物品,准备做最后的负隅顽抗。不过在解放军猛烈的攻势下,刘炳坤残部瞬间溃败。

在几乎沦为废墟的指挥部内,遍地都是无名的尸体。

屋内只剩下一个人未倒下,此人正是刘炳坤:他腹部和头部皆已受伤,胸口插着一柄短剑,上面刻着“蒋中正赠”四个大字。

最后时刻,刘炳坤用那把“中正”佩剑自杀了。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除了刘炳坤之外,国民党还有部分将领如张灵甫黄百韬等在最后时刻杀身成仁,只不过这些将领都没有选择“中正剑”作为终结自己生命的武器。

由此可见,“自杀剑”的说法是空穴来风,“成仁剑”也只是空有噱头。

蒋中正和中正剑—相似的命运轨迹

回到中正剑本身,从有明确记载的1933年算起,到蒋介石去世的1975年,这四十二年正是“中正剑”在历史上活跃的时间,也是蒋介石在历史上活跃的时间。

“中正剑”的兴衰似乎也对应着蒋介石个人命运的起伏。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国民革命期间,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借助黄埔军校这一平台,蒋介石逐渐成为国民党内的实权人物,拥有所谓的“嫡系部队”。

也正是这一时期,“中正剑”出现,恰好对应着蒋介石的崛起。

后来蒋介石在庐山大规模地分发“中正剑”,借此拉拢人心,加快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此时“中正剑”的分发也恰好与蒋介石叛变革命成为反动派相呼应。

抗战结束,“中正剑”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但佩戴这“成仁剑”的人却并没有多少人成仁,反倒是不断就地起义,连蒋介石钦定的“佩剑将军”张克侠也选择倒戈。这也刚好与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不断败退,最终被迫退守台湾的命运相符合。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1949年12月,蒋介石败走台湾。在大陆实行十几年独裁的他不甘失败。一方面,他再次在台湾当选“总统”,进行白色恐怖的统治;另一方面,

蒋介石与日美交好,签订“日台合约”和《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时刻准备反攻大陆。“中正剑”在此时再度出现。

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蒋介石进一步加强个人独裁,在选拔近身侍卫时,要求极为严格,并且在训练结束时为他们装备“中正剑”。

中正剑:被蒋介石当作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期为何“烂大街”了?

蒋介石希望可以再次建立起效忠自己的军队,进而反攻大陆。这次的“中正剑”就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最好证明。当然,这也是“中正剑”最后一次在历史舞台上出现。

如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少数所谓的“中正剑”,绝大多数“中正剑”已经和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一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