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前言

1930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保姆陈玉英在牢房中受了系列重刑之后,对敌人说道:

“岸英是姓杨,不姓毛,是杨家的孩子”

陈玉英这么说,是太害怕敌人伤害尚且年幼的孩子了。

数天后,陈玉英眼含热泪对杨开慧说道:

“霞姑(杨开慧的称呼),告诉我,敌人是不是要对你下毒手了?要死我替你去!”

听此,杨开慧感动地对着自家的保姆陈玉英说:

“孙嫂,你很坚强,我信得过你,毛委员信得过你,我们是一场真正的朋友,是一家人。你把孩子好好带大,将来革命成功了,你会有好日子过的。”

狱中,陈玉英、杨开慧相互鼓励扶持,可是,一个平凡的保姆陈玉英,怎么可能阻止杨开慧的最终结局呢?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开慧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

事实上,从杨开慧选择革命道路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前方充满艰难与危险......

追求进步的大家闺秀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德高望重的杨昌济先生,她出生的那天,天边红霞绚烂,美丽壮观,好看极了,见此盛景,父亲杨昌济便为之取名杨开慧,号“霞”,字云锦,虽然是个女子,杨开慧却如那些文人一般,有属于自己的字、号。

父亲杨昌济先生曾先后在日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国爱伯汀大学等多个国家留学,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是备受人们敬重的学者,杨昌济反对封建制度,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支持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主张,后来也教育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进步人士,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感情上,父亲杨昌济都是杨开慧的开路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杨开慧自小便是旁人眼中的“大家闺秀”。

杨开慧出生后的那几年,父亲杨昌济心怀救国救民的志向,远赴重洋留学,人在海外的他给杨开慧母亲向振熙写信,叮嘱妻子,一定要让女儿读书,父母的开明选择,让七岁的杨开慧成为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的首批女学生,她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当被问到将来打算做什么,年纪尚小的杨开慧认真答道:“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尽管年幼,却敢开风气之先,敢立爱国之志。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昌济

辛亥革命后,杨开慧叫上母亲向振熙一起读书学习,向振熙是不识字的,在女儿的鼓励下,母女俩一同踏上求学之路,就读于衡粹女校,母亲读实业班,杨开慧则读附设小学班,这段关于母女共同学习的故事,还成为人人称赞的美谈。杨开慧热爱学习,在校期间就阅读了不少关于社会科学的书籍,还练成了一手好字。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向振熙

父亲杨昌济回国后,学生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璜等人经常登门求教,这时候杨开慧就会搬上个小板凳,乖乖地坐在父亲旁边,听父亲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探讨救国之路,听他们对于时局的剖析理解,一旁的杨开慧就像上课那般受益匪浅。

可后来在学校里,杨开慧并不算是“安分”的学生,她的“不安分”并不是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太过活跃,在校期间,经常搞学生运动、参加社会讲演、破坏校规、不做礼拜等一系列行为,引起了学校关注,最终被她就读的福湘女中开除出校。

自小便受到父亲杨昌济思想耳濡目染的杨开慧,不仅有着传统女子恪守的道德规范,还受到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洗礼,深受科学、民主等先进观念的熏陶,如此,

年少的杨开慧不止于女流之论,心中早有一颗“救国救民、敢于革命”的种子。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跟随丈夫搞革命

在父亲杨昌济教导的学生中,有一位同学名唤毛泽东,他可是杨家的常客,经常去杨家询问老师自己不懂的问题,他与杨昌济会聊很多,或关于时下大事,或关于救国之道,每每探讨时事,毛泽东总是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杨家住的时候,毛泽东每日清晨早起坚持洗冷水澡,如此学识过人、毅力过人的青年毛泽东,刚刚好引起了杨开慧的注意。

后来在陕北接受斯诺采访时,毛泽东也回忆过自己对杨开慧的印象:

那年夏天(注:1918年),我决定北平去,当时叫北京。当时湖南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到法国去留学。…… 我协助了这个运动。…… 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候……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对彼此都有好感的两人,就这样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开慧与毛泽东

两人经常通信表达情意,毛泽东会称杨开慧为“霞”,而杨开慧则称呼毛泽东“润”,这成为两人的一种独有默契。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了杨昌济的守灵,帮助杨开慧料理好父亲的后事。

