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垂沙之战:楚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齐韩魏联军大败楚军!

前301年,秦将庶长奂、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四国部队进攻楚国[2],楚国派大将唐眛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

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列阵,相持长达六个月。齐宣王对战事不耐烦,便派周最到阵地以苛刻的言辞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不甘受如此委屈,便对周最说:''对我来说,撤了我的职务、杀了我,甚至杀了我的全家,这是大王能够做到的;战机不成熟的时候要求出战,战机成熟的时候不要求出战,这是大王在我这里不能够做到的。''随后,匡章命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后来,一位樵夫告诉说:''要想知道河水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听后喜出望外,随即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军。

垂沙之战以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唐眛死后,部将庄蹻率领军队叛变并引发人民起事,起事队伍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统治区域分割成几块。

垂沙之战:楚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齐韩魏联军大败楚军!

楚国通过一举灭亡了越国,不仅仅拉平了对秦国的战略劣势,增加了战略纵深,而且由于楚国的北部边界一下子推进到了山东的东南部,而大大提高了对齐国的地缘压力。不得不说,秦国的地缘优势在灭国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国灭国虽多,但是与之有地缘冲突的国家仅为楚国,而齐国灭宋和楚国灭越,都在地缘上侵犯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因此,同样是灭亡其他国家,秦国一下子灭了蜀国、苴国、巴国三个国家,仅仅遭到了楚国的反击,而后来齐国灭了宋国,却遭受了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五国联军的攻击。而楚国灭亡越国之后,也立即遭到了齐国、韩国、魏国三国联军的打击。这场决定楚国命运的战斗就是:垂沙之战!

垂沙之战:楚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齐韩魏联军大败楚军!

史上垂沙之战名气不大,但是却是楚国极盛之后转衰的关键一战。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距离楚国灭越不过五年时间而已。面对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强力渗透,齐国、韩国、魏国坐不住了,练手向楚国发难。

有人可能会责怪三国傻,不攻击秦国而去攻击楚国,有点自相残杀的味道。实则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以后人的眼光看过去。要知道,当时的楚国可是也有一统天下的野心的,而且与韩、魏、齐三国的接壤面积,远远高于秦国(齐、秦二国根本就不接壤)。

因此,当秦国还在评判如何打破僵局向楚国发难的时候,以齐国为首的中原三国先动手了。而秦国则在楚国大败后,于公元前300年和公元前298年,二次趁火打劫。交战各方具体的战斗过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潇洒哥要解释的是垂沙之战对楚国的恶果。

垂沙之战:楚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齐韩魏联军大败楚军!

秦国通过战争取得了丹江通道的控制权,占领了楚国在“析”邑这个地区的15座城市。而紧邻南阳盆地的韩国,则攻破了楚国的方城,占领了“宛”邑。从而导致楚国西北部的战略防御体系整体崩塌。其实,在战国时期,各国都建有自己的“长城”,楚国的长城就是围绕南阳盆地西部、北部和东部而建的楚方城。

南阳盆地的失守,对楚国而言,从攻击的角度讲,失去了威胁关中的武关道——丹江走廊的可能;从防守的角度讲,南阳盆地从楚国一家独占,变成为秦、楚、韩三家共有,使得楚方城彻底失去了意义。公元前291年,秦国又击败韩国,占领了“宛”邑,在南阳盆地对楚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自此楚国只能守,而秦国可以选择从南阳、从上庸、从巴蜀三线并举,分别顺丹江、汉江、长江顺流而下,威胁楚国的核心区域——江汉平原。然而,老辣的秦国依旧明白,还不能直接与楚国决战,毕竟楚国的元气还没有伤,蓝田之战的阴影仍在秦国君臣心中盘踞。如果想打败楚国,秦国必须开辟第二战场。

垂沙之战:楚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齐韩魏联军大败楚军!

垂沙之役的第二年,楚攻韩之庸氏,秦即遣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同父弟)攻楚,大破楚军,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攻占了襄城(新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地处方城北,与宜阳邻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楚怀王恐惧,命太子横到齐国做人质,与齐结好。秦为讨好齐,也派泾阳君(秦昭王同母弟)到齐国做人质,秦、齐修好。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秦稳住了齐后,秦昭王即对楚采取软硬兼施、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面命庶长奂率军攻楚,占领了楚国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写信给楚怀王,追忆了黄棘会盟的亲善关系和太子横''不谢而亡去''、导致秦、楚交兵的经过,然后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继续维持奉、楚原来婚姻相亲关系(《史记·楚世家》。)楚怀王见信后,很忧虑,去,怕见欺;不去,又怕秦怒,关系恶化。昭睢警告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灭各国的野心,应发兵自守,不能去。而楚怀王庶子子兰则认为不能违背秦的好意,要楚怀王去。楚怀王听从了子兰的意见,去秦会盟。秦昭王命一将军假冒自己,在武关布置了伏兵,当楚怀王一到就关闭了武关,把楚怀王劫持到了秦都咸阳。秦昭王在章台接待楚怀王如同''蕃臣'',楚怀王这时如梦初醒,勃然大怒,才后悔不听昭睢的忠告。秦昭王要挟楚怀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后结盟,楚怀王怒道:''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同上。再也不肯答应秦的无理要求了。秦昭王于是把楚怀王扣留在秦国。

楚国大臣们以君王拘于秦,太子质于齐,如秦、齐合谋,楚国就危险了,因而共同商议对策,想立在楚国的楚怀王之子为国君。昭睢说:''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背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于是诈称楚怀王死,向齐国报丧,迎立太子横。齐?王意欲''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孟尝君则认为如''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主张把太子横放归楚国。齐?王同意,太子横得以回国。横回国后,被立为国君,是为楚顷襄王(前298~前263年)(《史记·楚世家》。)秦昭王见要挟和扣留楚怀王不能得到土地,而楚国又新立国君,大为恼怒,于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元年),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今河南西峡)等十六城而去。楚国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97年(楚顷襄王二年),韩、魏在齐相孟尝君策动下,继续攻秦至函谷关,楚怀王乘机潜逃回国,被秦人发觉,拦阻了通道。楚怀王从小道奔赵以求回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楚怀王又想逃到魏国,秦兵追来,又把他劫持到秦国。第二年,楚怀王病死于秦。秦将其灵柩送回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同上)。楚、秦绝交。

楚怀王在位三十年,是各大国兼并战争进一步激烈时期。秦国在争战中不断强大起来,雄心勃勃,蓄有兼并诸侯之志。楚怀王对此缺乏认识,''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终兵挫地削,自己亦客死于秦,楚国从此由盛而衰,直至灭亡。

继续阅读