同年8月,毛泽东于长沙正式成立文化书社,却遇到筹措经费困难的问题,杨开慧知道后,不仅加入到书社的日常工作中,还动员母亲向振熙拿出父亲逝世时亲友们给的奠仪金中的一部分,用来支持毛泽东的书社开展工作。

9月,杨开慧联合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走进男子学校,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的第一批女学生,进男校,做第一个,杨开慧的这个行为受到了社会上很多争议,也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在人生的选择与道路上,毛泽东、杨开慧相互陪伴,相互扶持。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年轻时的毛泽东

1920年末,19岁的杨开慧与27岁的毛泽东携手走进婚姻,决定相伴终生,而且他们的婚姻形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算是很特立独行的,

“不坐花轿,不备嫁妆,没有媒妁之言,不作俗人之举。”

很简单,二人如此便结为了夫妻。婚后的杨开慧跟随丈夫毛泽东,一起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

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当时毛泽东、何叔衡等人一起赶赴上海,参加了首次召开的中共一大,随后杨开慧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大之后,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而妻子杨开慧则负责区委的一些具体工作,成为毛泽东的最佳助手。

毛泽东、杨开慧的家在长沙市郊外清水塘22号,这座小屋承载了两人的爱情,更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所在地,杨开慧时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书社等地,协助毛泽东写文稿、搜资料,而且还经常深入到一些贫苦的农村中去,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发动武装斗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他们还陆续开展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促使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青年毛泽东

1925年,夫妻二人一同回到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帮助当地的农民创办夜校,考察农民运动的情况,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建立了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湖南韶山支部,毛泽东的经典作品《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根据那段经历完成的,报告中既有毛泽东的思想,又融合了杨开慧的心血。

1926年,杨开慧跟随毛泽东,一起去到广州进行革命工作。

为革命奔走的路上,毛泽东的身边一直有杨开慧的陪伴,她以最大的努力给予丈夫毛泽东事业上的支持,同时又在背后悉心照顾着二人的家庭,这样的杨开慧,是既主外又主内的“贤妻良母”!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夫妻二人的分开,是在1927年。

而这一次的分离,竟也成了二人的最后一面。

杨开慧英勇就义

1927年,反革命政变爆发,无数的共产党人都身陷危险之中,此时毛泽东要前往湘赣农村,继续开展武装斗争,为此他决定将妻儿都送回到长沙板仓,陪在身边的还有保姆陈玉英。秋收起义前,毛泽东曾秘密回到湖南,再见杨开慧与孩子们,夫妻二人依依不舍,后来谁也没有想到,这依依不舍的分离,是二人之间的永别。

毛泽东、杨开慧分隔两地,联系上的不方便,长久的思念,都让杨开慧没有一刻不想去到丈夫毛泽东身边,为此,她曾特意向组织提出申请,去井冈山和毛泽东一起开展革命,但当时的时局确实不太安稳,有的爱国志士被杀害,有的则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考虑到杨开慧母子的安全,组织最终没有批准他们的转移。

后来,杨开慧甚至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尽管如此,她却不曾停下革命斗争的脚步,在长沙,她曾数次组织、领导地下武装斗争,不断发展党的组织,或许是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作为革命者,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抓捕,1929年,杨开慧特意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以信托孤,向堂弟表示:

“如果自己遭遇了不幸,请照顾好孩子们。”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开慧的托孤信

杨开慧的预感没有错。

1930年8月,何键向已经攻占长沙的红军反扑,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且派人四处追捕毛泽东的妻子杨氏,甚至还拿出金钱悬赏,在周围群众的掩护下,杨开慧数次逃过敌人的疯狂搜捕。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要走出家门,随时都有被发现的危险。10月,杨开慧扮成贩卖陶罐的商人,偷偷回到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们,她很谨慎小心,却还是被一直搜寻杨开慧的密探余连栅发现了。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开慧位于长沙板仓的故居

10月24日,余连栅带领长沙县福临乡乡长范瑾熙等几十个人,瞬间包围杨开慧家里,杨开慧、8岁的毛岸英、照顾母子二人的保姆陈玉英都被抓捕,这一天,是年幼的毛岸英的生辰。

在监狱里,杨开慧受尽了各种残酷的刑罚,木棍打、皮鞭抽、杠子压、竹签扎等等,每一种都足以叫人痛苦不堪,但杨开慧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对敌人要求的地下党组织人员名单、与毛泽东秘密联系的通讯地址,她都一概回答:“不知道!”对敌人的刑讯逼供、严刑拷打,杨开慧坚定表示:

“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

除此之外,即使杨开慧已经身陷囹圄,却仍然没有忘记对孩子的照顾与教育,她教导毛岸英读书认字,叮嘱儿子,日后要听爸爸毛泽东的话。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毛泽东与杨开慧

看到屡次遭遇折磨的杨开慧,保姆陈玉英当然也很心疼,即便是一个普通妇人,也开始预感到,或许杨开慧真的命不久矣了,于是提出代替杨开慧去赴死,杨开慧感动,但决计不愿意这么做,敌人也不会同意的。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敌人向杨开慧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只要她能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对此,杨开慧也只有一句话:

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对于软硬不吃的杨开慧,敌人也没有了办法,只剩下最后一种选择——处决杨开慧。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保姆陈玉英

1930年11月14日,那天下着毛毛雨,似乎连天气也感觉到了悲伤的气氛,敌人将杨开慧从牢房中带出来,保姆陈玉英使劲地用身体堵住门,向敌人们费力地喊着:“不要带走她,要杀就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

可敌人哪里会听一个保姆的话呢,很快无情地带走了杨开慧,并宣告大喊:“杨开慧既不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又不自首,应立即处决。”听到这些的杨开慧没有一丝慌乱,她穿着蓝色的布衣,外面套着与丈夫毛泽东分别时穿的旗袍,脚上是黑色的布鞋,一身干净素洁,整个人沉着从容,好像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平常一样。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开慧、毛岸英在狱中

清乡司令部“法堂”的中央,摆着一个长方形的大桌子,桌子上的白纸上写着“枪决女共犯杨开慧一名”几个大字,旁边还放着一个装着红墨水的大砚台,执法处长李琼拿着状子宣读完毕后,用一只大毛笔,在砚台中蘸了墨后,将“杨开慧”三个字划掉,顺手一丢,将“标子”丢到地上去,一旁的黄正榜再将“标子”捡起来,毫不留情地插在杨开慧的后脖颈衣服中。

宣判流程结束之后,他们将杨开慧押到一辆黄包车上送往刑场,秋风肃杀,秋野荒凉,坐在车上的杨开慧坦然地面对自己接下来的命运,走下黄包车后,杨开慧的眼前是很多坟堆,背后则是对着自己的枪,“砰砰”两声,杨开慧应声倒地。

午饭后,执行处决的人却收到报告:

“上边来了通知,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

于是,姚楚忠又带上人赶赴刑场,只见躺在草地上的杨开慧鲜血直流,口中都是泥沙,指甲中塞满黄土,尚存一丝气息,凄惨模样,旁人恐怕都会为之动容,但姚楚忠没有这份同情之心,对准杨开慧,紧接着开枪......

29岁的杨开慧,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牺牲后,家乡的群众在荒草中找寻到杨开慧的遗体,人们轻轻为她擦洗,再换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将她安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毛泽东

同年12月,身在中央苏区的毛泽东才听到妻子杨开慧已经壮烈牺牲的噩耗,悲痛非常,挥笔泼墨,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几个字,为悼念杨开慧,毛泽东还写下《蝶恋花·向板仓》,将自己的感情悉数寄托于诗词中去,杨开慧成为毛泽东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份挚爱!

杨开慧牺牲的十几天后,毛岸英就被舅舅接回家,后来再被送到上海读书。1950年,毛泽东再次见到保姆陈玉英,得知杨开慧在狱中的悲惨生活,说道:

“开慧是个好人哩!岸英是个好伢子哩!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家就牺牲了六个,有的全家都牺牲了。”

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枪决后尚存气息,下午敌人又补枪杀害

图|杨开慧烈士的墓地

牺牲几十年来,后人一直没有忘记杨开慧烈士的英勇事迹,以各种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怀念,如今杨开慧烈士墓地,正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县东乡板仓,墓地的左边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儿子毛岸英的衣冠冢,右边则是毛岸青与妻子邵华的合葬墓,两个儿子永远守候在她的身旁,想来杨开慧也是十分开心的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